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上突然兴起了关于“科研技术员”的讨论。大致上说就是一个课题组里面要有一个长期存在的做实验或者管仪器的固定人员。这样的人员重要性,科学网上已经有多篇文章强调,我都同意,就不在这里重复了。
这么多人都很中肯地讲出了这类职位存在的重要性,说明它的重要性人们并不陌生。那为什么,至少这几位老师自己的课题组,还是没有实现这样的人员呢?我看难处在哪里他们都更清楚,就是懒得讲。
这种“科研技术员”要满足的要求并不低,从以上几篇文章的描述就已经看得出来了。但是给他们的上升空间却很有限,因为就是希望他们能安下心来长期从事比较单纯的(但并非重复性)的科学仪器管理或者基本实验操作。说白了,对所谓“技术员”的青睐,其实是对他们由于长期面对同一件事所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技艺的青睐。第一次拿样品去做透射电镜的人,都不知道自己要看的东西长什么样,但做过成千上万个千奇古怪的样品的电镜操作员,你大概讲一下你样品是什么,想看什么,他心中就已经有数到底要在什么倍率下找什么特征。如果刚积累了这样的经验,就要离开这个岗位,那就失去了这种技术员的意义。
一个有学历、有能力、爱思考钻研和积累经验的年轻人,在当今高校,要他安心这种技术员的工作,首先:能提副高、正高吗?待遇和地位能跟与他能力学历相当,但走了科研PI道路的同事平齐吗?如果在职位待遇和地位都低人一等,那无论课题组的人如何尊重他的工作,也留不住他人。
高校为什么不能养起这些人?因为这些人为高校过考核拼等级作的贡献是十分间接的。高校要运营,除了学费收入之外就是拔款。发给老师的钱就是从这里来。这些钱要平均地把所有老师的待遇提上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长期以来高校是采取“先富起来”的做法,积极招揽院士和千人来校,建平台、中心,这样可以搞大钱,这些平台和中心的待遇就会好一些,就能来优秀的年轻人。然后又push这些年轻人拿杰青,组成高水平教授队伍,全校来讲每年能贡献N个重点重大项目,形成一个基本面。然后这些钱,才分给普通教师作为科研奖励,例如发论文奖的钱,年终奖等。其实学校根本不要论文,它要的是经费。是经费拔款单位要论文。老师写论文是给拨款单位交差,拿项目才是给学校交差。
那你说,学校何苦要养一批技术员,而且还要用教授的待遇来养以防留不住人?这些技术员占编制又不申请项目,有何好处?就是间接地说提高了课题组的科研水平(而且还是潜移默化地)。“科研水平”不实惠——能否反映在重点重大项目数量上?人才项目数量上?
一个简单的办法:假如技术员能拿杰青,一切都自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