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4年再次参加IWEAYR。上次是在北京,这次是在深圳。最感叹的是:日、韩两国,要么就确实是发达国家,来咱们中国消费得起;要么就是真的特别有钱;要么就是真的特别支持这个会——否则,怎么第次都来这么齐全呢?相比之下,感觉让我们组学生团去东京、首尔什么的就很异常。老师自己出个国在经费预算里都很显眼,别说再外带三、四人次了。这次虽在中国举办,但是国内来的人不多。
感觉这几个国家的流变学研究比较分散。研究方向相互不熟悉。
一个我上次参会还没有的节目就是学生组团excursion,回来作汇报,作为一种国际交流项目。他们说也已经搞了几届了,但我第一次看觉得很新鲜。从他们的PPT汇报中看到年轻人爱玩、懂玩、易熟络的特点,心情特别好。
会议没有强调和提醒,学生都很自觉提前拷贝PPT和提前准备演讲,秩序井然,体现平时的训练有素。
相比四年前的IWEAYR-7,一个很大落差的是听众提问热情低。我记得在IWEAYR-7上,各国教授都很积极向演讲完的学生提问,哪怕学生英语不理解,问题也不理解,提问的老师也尽可能详细解释,希望能够把思想传授给对方,“专家会诊”的气氛很浓。但是这次会议,明明上次热心提问的那几个教授都有来,但是都很安静。Poster阶段也鲜见教授提问学生,连我国高分子年会的poster场老师来test学生的热情都比这次IWEAYR-11显得高。
一个有趣而又有点令人费解的现象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句话火了,几个excursion小组回来在PPT上都不约而同的使用这句话的英语版,导致晚宴上老师也用这个梗。如果说从中国学生能流传出一些我国的什么文化碎片,按理应该“道理明显”的梗更容易被外国人get到。但“重要事情说三遍”,本来在国内也是无聊火起来的,本身没啥特别。
不过也许也可以说明,现在什么网站代表着中国最有输出力的文化:知乎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