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我不太同意但好多人当作常识的theory是,如果我的博客读者多了,我说话就要为读者负责了,不能伤害到他们。这个theory还有一个等价的说法是,公众人物的言行要成为表率。例如,我会看到有人说芙蓉姐姐不靠谱,因为她这么出名,还这么恶心,失去了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感。我听了那叫一个法克那叫一个谢特……
所以,在我这里,这条theory是不成立的,我说话随时伤害到读者。
我经常遇到qq上讨论聚合物方面的问题的人是食品科学的。次数多了,我对食品科学界的同学有一个印象,那就是——他们啥都不懂。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对食品科学的印象而已。很不明白为什么有另一条theory就是说话不能一棍子打倒一船人?我又不是皇帝,我说的话又不会成为圣旨写进法律,我一棍子打倒一船人有啥可怕的?直接无视不就行了。
是的我就感觉食品科学的啥都不懂。物理不行,化学不行,生物也不行。他们啥都搞,有研究小分子添加剂的,有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有研究微生物的。要偏,可以很偏材料,做流变、成膜、发泡、拉伸强度……也可以很偏生物,PCR、细胞传代、标记、毒性……照我的理解,这些研究也不是不能做。例如,原来是学高分子的,可以研究生物大分子,原来学生物的可以研究发酵。但是原来是学食品的那就郁闷了。原来怎么会是学食品的呢?食品本身有什么可学的?
在跟一些人的聊天当中我大概知道“食品本身有什么可学”的答案了。例如流变学,他们不是学习的流变学,而是学习的《食品流变学》,生物学他们学的不是生物学,而是学习的《食品生物学》,高分子他们学的不是高分子,而是《食品高分子》。甚至还有《食品高分子物理》。真不明白食品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物理有什么不同。
“我们食品科学是一门涵盖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因此,本科课程设置就必须穿插这些科目。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大学生物都得学。物理学专业化头两年学的东西我们一个学期得搞定,因为我们还要把化学专业头两年,生物专业头两年,高分子专业头两年的东西也在食品专业的头两年学光!因此,我们高分子不能选《高分子物理》——学时不够!只能选一本《食品高分子概论》。讲课也不能讲细。学时少不是错,可以花比较少的学时,把高分子物理的基本概念介绍一下,这是很好的事情。但是选的什么《食品高分子概论》这种教材就极不靠谱。首先一个问题就是——谁写的?越是要在很少的篇幅把高分子物理讲清楚,这个人就需要越牛。结果实际上却是越菜的人在做这种事情。
我说了这么多,好像应该怪学校,怪学院,怪老师似的。恰恰相反,我的观点是怪学生自己!我就是来自类似的“大杂烩”本科专业——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这个专业有两种实际意义,一是指生物材料、组织工程那种,二是指生物医学仪器。在我读本科的时候,全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主要都是后面那种意义,但我所在学校的这个专业是前一种,也就是偏材料和生物。当然,也要兼顾电子仪器。因此,我学的化学包括有机、无机、物理和高分子化学,我学的生物包括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和细胞生物,再加上一个“组织工程”课,我学的医学包括解剖、生理、毒理学等等,我学的电子就是一门类似模电的东西,系统与信号、数字信号处理,再加一门专门讲传感器的课。再加上每一个本科生都必须上的政治课,从马哲马经毛概邓论法律常识一门不拉,还有英语课,考四六级,除此之外学校要求理科学生要选够十个学分的文科选修课,于是就选了什么西方哲学史、行为科学、西方经济学之类的晚修课。
给你们讲讲吧,这么多课,都是怎么上的?普通物理学——力学部分全部不讲!物理化学——化学动力学之后的东西全部不讲,只讲了内能做功那些东西。生物化学——没实验。信号处理——只讲到卷积。所以到最后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信号处理,也不知道卷积干嘛用的。我们选的教材,也全都是垃圾教材,因为全都是选的那些少学时版本,书里面的说理一塌糊涂,根本不是让自学者看得懂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为什么没有成为那种啥都没学懂的学生呢?这是因为我不追求成绩。每门课我都找了经典的英语教材来啃。有一个非常让我后怕的事情是,物理化学我找的是Atkin的书!太厚了那玩意儿,我承认我是跳着看的。数字信号系统课,一个学期上课只慢吞吞地讲到卷积,我就看完了老O的那本信号与系统,和那本蓝皮的数字信号处理。当然,这些全都是跳着看的。我是在上课期间搞明白卷积有啥用的。其实只要往后看,“卷积有啥用”这种问题根本就不成其为问题——它是实际在发生的事情,不是某些人发明的纯数学。