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

在搜索关于自己的一些信息的时候(是的,今时今日自己的信息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得上网搜),发现了这篇文章,实在是汗颜。

我在中学时代是一个比较偏科的理科生,语文作文不好,一直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跟写作有什么关系。但同时,我又有着写日记的习惯,一直没把这当作“写作”。上了大学之后,和所有年轻人一样,我的思想经历着最丰富的变化,因此我的日记经常写很长。现在回过头看,我是一个非常习惯于通过写字来跟自己沟通的人。我好像总能分成两个人,一个是直接去活着的那个我,就好像舞台上的演员;另一个是观察者的我,好像台下的观众。每天的日记就是演员与观众在戏后的深切交流。

在接触博客之前,我有玩过日记本软件,例如“天天日记本”,但是主要还是手写,因为当时的计算机系统不像现在的Windows 10,是经常要重装的。我从2004年接触博客,那时候我大三。从那时起,我换过好几个不同的BSP(blog service provider),写的东西都没有保留。现在这个博客,是读大四毕业,刚读研开始的。其实早期的文章是从Blogger.com搬到WordPress的,之后还经历过很多次搬家,直到自己花钱在Bluehost买了主机之后,才一直稳定地延续到今天。所以有很多早期的文章格式和图片都有残缺,现在也不想再去管它了。

博客记录了我的成长。几乎一大半的文章,记录的是我的友情和爱情,以及此间的困惑。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产生了一个问题:很少有人写博客写这么多年的。大家习惯了看一个博客认识一个人“当下的状态”,所以搜到这个人的博客,往往不去看写作日期,更不去看作者年龄。这对很多博客可能是不成问题的,写超过五年的博客很少。本博客到现在为止写了14年!因此在前几年我首先把跟私人情感有关的文章设成隐密了。一些公共话题的观点我倒是保持公开了,但在博客的“关于”里强调了人会成长变化,不要拿我以前的观点来评价我现在。我也见证了博客的兴起和衰落。在最有趣的那几年,有一个词叫blogosphere。我当时也有我自己的blogosphere,结识了很多仅从博客联系的朋友,现在几乎全断联了。博客也渐渐地“公众号化”,成了很多人赚流量的工具,转贴一些搞笑图片和热点文字,没有了原本的那种充满个人思想的味道。

所以,现在还能看到有人建立博客,持续写一些个人的东西,以一个blogger的风格去提及所关注到的其他blogger(在自己的博客里讲,而不是去评论点赞),还是十分高兴。添加到了我的Blogroll里,算是一个小小的表示吧。

最后,关于博客的名字。其实“万物皆流”是很后期改的。我博士期间(2011)才开始做进入流变学研究。那此之前,我的博客标题用过“Blog N Blah”、“On The Road”等。后来On The Road又用作万物皆流的描述。现在的描述Anything goes其实是一个美国老牌音乐剧的名字。这些名字的采用都没有什么深意,比鲁迅的两棵枣树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