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Andrew

About Andrew

Rheologist

从Nature杂志关于俄罗斯的科学研究的报道所想到的

Nature杂志自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以来报道过多次俄罗斯的科学研究政策,口吻都是十分敌视的。

如果尽可能无视这种敌视视角下的叙事,仅提出这些报道中的事实部分,或者跟俄罗斯无关的其他评论,倒是可以看到一个与西方关系剑拔弩张的国家,其科学家群体的心情。由于这种紧张的国际关系,俄罗斯国内对国际交流活动也收紧了,各种“外部机构”被关闭,一般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也被审查,例如一般认为科学研究很难脱离国际交流,连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之前也要先被审查。

当然,我们很清楚西方媒体的伎俩。它们抓到的这些负面事件,也许只是俄罗斯国内的次要、偶发现象。这些错误的政策范围多大,是否被迅纠正,是不会被西方媒体后续跟进的。但我们同时也很清楚,如果一个国家与西方的关系达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国家收紧国际交流的动作也并不令人意外。

这就为我们提出一个命题: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能否“自给自足地”、闭门造车地进入良性发展?所谓“良性发展”是指这种科学研究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军事实力,使得这个国家可经持续与西方抗衡。

另一个相关的命题就是:如果一个国家处于与西方敌对的状态,那么怎么既保证国家安全,又不让科学工作者感到政治压迫的恐惧?

我国关于这一命题的历史经验可以参考“两弹一星”的例子,包括杨振宁回国与邓稼先见面的事情(针对第二个命题)。

特别是,前苏联有着一个非注流科学哲学干扰的传统,可能一直影响着现在的俄罗斯。我经常阅读俄罗斯人发表的论文,常常能从这些论文语言中感到一种科学方法层面上的庸俗、肤浅与僵化。这种感觉是似曾相识的,特别像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中文论文中体现出来的特征。这种科学方法上的无知状态是很难在封闭的情况下得到改善的。我国的情况也是在大量77、78届中出国深造的人回国并渐渐代替原有的上一代本土科研工作者之后才得到扭转。冷战时期的前苏联之所以能够独立成为科技强国,要十分感谢Frenkel及时把20世纪的理论革命带会到前苏联并培养了一批前苏联自己的顶尖物理学家,包括朗道。Frenkel和其他一些科学家也为坚持抵抗政治以哲学的名义对物理学研究的干预作出主要贡献。相比之下,化学和生物学则不幸各自陷入了这种干扰中(共振论和遗传学)。

相对地,冷战时期的美国,或”西方阵营“为何不能算是”封闭地发展科学“呢?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一国是否“封闭”并非关键,关键应该在于该国是否有适合科学发展的政治环境?如果说民主和自由才是适合科学发展的政治环境,同时国与国之间冲突本质上都是利益冲突,那为何总要体现为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就不能两个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继续因利益而产生冲突吗?例如我国为何不能同时搞民主自由又视美国为敌?

知乎:你读过的最有力量的一段文字是什么?

原问题链接:你读过的最有力量的一段文字是什么? – 知乎 (zhihu.com)

我觉得最有力量的一段文字是《钢铁是怎样炼成》中的一段话:

人生最可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全部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一直到我毕业留校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的特殊性,以为我将会跟其他人一样,申请基金,发表论文,获得各类名衔,走向人生巅峰。毕竟在我之前的十几年中我只需要做自己,无需多作迎合,就自然能被周围的人认可。我不用思考人生的意义。因为还有什么能比得过,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有人给你发钱?我也不知道我会不要孩子,告别了父母之后,自己要面临一个流离失所的孤独晚年。现在社会就已经对我失去了耐心,一点点地收缩我的舞台。人的一生中,天掉下来的好事,我已经用完了。进入下半生,我要准备迎接一件接一件的坏事。情况大致就是跟很多中年人一样。

