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内的伦理问题

我所理解的“伦理”问题,就是指在一个基于特定的宗旨而形成的群体里,不同的角色理应做到哪几条,有何义务,有何权利,如何落实到日常行为当中?在东方文化里,甚至要形成一种大家公认的荣辱观。我觉得在国内,研究生与导师、师兄(姐)弟(妹)之间现存的伦理是很不明确和完善的。师生之间,前辈与后辈之间的相互期望经常错位。为什么不能明确地公开地讨论这个问题?

网上可参考的成文讨论也并不多。值得留意的是密歇根大学的Rackham研究生院的两套指引,分而是给导师学生的,算是比较明确地建议了双方应该怎么做好自已,又怎么期待对方1。不说直接当成范例,至少可以此作为继续讨论该问题的好的起点。不客气地说,国内有很多研究人员,在学生时代没有学到怎么做个研究生,成了导师之后也没有学过怎么做个导师。整体我们都缺乏一个学术研究传统,在做学问方面没有什么文化内涵,所以大部分课题组其实都是论文工厂,无论学生和导师都丝毫没有感受到做学问本身的乐趣,甚至对这一乐趣的存在都一无所知。这跟国外动辄学术血缘就能追溯到居里夫人或者朗之万的学术传承情况是无法相比的。

除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外,实验室日常坏动作也是伦理的范畴。有很多界限是不明的。例如用具和试剂应该视为私用还是公用?评判这个问题的一般原则是什么?类似这类实验室中的小事会积小成多,造成实验人员之间的不信任感和矛盾。关于这个问题,很多课题组都有他们的rule,可能你去调查一番还会发现大同小异,说明是有些公认的价值观在里面的,但是拿出来公开讨论的还是很少。最近看到的这篇文章算是一个例子。Again,这仍然可以只是一个继续讨论的好起点。我觉得每个课题组不仅应该在组内公开地讨论这个问题,并且还应该把讨论和实践的结果拿到课题组外去分享,在更广泛的学术圈内引起更一般性的讨论,打破东方文明对小矛盾讳莫如深的坏文化。中国其实本来有好的文化来搞定一切新时代的新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