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共享一篇在《苹果日报》上的专栏叫《译名之争》,里面讲到:
“气功”(Qi Gong)就差点。为什么不叫Chi Kung?这样就可以把一个Kung字的意义统一,方便外国人了解。但有人要斗气,他偏另搞一套,要你放弃自己,与他一样。
加上自己的地域争斗,中国人自己在制造障碍。明明有了Kung Fu,为何还要僭建一个Wushu?因为大陆的北方人看不起粤语,他们认为,北方的少林方是正宗,几时轮到李小龙和叶问的咏春代表中国?
我也写过专栏,每月要交一篇。月头交完就要开始想月尾写啥。如果是给报纸写专栏要每周甚至每天一篇,我立刻投降。所以也很理解职业专栏作家没事找事胡扯蛮缠的做法,为的也就是比普通记者稍高一点的稿费,不容易。
刚建国的时候,中国有很多文盲。要建立现代化国家,要穷人不受迫害,教他们识字就是理所当言,即所谓“扫盲”。其中有两个因素不利于这个工程统一进行。一就是我国幅员辽阔方言极多,用词都不统一,于是要确定“普通话”。事实上民国时已经投票决定普通话是以北京方言为主的华北话,而不是粤语或其他势力很大的方言。二就是,每个汉字的读音,在教学上必须设计一套拼音才方便。于是设计了以拉丁字母组成的汉语拼音。也就是说汉语拼音不是用来给外国人念的,是给中国人小朋友学习读书写字用的,事先要专门学习一番才懂拼读。
汉语拼音当然不是唯一的方案。台湾国语,与内地普通话相近。小朋友学习时是用注音,一堆“偏旁部首”,岂不是比“xiqu”更令外国人抗拒?当然,作者想说的那种令外国人容易发出与国语相近的拼音方式,我也知道。例如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但这些拼出来照样不是粤语。所以,就算要令外国人舒服,也不一定要用广东话拼音。事实上北京大学这种拼音是“威妥玛式拼音法”(Wade-Giles romanization)是晚清由这个名字的英国人设计的。现在中国内地许多享誉海内外的品牌依旧用的是威妥玛式拼音。如茅台酒“Moutai”,青岛啤酒“Tsingtao”,中华烟“Chunghwa”,张裕葡萄酒“Changyu”,南京“Nanking”,上饶“Shalow”等等。更不用说各种胡乱抓给个字母来拼的小牌子了,自由得很,何来“偏另搞一套,要你放弃自己”?对了,中国京剧官方会介绍为“Peking Opera”。除了作者之外,没人在逼外国人读Xiqu。
至于说北方人瞧不起粤语,事实上只要你真正生活在大陆,除了会知道粤语地区根本就是一个弹丸之地之外,还会知道根本不存在“北方人”的概念。你所讲的“北方”,到底是西南川滇黔三省?还是“江西佬”?还是两湖楚天国?还是吴越之地?客家人呢?“夹机冷”呢?同为湖南省,隔一条江两边的话就互相听不懂了。东北三省人都知道,大连人说话“有海蛎子味”,京津唐,天津话和北京话完全是两种味道,看过电影《唐山大地震》的也对唐山话不陌生了,同为山东,威海和济南完全两种味……我从小学到工作,一步未出过广州,类似的例子都举不胜举。相信稍为走南闯北的人士,例子会更加丰富具体。是有多么闭塞才会认为全部的“北方人”联合起来专门对付粤语?中文词汇里同有武术和功夫两词,都能被他编出这样的故事,看来作者这个星期确实很湿滞,没其他好写了。我在这里对这位作者提点建议,为了避免“没事可写”的窘况,最好走出书斋见见世面。明明井底之蛙还要逼自己无中生有,实在痛苦。明明学富五车却为八斗米矫揉造作,实在有失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