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本科生写的论文在老师眼里是怎样的?

原问题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548350

也许研究生们看本科生的会觉得“屎一样”,但老师是不会的,主要是角色不一样。对于研究生来说,一个论文除了对他有用之外就是对他没用。他不用去思考本科生教育。但老师是已经知道对他的研究有用的论文去哪里找了,看本科生论文多数是为了本科生教学。

我看过一些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作业。问题一般会有几方面,但目前我还不能很有条理地列出来,形式上的问题包括论文的格式规范问题,图、表怎么弄,不注意单位,字母的粗体、斜体、公式的编号等,引用文献等等。内容上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逻辑分析能力,例如如何形成一个论文的主要观点?那必须是回答某问题。这个问题怎么问?怎么才算回答了这个问题?都不清楚。第二类则是文献搜集的能力问题。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基本文献,哪方面的信息一般去哪里找?怎么比较全面的搜索以确认某事“未经报道”而不是你不懂找?

copy & paste,抄袭什么的,还不是最核心的问题。至少这么说吧,在我的课内,关起门来布置作业。哪怕随你抄吧,你抄什么,抄哪里,抄多少,怎么拼凑?分数还是有高低之别。只要我做老师的,不是只看字数给分,抄袭就并不能比不抄袭带来更多的便利。以本科生的有限的积累,你要求他产生多少独到的见解?他们恰恰是读(抄)得太少,想得太多。道德方面,只要把原则说清楚,你抄的东西要说清楚是你是抄的,不是你自己的成果,就行了。关键是对于抄的内容老师必须进行点评。

正是因为做老师的有以上这些任务,所以他拿到了学生的论文,立马就开始研判其存在哪些典型问题,必须在具体这篇论文的基础上想怎么改进会更好,给学生以建议。只有没什么相关责任的人才会扔一句“屎一样”就拉倒,例如网易新闻国际政治版后面的网友评论。

关于查找文献的问题,很多学生以为那就是所谓的“科技文献检索”,就是如何上图书馆链接到各个出版社网站下载PDF全文,就是如何通过ISI Web of Science,化学文摘之类的索统数据库搜索“热门前沿研究领域”。根本不是这回事!所以他们哪怕连抄都不知道去哪儿抄。也许我举一个我专业以外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有一本书叫《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入门》,请看其目录(不要觉得长就快速扫描,建议真的逐行看一遍):

前言
第一讲 传统古籍的翻阅
一、 史志目录
二、 丛书和丛书目录
三、 佛教道教藏经和目录
四、 类书
五、 小结
第二讲 石刻史料的收集
一、 传统的石刻文献
二、 新出土的石刻史料
三、 石刻资料目录
四、 小结
第三讲 简牍帛书的检索
一、 战国简牍
二、 秦代简牍
三、 汉代简帛
四、 曹魏、孙吴、西晋简牍
第四讲 敦煌吐鲁番文书的浏览
一、 “敦煌吐鲁番文书”释义
二、 敦煌吐鲁番文书目录
三、 敦煌吐鲁番文书图录
四、 敦煌吐鲁番文书录文集
第五讲 版本与校勘的常识
一、 版本的基本知识
二、 古籍版本目录和提要
三、 标点本古籍的价值和问题
四、 电子文本的优劣
五、 校勘学的基本方法
六、 小结
第六讲 考古新发现的追踪
一、 最新考古资料的追踪
二、 期刊杂志的定期翻检
三、 港台与外文杂志
四、 考古报告
五、 文物图录和展览图录
第七讲 图像材料的积累
一、 图像材料提供给我们的想象空间
二、 著录古代书画的资料
三、 现存的书画目录
四、 现存的书画图录
五、 画家词典和索引
第八讲 今人论著的查阅
一、 今人论著目录索引
二、 研究综述和动态
三、 博硕士论文
四、 电子文本的检索
第九讲 刊物的定期翻检
第十讲 论文的写作(上):标题、结构与学术史
一、 标题
二、 篇章结构
三、 学术史
第十一讲 论文的写作(下):不同类型的论文
一、 硕士论文
二、 博士论文
三、 期刊论文
四、 会议论文
五、 贡献给祝寿或纪念文集的文章
第十二讲 书评与札记
一、 书评制度
二、 书评种类
三、 哪些书值得评
四、 书评内容
五、 书评里的称呼
六、 要注意的问题
七、 札记
第十三讲 写作规范
一、 正文部分
二、 繁简体字的问题
第十四讲 注释体例与参考文献
一、 注释体例
二、 参考文献的编纂体例
第十五讲 专业中英文的翻译
一、 英译汉的问题
二、 汉译英的问题
后记

我觉得以上内容确实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学术训练。我认为,每一个理工科的科研工作者都应该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默默总结和编撰着本学科中的类似的学术规范。如果不从本科生阶段就开始试水和接触,怎么来得级在十年之内受到全面的训练?

我觉得目前理工科的研究生教育普遍缺乏“做学问”层面的薰陶。我本人自高中始到大学时期阅读的一些文科的专著给了我一种“做学问”的精神特质,使得我在现在的实验物理研究中少了很多功利,比较注重研究历史。很多时候科学研究的魅力并不在于课题内容本身,而是在于“做学问”这种精神修炼过程。理解这种魅力的学生,不会去质问一个研究课题或方向“有没有实际效用”、“是不是夕阳专业”、“好不好发文章”等等,但他会不满于一个没有深刻内涵、没有历史渊源的主题。我们不是老抱怨学生都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比较功利浮躁吗?那么如何尽可能的吸引年轻人进入学术研究的殿堂呢?靠的就是平时认真的学术训练。如果你因为怕学生嘲笑“这些有必要吗?有用吗?”而感到无力去严格,受伤的只会是那些原本对学术研究有兴趣的那部分学生,告诉他们真正做学术的人也不过如此,学术真的就是儿戏。往往你越是放松学术训练,学生越看不起学问,越会觉得学术研究也是随随便便完成的。他们出去社会就会这么宣传,例如在知乎上匿名回答本问题,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呗!我当年也是这样过的!”、“屎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