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上社交网站多看书

我竟然老朽到主张这种观点,很像被teenager在背后翻白眼的长辈。我还一直希望通过跟师弟和学生打成一片来保持年轻的心态来着,看来人的衰老是止不住的。

之所以想到有这个是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如何评价文章《⑨评化学:自然科学里最垃圾的学科之一》。其实我自前几个月起就已经淡出知乎了,我把关注的人都取关了,专栏删了,答案也全部匿名了。之所以这么做也是觉得社交网站很烦。那篇《九评化学》据说就是人人网上流传出来的。人人网也是一个经常流传出牛文的地方。

社交网站好像赖以为生的都是话题,不断要有话题,不时就要冒出一些爆点,最近一周hash tag排行变来变去。网上大部分争论,其实命题本身就是伪命题,争不出结果的。很多争论甚至连命题都不清楚。哪怕有什么值得探讨的话题,也远不是在140字之内用手机输入能够解释清楚的,所以也会被极度地简单化、站队化、狗血化。

年轻人也许真的存在普遍的、固有的特点。是在那个年龄段,就只能处于那样的水平,拥有那样的见地。说白了就是各种中二各种low吧。但是年轻人又特别喜欢凑堆儿,喜欢跟同龄人一起交往,上同龄人聚集的网站。所以大家low在一块儿,不知不觉,很容易以为自己还不错,眼高手低,变得十分的cocky、中二。

知乎的自然科学类话题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有很多学生狗,远远尚未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还只在被填鸭式教育的阶段,就急于下结论。平时经常反思一些跟科学有关的问题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但是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人总是书读得太少却想得太多。很多学生哪怕读到研究生甚至博士,都没有读过什么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书,也很少去反思和求问“科学研究”这种人类的社会活动之所以存在和这所以以目前这种形式存在的原因。全球成千上万的PhD,每天营营役役地洗瓶子、打核磁(或完成类似基本的常规实验事务),这样的建制能在所有的国家维持几百年,只是为了paper和学位,不觉得奇怪的吗?也许很容易能听到这样的回答:别人也许热爱科研,别人为什么我理解,也懒得去理解,我只知道我只想毕业找工作,不想想这么多。我觉得这种连自己亲身陷于的境况都懒于追问意义和价值的人能上大学全赖扩招。如果说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独立进行科学研究,为科研的职业生涯做准备,那么不读基本科学史和基本科学哲学著作的人却能够以科研为职业我也觉得是不堪设想的。

类似物理与化学哪个更牛逼的这种讨论已经老到我一看到就想吐的地步了。所以我才说年轻人可能真的有固有的局限性,在人人或者知乎这种用户年轻段固定的地方这种讨论是不会死的,以至到了2014年(2014是可以让198x年出生的我一度觉得特科幻特有未来感的年份)了,都还能够产生像《九评化学》这种激情满溢到如此程度的帖子。这就是我为什么嫌知乎烦——我到2014年,都还要花时间引经据典的回答、评论、澄清这种小屁孩随口喷出来的东西,还不收学费。当我认识到这是一定年龄层固有的特点,认识到知乎用户的年龄层是固定的时候,我就知道没必要把我个人的宝贵生命陷到这个永恒的黑洞里。

更令我沮丧的是,我记得我在知乎曾经正式回答过这个问题,可是哪的我没有把所有答案全部匿名,要想找回那个答案也很难。这使我又明白了一件事:为什么我觉得好多人把自己知道的道理拿来出书,可我看那些道理真的觉得还好,根本就是很普通的道理,没有必要记载成文。其实还是很有必要成书的,因为世上永恒地有一群不懂这些道理的人叫做“年轻人”。如果这些道理都没书可看,那好像就只能全靠长辈重复重复再重复,甚至不得已退出知乎;如果出了书的话,至少这些东西变成了一种书本知识,那就好像复变函数之类的那样,不懂就只须怪自己没学过即可,省事多了!

批判了那么多,我还是提不起精神正面地评论这篇《九评化学》。算了,不评论了。有些学生中二到某种程度,他学不到东西是活该的。对于大多数普通年轻人,我还是奉劝他少上社交网站,多去图书馆逛逛,先认识到世界上的已有知识都有多广多深多具体多细,再去尝试形成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