我不知道其他人如何,我在当下这种状态,就指着上面的这段话获得一丝力量。

是的,以前忘记了,现在重新感到:人生最可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所以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特别是,如果你天资不足,学习不好,打着苦工;或者家庭残缺,命途多舛,身患重病;……如果你经历的一生,从任何角度来说都谈不上幸运和美好,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就算一切都好,但人终有一死,时光荏苒谁也不能永保所爱之人在身边陪伴,转眼自己也要面临毁灭,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原来,格言对人生的要求没那么高:当你回忆往事的时候,你只要没有虚度年华,你就不用悔恨;只要没有碌碌无为,你就无需羞愧。是的,从一切角度而言,活着对自己来说是没有任何意思的,自己身上的好事已经用光了。但你如果还有生命,还有精力,就拿来奉献,让同样活着的别人多一桩好事,少一桩坏事。啥时候该死了,就直接安心去死,视死如归。

所以说,人的价值的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人索取得再多,死后啥都没有。而对他人的奉献,能在他人的生命中发挥效果,得到延续。雷锋也有类似的一句话: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知乎:生化环材还有活路吗?

原问题链接:生化环材还有活路吗? – 知乎 (zhihu.com)

原问题具体内容:

211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大三,这个专业真的是太坑了,心态崩了,最近有些抑郁,希望各位大佬给指一条明路,打算休学一年找一找方向,救救我吧,求求你们了,最近很想自我结束

一、关于抑郁

我觉得你的抑郁状况本身是需要首先被重视的。从这个问题下的其他回答者的文字经历中也可以看到他们经历过抑郁。可惜的是目前大部分人的周围都较难找到靠谱的专业人士来处理抑郁的状况。我也不是内行,你也许可以做的是先跳开“生化环材”相关话题,在网上找专门科普抑郁的文章多看看。休学并非是什么失败的标志。

从我的经验,我国年轻人抑郁的共同诱因是我国特色文化,包括长辈群体和社会文化。年轻人特别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但目前的孩子在大学毕业之前,这样的生活都被完全剥夺。“丰富多彩”这个词过于习以为常了,我加粗强调了一下希望大家回味一下这个词。例外仅限于一线城市富裕家庭的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一个人成熟成长必须的。如果从幼儿园开始就因为极度内卷的竞争,而让以升学为导向的学习充满了所有时间,让升学话题成为了他与所有其他人的唯一话题,那么我想这样的孩子心灵的成长是停滞的,至到大学。这里的“所有其他人”可能并不夸张。因为今时今日,你只要还是“学生”的年龄,你似乎就只扮演学生的社会角色。你的年龄直接把这个社会角色焊死在你的身上,别说你跟你的父母、父母、老师、亲戚的交谈难以延伸到升学考试以外的话题,你出门在外碰到的任何一个初次相识的长辈,在看到你的年龄之后,都以升学考试为话题来跟你聊天。你似乎觉得,你在大学毕业以前活着的整个意义就是升学考试。你唯一能聊一切其他“禁忌话题”——爱豆、游戏、动漫、……——的人群就是同龄人,而他们和你一样幼稚和无助,相互救赎的程度非常有限。

那么,大学毕业之后你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会不会大学毕业了之后你就能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呢?从小关于这个问题,你得到的说教就是:啥丰富多彩的生活都是钱堆出来的,只有找到挣大钱的工作,一线城市买到学位房,才叫经济自由,过得起丰富多彩的生活。否则人生就惨了,就要成为一战时期西方资本主义上的、好像卓别林电影中那样的、富士康跳楼的工人。特别是,要变成前者而不是后者,并非达到什么客观绝对的成绩就够了,而是要相对地卷赢大多数人才行,因为远的不说,高考就是这样的。

我是心理学外行,但我从观察学生当中发现一个经验,好像也可以应用于其他人。当一个人面临一个坚巨的,有一个deadline的任务,而且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时,他会处于一种比较危险的心理境地。一旦他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能力不足,或者乐趣不大时,这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压力并不能“转化成动力”,反而会让这个人陷入拖延和失眠的恶性循环。他眼看着“失败”的可怕结果一天一天的逼近,而自己却一再拖延,没有丝毫行动能力。

有一个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deadline。高考是这种情况。赶毕业论文的时候是这种情况。题主的境况,则属于“人生不允许失败”,却在“天坑专业”待到了大三下学期,deadline就是毕业找工作的一刻,也是这种情况。凡这类情况,都会导致抑郁。

