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关于科研的文章

科研新人培训:x. 学术伦理和行为规范

2. 学术伦理和行为规范

“学术伦理和行为规范”这个题目主要针对的问题或现象是这样的:虽然各种学术界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学生对诸如“抄袭”、“造假”、“学术不端”等词语已经不陌生。但是光从负面例子最多只能知道“不能怎么做”,无法知道“应该怎么做”。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会导致对自己或他人要求过低或过高。光从例子来了解也难免片面。很多新闻曝光的例子都是已经十分严重或夸张的。而普通人真正需要修炼的都是一些细节。

学术伦理(ethnics)和学术行为规范(conducts)是两个问题,很多人往往混为一谈。新闻中关于抄袭造假之类的学术不端(misconducts)的例子比较多,关于伦理问题,例如导师和学生的关系,科研合作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很多人都不甚了解。我认为在我国这种问题在导师和学生中都存在,双方都不知道自己要先做到什么,也不知道从对方那里能期望什么。经常看到一些被公开化了的师生争执,其实争执双方的说辞都不基于共同的“章法”,其实不然。

关于这个主题,我还没有现成的PPT。但是国际上这方面的内容已经总体受到重视(例如[1]),并且形成了系统性的共识,那就是叫做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RCR)。这其实是一类培训课程的名称,是针对研究生和研究人员的。这个概念其实已经包含了学术伦理与行为规范等方面。以NIH的版本为例,RCR的主题包括:

  • Conflicts of interest – personal, professional, and financial
  • Policies regarding human subjects, live vertebrate animal subjects in research, and safe laboratory practices
  • Mentor/ment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elationships
  • Collaborative research including collaborations with industry
  • Peer review
  • Data acquisition and laboratory tools; management, sharing, and ownership
  • Research misconduct and policies for handling misconduct
  • Responsible authorship and publication
  • The scientist as a responsible member of society, contemporary ethical issue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the environmental and societal impac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详细而完整的RCR教程可参考:

可见,学术伦理已经经过了共识形成的阶段,现在已经被系统化和细化,形成有体系的培训内容,并被建议向所有初入科研工作的人实施。所以作为一个新进入课题组的研究生,理应接受相应的RCR课程教育,最好研究生院应该开一学期的课。目前如果是由课题组讲座的形式来介绍,那就只能在一、两次讲座的时间之内完成这些内容的培训。我想还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讲座只是为学生点出有这么一些知识的存在,给出一些资源,然后挑选一些重点议题,介绍一些相关原则。这些重点议题包括:

  • Mentor/ment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elationships(导师和研究生的责任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这是我认为特别需要向国内的研究生和导师进行培训的一个内容,原因前面也讲到过了。关于这方面内容,除了从以上列出的三个RCR教材之外,还可以再参考一些专门的资料。例如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Rackham Graduate School网站上就有十分简明的指南,被多个大学的研究生院推荐。

  • Peer review(同行评议)

这是在科学研究的组织和运营中至关重要的要素,但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亲身实践经历有限,却又很容易道听途说大量负面案例,产生识区和困惑。Peer review存在于论文发表、基金申请、人才引进等科研建制运营的各种环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我想论文发表过程中的审稿环节是最切身的。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参考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的Ethical Guidelines for Peer Reviewers

  • Research misconduct(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大题目。首要的问题是它包括的哪些行为,都是怎样界定的?这个仍然可以参考NIH的网站(概况定义)。其中一项就是抄袭(Plagiarism)又值得再抽出来介绍。因为比起“道德自律”这种空喊口号而言,如何“自我防止抄袭”其实是落实在学习和研究技巧上的,这些技巧本身又都是一些提高研究水平的技巧。

什么是“抄袭”,也有一系列具体定义。这是很多大学的网站上都会为学生列出的资料,很好找,例如剑桥大学的。怎样避免抄袭,除继续参考剑桥大学的资料外,我还推荐英国《卫报》上的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不是告诉你光靠道德上“认清罪行”、“长敲警钟”、“划清界线”来避免抄袭。学生抄袭的直接动机往往嫌临时找引用源麻烦。所以这篇文章的具体建议就是改进我们的笔记方式,无论看到什么“有用的东西”,都养成习惯,顺便把引用源也记下来。形成一个概念,那就是任何信息都要包括信息内容和信息源这两个要素,缺乏任何一个都不成其为信息。实际上,我记笔记恰好就是这样的,但我主要是受益于我大学时期学习数据库原理形成的思维方式。其实,形成这种习惯不仅是能在避免抄袭的同时不降低工作效率,还给人一种宝贵的独立思维习惯,那就是没有来源的信息不当作信息。

  • Authorship and publication(署名和成果发布)

这也是常常有学生抱怨或甚至产生争执的方面。其实已经有很多guidelines。首先COPE的guidelines可以参考,此外还有2011年的这个statements[2]值得留意。