其他所有重要的课,我几乎都是拿一本大部头英语教材在啃,导致我很早看英语专业文献就是一目十行了。每节课,我都坐到后面去,塞个耳塞,然后自己看书。等到期末考,其他同学背重点,而且平时认真听课,老师印象好,因此拿八九分;我凭我所学到的去答题,而且平时根本不鸟老师,因此拿六十一分。所以说,我之所以没成为那些啥都没学懂的学生,是因为我不追求成绩。事实证明,我学懂的东西是真懂。成绩分数根本不能作为我学习水平的标志。就算后来我进入了高分子科学专业,那些学生物和医学的人也不能轻易欺负到我。我本科的时候就知道怎么做兔角膜移植手术了。Ubiquitin拿诺奖之前,我就搞过它和它的抗体,想研究做免疫检测来着。我现在回想,可能当时Ubiquitin的研究非常火,于是我的老师就选用一个比较火的东西来做免疫检测研究的体系罢。还有很多事情我没做过,但是我的同学都做过,我都了解。我当时遇到兔角膜移植手术的时候,我去图书馆借了一本眼科手术的专著回来晚上睡觉前看,发现眼睛里面几乎任何东西都能换。而且我还知道,在医学上,那些手术的名字全是“xxxx术”、“xxxx术”,听起来跟什么杂技或者魔术似的。做免疫检测的时候也一样,我找了N多书,发现虽然吃的三明治都是俩面包夹东西,但是免疫检测的三明治可以N多面包,挖空心思地提高灵敏度。现在,我估计是高分子研究生之中少数懂得怎么处死兔子和老鼠的学生了吧。酶联免疫是啥玩意儿也还记得。其实这些知识对本专业的研究是很有启发的,免疫检测提高灵敏度想出来的那些招,其实可以应用到很多其他方面。
总而言之,学习的关键就是看自己。没人逼着我上一门课要自己找英语教材来啃,没人逼着我做一个跟专业相差很远的医学实验要找做手术的专著来啃。但是这些事情做过都是属于自己的,不会有人抢走,更不会做了白做。只是它的效果要很多年之后才能显示出来。我大四那会儿,早就想将来选择高分子方向深造了,为什么我还去拿手术书来啃?有病,真的有病……但是现在说回来,我绝对不会埋怨我的本科专业如何垃圾,如何是一个大杂烩。我心中充满的只有对我本科时代的全体老师的感激之情。是他们带我学这么多课,带我做这么多不同的实验。他们不可能带到
我成为所有方面的专家,但起码他给了我这个机会。如果我是一个纯化学专业的学生,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知道怎么处死一只兔子,更加不会知道酸烧伤和碱烧伤有什么区别。
现在很多人跟我讨论流变学,都谦虚地说他完全没学过流变学,是流变学白痴。我考博之前,我也不知道我博士课题是流变学,我也是流变学白痴。这种感觉甚至现在都有。我觉得我是任何方面的白痴,我感觉我物理不如学物理的牛(数学啊……),化学不如学化学的牛(人家拿到分子式就能怎和以合成出来),生物不如学生物的牛(任何细胞给他一个月能摸清培养条件)。但是我的经历告诉我,世界上没有一个学科是学不懂的。对来委托我做流变的人,现在我可以一套一套的告诉他选择什么测试方法,如何说明问题,好像我真的是一个懂流变的人似的。这都是学习学来的,我起码已经不觉得流变学是什么很高深的东西。我也不会觉得其他我还没接触到的任何学科会有多高深——只要我找书去啃。
我还受益于另一种能力,就是什么东西我虽然不懂,但是知道它属于哪个学科,去找什么书。我本科的时候,经常在图书馆散步——纯散步,啥书都不借,逛一整天。我就是从A到Z这样的散步,我就是想看看,这世界上都有哪些学问,都有哪些教科书,这些教科书的目录是什么,包括哪几章。有很多学科,我已经知道它大概是讲啥的了。突然告诉我拓扑学,你忽悠不了我,反而如果你真的是不懂装懂在忽悠,我还能说穿你。但是关于拓扑学的具体内容,甚致基本定理之类的,我可能一概不懂。这些还包括文科。我很记得本科时代有一次班会,讨论的话题比较敏感——班上的小团体现象、人际关系危机、班委承受的道德压力等等。每个人都上台发言谈个人体会,大家都很坦诚,但是气氛很紧张,好些人都哭了。我上台发言就是说:其实这些问题根本不用闹得这么僵。因为这些问题早就有了,已经有人研究了,这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哪方面问题(其实我是在图书馆浏览过某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目录,知道这些问题是第几章书)。我进一步指出,世界上大部分问题都有人出书讨论和解答的。与其花时间在班会上埋怨别人或者埋怨自己,还不如求助于知识。生活中的会何疑问,都可以上升为专业知识,找专业书去解答——包括爱情!知识和理性的光辉能够驱散阴谋、猜忌和自卑心理,让这一切都变得不值一提。
现在,我看过的书,几乎全都忘了。甚至关于高分子的很多我该懂的东西,我忘了,但我深深地记得它在哪本书的哪部分,有哪些图,那本书是怎么讲的,讲得好不好,讲漏了啥,讲漏了的东西可以看另一本什么书等等。所以,现在有人问我问师,我变得不能直接回答他了,但我可以非常具体地让他看哪本书,同类的好几本书各自特点是什么,什么样的情况应该选择哪本书作为自己学习的教材,等等。知识是写在书上的,就让它继续写在书上吧。我的脑子有限,只能记住哪些知识写在哪些书上。学过汇编语言的人都知道寻址。我对汇编的印象就是,计算几乎纯粹是寻址寻出来的。这是机器的智慧。人要向机器学习的也许就是这一点——你只要懂寻址就行了。只要你懂寻址,你的内存是无限的——全世界的图书馆都在向你开放。你的成功与否只在于你的寻址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