我是心理学外行可能说得不对,我觉得症结就在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件事上。到底是谁,吓唬了你二十多年说,人生的各类重要节点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到底是谁向你输出,天坑专业除了特别drama的“转码”、“转金融”、“转法律”、“马上退学重新高考”等破釜沉舟式的大动作之外,没有其他建设性建议的呢?我还看到一个回答说,在计算机行业职场中,虽然不特别歧视其他专业转码的求职者,但却特别歧视生化环材专业转码的,原因就是生化环材学生被PUA惯了性格懦弱。这从事实到归因都充满着荒谬。也跟许多劝退文中大量“转码成功”经历叙述相矛盾。但我相信这个回答者本人的经历是真实的,那么这些因这么古怪的理由歧视“生化环材”专业的HR们,是从什么途径、从什么人写的文章中,认识到如此的“生化环材专业”特点的呢?是谁在输出这种歧视呢?谁在加剧你的抑郁的社会因素?既然吃了一堑,应该争取长一智,而不是反而增一愚。

二、关于大学

我不是一个“生化环材”劝进者,但我同时也跟劝退者划清界线,包括很多“高考报考咨询”专业的劝退者。我首先就不会不加区分地把“生”、“化”、“环”、“材”凑到一块儿。人家LGBTQIAPK一股脑拧成一块儿是为了性少数群体能发更大的声音。这“生化环材”拧在一起却是一种“连座”。从劝退人的具体批判来看,对“环”的批判很少,而“生”与“化材”的批判点也不尽相同。事实上,如果要批判“环”,那就还需要包括一大堆诸如食品工程、轻工、包装等这些专业。

洪堡式的大学理念是与现在这些工科大学南辕北辙的。洪堡式的大学为的是“人”,而工科大学为的是“才”。后者对人是一种物化,工具化。如果你也这么看待自己,那么你个人价值的实现感就十分依赖于社会岗位的接受程度;找不到好工作将不仅是找不到好工作这么简单,而是对你个人价值的整体否定。特别是在我第一部分所说的中国特色成长经历之后,你更可能形成这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中国几乎没有洪堡式的211非985大学了。就算是985大学之中,除了不屑于与985大学为伍的985大学之外,也都没有洪堡式的大学。很多年轻人从来没有形成过“我这辈子要做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想法,更谈不上把人生价值感托付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可能仅有零散的,从长辈处习得的时间表和任务清单,中考、高考、大学毕业等时间节点你相应地必须收获什么。小孩儿的时候,自己“是不是好孩子”、“乖不乖”等自然必须依赖父母的评判,但从这种情况转换为自己评判,应该在青春期完成,但很多年轻人感觉读到博士了也尚未顺利完成,越卷的、课外读物看得越少的、没有课外兴趣爱好学生,越是如此。

这怎么能不抑郁呢?

三、关于专业

题主提到他具体是211学校高分子专业的。恰好我是高分子专业的老师。考研面试接触过大量211学校高分子专业或其他方向的材料类专业学生,他们必须提交本科成绩单,PPT中也会介绍很多学习成果,很多学生还会在PPT中介绍他读的什么小学和中学,因而也能了解到他们来自什么经济水平的地方。所以我可能比那些劝退人士更准确地了解这些学生的处境,我希望他们自己能够了解。

1、实践教学质量水平。高分子的本科课程实验课的数量和质量,是对学生特别有用,而不同高校却差别很大的地方。物理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实验的内容常常是材料热力学物性常数的测量实验,这在行业中还是经常用到的。至少通过实验加深对一些物性常数的定义,这产品设计过程中选材必备的基本常识。聚合物的反应和加工的实验,可以至少让学生熟悉工业流程。在这些实验中,内容是否陈旧,是否还在介绍二十年前的土老帽儿方法,甚至是到底有没有开设实验课,就是不同高校差别很大的地方。高分别说211非985院校了,985院校中若不是传统的高分子强校,在这些方面都是差强人意的。

一些非985院校,非高分子的其他专业,比如纺织、包装之类;或者高分子中比较侧重特点的如加工、模具设计、复合材料等专业,可能是有很长的历史积淀,从他们的课程上看,这些特长方向教得很扎实。如果这些院校由于特长的关系跟国内头部企业联系比较紧密,那相信实习也是能到这些好的企业去参观的,你会看到一些环境不那么差的“工厂”(一般会建设成“园区”,就是厂房办公娱乐体育健身宿舍一体的在大块地方)。如果你处以这样的专业中,不要太担心学校差,但要注意把你们专业特长学好。