最后,上面提到的RCR教程资料,其内容编排逻辑都是按照科研实务的先后顺序的。以ORI的目录为例,就是从Planning Research,Conducting Research一直到Reporting and Reviewing Research三个阶段。其实也有一些资料是从另一个维度去总结RCR的主题的:不是去罗列RCR的行为模式,而是总结出RCR所体现的的人格品质,包括:诚实·Honisty、客观·Objectivity、正直·Integrity、谨慎·Carefulness、公开·Openness、尊重知识产权·Repec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保密·Confidentiality、负责任地发表成果·Responsible Publication、负责任地提导学生·Responsible Mentoring、尊重同行·Respect for colleagues、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反对歧视·Non-Discrimination、追求卓越·Competence、尊守法律·Legality、尊重实验动物·Animal Care、以及保护人类受试者·Human Subjects Protection[3]。如果一开始就讲这些,会显得空喊口号。但是介绍完所有具体的conducts之后,再总结成这些品质就能让人有所领悟。

References

  1. M. Iaccarino, "Science and ethics", EMBO reports, vol. 2, pp. 747-750, 2001. http://dx.doi.org/10.1093/embo-reports/kve191
  2. E. Wager, and S. Kleinert, "Responsible research publicati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authors.", Prilozi (Makedonska akademija na naukite i umetnostite. Oddelenie za medicinski nauki), 2014.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711219
  3. A. Shamoo, "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 2015. http://www.worldcat.org/title/responsible-conduct-of-research/oclc/953147465

科研新人培训:1. 科学研究简介

1. 科学研究简介

“什么是科学研究”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这个题目本身用词我也思考过。首先不是要介绍“什么是科学”,不是讲科学哲学导论。也不想变成天马行空地大聊科学研究的感想感受。我设立这个题目主要针对的是这样一种现状:学生完全不知道当前从事科学研究意味着什么。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在思维模式上、知识体系上和技能上具备什么特点,他们的具体工作和相互交流基于哪些共识。科研工作的组织形式是怎样的,科研圈子是怎样的,然后从事科研事业需要哪些基本条件等等。我曾经为我带的本科班讲过一个这样的讲座,希望通过务实的介绍使本科生对科学研究有一个比较正面的认识,客观地决定是否读研,乃至将来是否投身科研事业。这个讲座的PPT如下,从这个PPT可以了解我认为具体要包括哪些内容。

科研新人培训:内容目录

内容目录

    有那么一类内容我觉得是不论任何课题组的新成员都有必要了解的“公共课”:

  1. 什么是科学研究
  2. 学术伦理与行为规范
  3. 化学实验室的设施、人员管理及安全
  4. 如何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
  5. 怎样查阅文献
  6. 怎样撰写论文
  7. 科学测量、科学计算与科学作图
  8. 从我所在的相关学科和领域来看,总有一些的实验技术在本课题组研究方向中属于核心手段,又具有比较高的理论门槛,但是但研究生院设置的学分课中不涉及到的。大部分学生纯粹靠“师兄师姐”的指导下上机实践,其效果也受“师兄师姐”的水平、时间和精力限制,一代传一代可能还会走样。如果对测量技术的原理先有基本的认识,学生在实验中反而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去测试,甚至发明出新方法。这在流变学中的体现就很突出。还有一些测量手段虽然常见,但学生中流传着的误区也比较多,需要“正视听”。以我所在的课题组为例,这方面的实验技术包括:

  9. 流变学实验基础
  10. 力学性能实验基础
  11. GPC实验基础
  12. 显微粒子示踪实验基础
  13. 这些主题,有的完全可以花一学期来讲(例如流变学)。我觉得在课题组里需要达到的目的只是理论和应用两方面的快速入门,指出一条省力的自学框架,使学生消除看论文时的陌生、恐惧、抗拒等心理负担,同时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敢于想到应用这些技术来研究解决问题。至于具体的理论和应用提高,还是要依靠学生自己去啃。

    还有一部分需要课题组去补的知识,是由于研究生课程没有覆盖,但对本课题组研究方向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缺乏这些基础理论会给学生造成的问题包括:

    • 一开始完全看不懂论文,哪怕努力看更多的相关论文并结合互联网搜索补缺,最后的理解也往往是碎片式的,而且可能保留着很多理论上误解长期无法被发现。
    • 人对未知的的好奇心或者兴趣,总是需要基于预先知道的部分已知的知识。要求学生什么基础理论都不知道就对你所研究的前沿问题大感兴趣是不可能的。相反,如果学生有了基础理论,就可以独立自主地思考形成自己的idea,年轻人思维活跃的优势得以发挥。
    • 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好处还会体现在研究实务的方方面面。例如为什么学生实验做着做着就老走偏?就是因为他们思维不是按照已有理论去演绎的。虽然这种走偏有时也是新发现的源泉,但更大的机率只会是纯粹走偏了,比不上基于理论上的自由演绎形成的新假说靠谱。

    从我个人的研究方向和我的师弟师妹的知识背景,还需要了解:

  14. 软凝聚态物理的一些常识
  15. 这方面的具体内容将在后面的相关部分详细介绍。

接下来我准备就我提到的这12条内容逐条介绍一下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