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人培训:前言

前言

本科毕业后,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从思维模式、学习模式到生活模式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比较普遍的情况是这样的。第一、二年,学生需要应付所在研究生院规定的学分课程,同时导师可能会提早提示学生将会做哪个方向的课题,学生可能闲暇时间能够先自行查阅相关的资料学习,或者跟着相关方向的师兄学习资料或甚至开始一些初步的实验。但由于学分课程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这些课题相关的工作量在这一两年是比较有限的。从第二年下半年开始,学生就应该确定题目,硕士和博士无非只是年限、工作量和毕业条件(发表论文)要求上的不同。大部分的研究生在毕业年限内若要达到毕业条件,就需要把所有时间都放在非常具体的研究工作上(例如,实验类的研究,就需要做直接得到可发表数据的实验)。然后,根据课题和运气的“好坏”,顺利的话,就发表这个小方向的若干篇论文,然后撰写大论文,毕业。毕业后走上哪条道路,倒是次要的,因为从研究生教育的角度,我们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至于这个社会是否和怎么受益于这样的毕业生是另一个问题。

我从自己有限的经历感到,这样的一个常规的过程缺少了什么重要的东西。直接感受就是学生往往无法写好一篇论文,无法总结好自己的研究工作,甚至无法评述别人的论文;对自己所处的研究方向也没有什么了解,自己的课题在整个研究领域中处于什么位置;如果有所发现,将为该领域的研究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等等。

当然,我不是期望学生就能独立完成好上述这些,学生就是来学习如何完成上述这些的。那么,怎样学到这些能力呢?学生到毕业时,论文也发表过了、大论文也写过了,是否就一定程度上获得相关的认识?我觉得这里面也有问题。从我长期1在校园BBS、知乎和网上其他一些了解到的,毕业生对这些方面的认识往往很有偏差。这跟他所在的课题组本身是否认真、课题组长(老板)本人是否以身作则有关。有一个形容词——“水”,可以直接概括我想表达的方方面面。如果一个学生只能从他绝无仅有的一次有限的实践体验中认识一个事物,而从未有人正面地阐述过这件事情完全的本来面貌,那他对这件事物的认识就很依赖于他所经历的这一次实践是否正规、得当,是否跟随了正确的榜样。由于这次体验是绝无仅有的2,他余生心中对这件事物的定义都来自这一次实践的一切好的或坏的体验。将来当他身边的人问到他关于这件事的意见时3,他往往也只能讲出他自己的这些体验。相当比例下,这种被当成定义说出来的体验是片面的甚至是负面的,使得社会对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也片面或负面。

这就给直接实施研究生教育的导师们增加了新的责任。一方面他们要以身作则地尽可能坚持理想,执行尽可能严格的标准。另一方面,有限的培养实践内的确无法向研究生展现科学研究的全貌。这就需要导师另外抽出时间和精力去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即导师除了要告诉学生去学习课题工作所需要专著和文献之外,还需要告诉学生去学习诸如“何谓科学研究”等能完善综合素质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以是也应该是以导师引导为辅,学生自学为主。我们的目标是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有全面的素质,有限的实践可以使学生扎实地获得部分素质;而通过主动了解和自我培养剩余的素质,至少可以在“纸上谈兵”层面上达成,而不至于从此对这些方面都一无所知,甚至还自以为是地到处振振有词地宣扬错误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