2、理论教学质量水平。国内高分子物理课本,从80年代开始一直没什么更新(除少数几本非主流的之外,我在另外的回答有提到过两本)。若是这些内容足够了也就算了,但不巧的是这些内容在80年代时就已是落后了的。70年代以后的进展,今天早该也早已写进了国外的教科书了。这是由于近世物理(及其数学)应用于高分子物理之后的发展,都无法引进到国内的化类专业,因为国内流行着一种愈演愈烈的倾向就是“数学物理不好的才学化学”。本来应该是“喜欢化学的学化学”而这些人未必数学和物理不好。所以不幸的是,如果你只考上了一个211的化类专业,你很可能本来就不喜欢数学和物理、很可能中学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就不好、很可能大学中的数学和物理课程又少又烂……总之你虽说是学高分子专业的,但学到的那点儿理论基本没有“附加值”,比不过工厂经验调整来得成效大,因此你的专业学历匹配不上像样的薪酬。这种状况是多年累积结构性的。经济好的时候,企业根据你的大学排名姑且把你招进去,按企业的方式把你重新培训一遍;经济不好的时候你毕业即失业。你的理论就更支撑不了你进行有意义的科学研究了。正因为如此材料类的研究变成了炒菜,因为没有理论扎实的新鲜血液去补充这个研究群体,补充的多半就是211学校考研改命的卷王,只懂炒菜继续卷。

说到这里我插一句,从上面两点的分析来看你应该能理解,为何把“生”、“化”、“环”、“材”放到一起批评很不妥了。不同专业的问题,怎么可能是一样的?有何共同的可比性基础?如果把所有专业放在一起来比较(包括什么法律金融之类的文科专业),竟会有共同的可比性基础,那这个基础就只能是“毕业挣多少钱”。一种拿“毕业挣多少钱”来评价你花了二十年拼得的大学学习机会(特别是洪堡式的、为了一个更加丰富和健全的的大学教育)的唯一价值,是不是不仅把你前二十年的人生贬低了,也把你整个人生都贬低了?如果他们进一步说,穷人只配有这种人生观,这是否是明目张胆地PUA穷人、乃至奴化穷人?

专业自有其不可推脱的属性,材料专业仍然坑。就算你此生有志于投身你所选择的某专业作为你的职业生涯,你也还是要看这个专业的教学和培养方式有没有与工业界和学术界脱节,会不会白费了你的这个远大志向。换个角度说,专业教育可能没义务承担你个人收入是否买得起房,个人是否生活幸福美满等义务,但它不可推卸的、by definition的责任就是实现专业教育本身。天坑专业至少值得批判的点就是它在专业教育层面上的不称职;它没有给你应有的专业教育,既没让你成为工业上prepared的人才,也没让你成为科研上prepared的人才。再加上前面提到的一些社会问题,你另一方面也没成为一个prepared的人。怎么可能不抑郁?

四、剩下的事

如果说青少年抑郁占四分之一,那么你猜生化环材研究生中抑郁的占到多少。我猜占99%(我想做到的是那1%是我的学生)。我看过一些劝退人自己的经历,我觉得他们当年也是经历了抑郁,转专业本身是一种个人救赎,越义无反故,他才越能得救。因此由他们组成的劝退声音特别极端,因为他们不是在劝退而是在心理自治,强度自然容不得一丝消减。

但我不是心理学专业的。我说了半天没讲如何解决困境,是因为我不能瞎支招儿。但我相信,完整地理解自己的抑郁是怎么来的也有帮助。很多人认为,一个特立独行的、洒脱的人生观,是有钱人家庭的孩子才拥有得起的、才配拥有的。可是我感觉,所谓的“小镇做题家”们,更亟需一种特立独行的洒脱的人生观,去救赎他们与生俱来的残缺。

哦我补充一个特别小的建议。如果你转其他专业感到从学习能力上,难度上还有效果上都不是什么更好的选择,那么留在高分子专业内可以考虑的出路就是出国。高分子强校有很多不那么top的大学。到了国外可以远离国内环境,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一种释放;专业教育也可以重塑,专业视野也可以扩大。美国读博士研究生一般不需要自己花学费钱。导师给你的钱能cover学费,一般你还会申情一个GA什么的赚点钱,生活还是挺好的,具体看在哪个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