回访总结

From 02-02-2007Huaiji

读了柴静的文章,我想起了新兴山上新发展的林业,据志倍说,可能用于造纸。我还想到当地的大自然奇迹燕岩一带,有很多人大量采摘燕窝和捕捉幼燕。旅游业兴盛之后,数量突增游人更是强烈地惊扰了那里的燕子,这样一个天然的栖息地可能不久就会消失。

造纸是一个高耗水高污染工业。消除造纸污染的技术目前已成为我国科研热点,也就是说——十年之内没戏。没有触目惊心现实(例如这个这个),你怎么也不能想像到,一堆肤浅得很的“环保运动分子”日夜宣传的悚人听闻的材料竟是真的。相比之下,那些因为栖息地越来越少导致动物数量骤减的消息则总是不绝于耳。白鱀豚就是最沉痛的教训:

“长江水太可怕了!”外国专家纷纷惊叹道:“这里没有多少浮游生物,完全不适合豚类生活。”

乱捕乱捞,则让豚类丧失了食物来源;一些捕鱼的利器———比如滚钩,会穿透它们的身体。在一具白鱀豚的尸体上,被滚钩扎伤的伤痕有103处。而在中科院水生所的博物馆里,陈列着惟一几乎孕育成熟的白鱀豚胎儿标本,它静静躺在福尔马林液体里,好像睡着了。就在要离开妈妈时,母亲的头被螺旋桨削去了一半。

“包括三峡大坝———它的建设虽然对白鱀豚没有直接影响,但切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减少了白鱀豚的食物,同时使白鱀豚失去了生活场所。”王丁博士说。

“难道比大熊猫更稀有的白鱀豚,会像恐龙一样成为一种记忆?”张先锋博士说。王丁———这位多年从事白鱀豚研究的鲸类专家,也不相信它已经灭绝。他们试图通过在科考的细节,寻找其存活的理论概率,而这更多来自情感上的难以割舍,仿佛面对亲人的离去。

他们不得不承认,希望十分渺茫。国际上已经公认,如果某种群的数量少于50个,它的命运就是灭亡。

全文《白鱀豚,因人类走向消亡》,南方周末

先发展,后治理。一句透着无奈的口号,似乎足以给良心一个交待——毕竟要吃饭要生存,人都没法活,几十年后的后果只能指望有能力的时候再去考虑。殊不知,这哪里仅仅是人的活命问题!贪婪早点蓄势待发,罪恶早就万事俱备,等的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掩饰的口号。在中文里有一个很特别的句式“说好听点……说难听点……”。一件事情的是非,可以通过其“说”法来左右。在无奈的口号下,牟利可以就疯狂至此,更何况是打着某条“硬道理”的旗号。“先发展,后治理”无非就是“只发展,不治理”的“好听”版。

既然如此,那……按照“不能给犯罪分子以任何借口”的逻辑,今后“以任何名目”进行类似活动“一律”坚决取缔!于是,我们看到的将会是“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的农村,没有实业没有商品的“纯自然”经济,农民一贫如洗。“不发展”的话,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这次作恶分子又有了另一个更好口号,尽管从文字上看同原来的截然相反。

中国的悲哀一部分就在于这种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思维。短视、浮躁只会导致更加短视和更加浮躁,思维模式也随之从白痴变到更加白痴。

如果现代化是农村的发展方向,我真的乐观不起来。不知道现代化能给农村带来什么比现在更美好的东西。难道只是因为新兴是个美丽的地方,所以其现状令人留恋罢了?我经常想,如果新兴是一处穷山恶水,地方恶劣得让人只求早日逃走,我还会不会这样想?打动我的到底是山水还是人间温情?在这里,你获得感激是因为你心灵的负出而不是物质捐赠;在这里,浓浓的人情能够使平凡的礼物变得贵重。如果现代化意味着要改变这一切,那么无论多么美丽的风景,只会成为旅游点;无论多么名贵的东西,只会成为标志物,世界再精美,人的心中有的只会是丑陋。

作为科学家我还是倾向于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只有科学能让黑暗变得明朗,或者至少有明朗起来的希望。而希望才是最重要的。美国环境学会期刊的一期中国主题,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6, 4 (7) – Special Issue: China’s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the way forward,在细致地研究了中国环境污染的各方面课题之后,在Finishing Line里呼吁Let One Hundred NGOs Bloom。是的,NGO,这也许是现代化给中国带来的唯一解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国的NGO仍然是任重道远,基本思想还停留在“搞运动”的阶段。我曾经访问过绿色和平中国或者自然之友的网站,但是我找不到任何学术部门或者学术顾门,也看不到这些组织的行动有任何细致的科学解释和依据,资料库空空如也。倒是发现不少错误,例如错将PVC当作有毒物质。他们也许在说服、招揽志愿者,组织各类宣传或专题活动等方面十分成功,但如果他们连自己在反对的东西是什么都不清楚,这一切只会变得可笑。最近的例子就是我们灯塔计划。概念新颖的团队精神、带着现代腔调的公关,以及最sharp最hit的品牌宣传,一切都“NGO得很”。但是把团队建设、公关、品牌做得很完美又有什么用呢?农村工作,教育工作所需要的宝贵的经验和更宝贵的思想的深度,我们是少之又少。翻开那人手一本的所谓“攻略”,就会发现这群年轻人对他们所要做的工作的理解仍然幼稚得很。岂止如此,他们对世界对人的理解也谈不上成熟。整个组织的意识,渗透着浓浓的城市人可笑的一厢情愿。做农村工作,无非聊以自慰。

需要一种超越。

这算是这次回新兴的总结。但这个总结只能写在这里,要向灯塔汇报的话,还是需要遵循老一套,讲讲学生变化,讲讲校方态度,家访等等。暑假又会有新的一群懵懂的新义工下到新兴,向开学就要出外打苦工的孩子们宣传“快乐人生”……

3 thoughts on “回访总结

  1. Peng Lei

    去湘西的时候,当地政府做东,说到环境污染,现在不说先发展后治理了,现在流行边发展,边治理。

    那里采矿、采石矿产公司把整整一座山削掉了三分之二,触目惊心~

  2. Andrew

    哪可能全部寄托在民间。只是NGO的地位还没有被足够强调。自上而下地对基层进行改革,总是容易鞭长莫及,尤其是在中国。NGO能直接触动到基层,是个很好的行动者,但是政策、后勤方面当然要政府、社会等承担。NGO的效果可以在外国的经验中看到。目前我觉得是大家认识不到NGO的潜力,包括NGO自己,所以导至这些组织在宗旨上总是采取很尴尬的取向,不敢直接触动根本的东西。

  3. Catherine

    工业化如同漩涡,人类社会一旦卷进去了,就出不来了。并且这漩涡还会越转越大,影响越来越大。这就是离开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路后,走向的不归路。
    所以农村不可能不走现代化的路,哪怕早就知道现代化是一场自我毁灭的恶梦。这是人性的欲望使然,也是工业化产生的强大吸引力促使的。真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农村走向现代化的脚步。“可持续发展”是一句美好得让迫切希望发展的人难以付诸实践的口号。
    我不肯定现在中国的NGO是不是真能如你所说的那样,承担那么重大的责任。始终觉得,NGO是“星星之火”型的,要等到它呈现一片“燎原”之势是需要时间。可环境却在一天天恶化,解决环境问题刻不容缓。把解决环境问题的希望全都寄托在民间,会不会太“曲线救国”了:)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