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关于科研的文章

知乎:对于搞科研学术的研究生而言,究竟该专注于平心静气做好研究工作,还是应该为以后找工作早做打算?

原问题地址: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949946

看了本面其他人的回答,我想补充两点。反正我的回答已经长得不行了,再长点也就那样。

一、我相信这个问题答案不应该是直接让提问者做哪个选择。再加上,我在知乎上回答问题都是借问题来表达一个观点——即那种既适用于具体这个问题,又有点普适性的道理。因为,我希望自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或者说读书读傻了人死板),我做这个选择的理由,跟我做那个选择的理由,要能够同时符合一个自洽的价值观体系,而不是见利忘义,此一时彼一时,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此各般等等。不是说现在这么做对我有利所有我这么做,而是我一向信奉什么所以我这么做。成功学畅销书也许能帮你分析利弊,但不能强加你一个哲学。人生不是一场生意,不要去做人生的商人。

做同样一个选择,可以基于很多理由。我不赞同你做这个选择的理由,不等于我不赞同你做这个选择。我批评那具理由,不等于我批评那个选择。若要问“那你到底认为该做何种选择呢?”我当然不说,也不应该说,选择就是应该自己做的。我的任务就是摆一通理由,而不是直接说,你就选A吧B是错的。

读了这么多书,至少要形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习惯,而不是还停留在“肚子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来性子了就撸一撸,地上有钱了就捡,枪指头上喊救命”的本能反应水平。只有未成年人才公认不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成年人就是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在硕士和博士阶段认识“科研是什么”,完全不晚。我想不到有什么方式可以更早地认识这个问题。只是人完全可以选择压根不去认识这个问题。既然你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你去认识了一番,那就不应该又去抱怨问题的答案让你失望,更不应该说是什么“社会上专家学者”忽悠了你。我天天说哪个歌手很好听,你觉得我从小弹钢琴懂音乐,于是你自己买了张演唱会票,回来你能怪我么?只要我没直接叫你去买演唱会票,我又没有收那歌手的钱违心地宣传他(真心觉得好听),我就没有过错。这不能说是我狡猾,也不能说你被忽悠了,而完全是个正常的代价。

二、我的答案的重点在于“要和先导师商量、讨论”。这也是匿名用户建议的第一条。主要是由于我估计跟导师讨论之后的结果多半就是只能维持做实验的强度,我的答案才会显得好像在叫他将来选择做科研。但我不排除你和导师商量了之后导师就放你跑了这种可能。匿名用户的结局就是这么好。至少,你先跟导师说一声,导师会有所准备,假如在课题项目上安排得过来,说不定也可能允许你缺勤。匿名用户所谓的:“和你的导师谈。他能接受你不做学术,你的朋友有什么好质疑你的?”换个说法就是,只要你有本事说服你导师接受你不做学术就万事OK;即如果说服不了的话就只能自己兜着走。

这跟你不先商量自己跑了是两码事。我十分想强调的是诚信。可是我发现很多中国人的心态就是,如果明知跟你商量了结果对我不利,我就还不如不跟你商量(哪怕道义上我不应该)。即诚信如果对我有利我就讲诚信,如果对我不利我就不讲了。我首先不赞同这种做法。正确的做法是:明知跟你讲了八成对我不利,不跟你讲我就自己完成了;但我还要跟你讲,然后就真的吃亏。这就叫做“不要见利忘义”。

现在我谈谈这里面有什么“义”。我刚才已经说了,并没有谁忽悠你来读研。既然是研究生,那么就不仅是学校的学生,还是课题组这一团队的成员,按照学校和课题组的规定来做事。例如每天八点半到实验室之类。跟导师商量好的实验计划,导师当然有理由定期追问,你当然被假设是所有的工作时间都在课题事务上,因为你读的是全日制研究生。当初要进课题组让你进了,结果你实验不做,实验室不去,要找你你去了别的城市,明天才能回来,突然连续一个月失踪,原来参加了企业实习生……我认为这不能拿你的前途问题来当借口。你嚷嚷着说科研就是个大忽悠,你被骗了,你根本不喜欢科研,你后悔了;但这些都是在你读研之后,体验过了解过之后才说的话。假如这些是你读研之前就知道的事,那你就更恶劣,你故意假装想读研而考入本课题组,主观上就故意来混学历么?你可以选择将来工作,但就读期间你只能完成导师和你讨论商定的实验计划和其他科研任务(写论文投稿)。而且我特别要说的是在这方面你跟导师讨论的余地不多,你没有太多的理由要求导师因为你将来不做科研而让你现在就消极怠工。

在很多现在的研究生看来,这简直要立马上论坛大骂这个导师了。在他们眼中,读研时做不做实验天然就是可做可不做。因为不同的导师不一样严,显得好像也没有一个准则到底要多努力才算合格。自己要多干事,无非是这一个导师特别严。自己到底是多花点时间在实验上呢,还是不做实验去搞找工作的事呢,完全看自己的选择(于是有了本问题),而不用考虑别人。其实不管严也好,松也好,研究生是课题组的一员,是为完成课题组的研究目标而来的。哪怕所谓“自由探索”,也只能是渗透在课题实施的各种环节,不是说整个课题就是“自由探索”。因此,研究生是完成导师所立科研项目的主力。这并不是“免费”或“廉价”劳动力,而是一个完全不惧公开的“行规”。科研经费申请书形式上是要求写明参与的研究生姓名、身份证号码,一年工作时间(多少个月)等信息的。也就是说公认了课题项目是导师立项研究生去完成的,研究生有这个义务。相应的科研酬金以学生三助的形式发放给研究生。但由于项目和经费不同导师不一样,我们学校的做法是学校统一从财政出一部分,然后导师从经费中出一部分,保证每个研究生的补助金额一样。没经费的导师于是就不能招生。这只是避免不同学生补助金额依赖实际参与课题的起止时间的技术性做法。但道理上是因为你参与了课题你才拿到补助。研究生在课题组还有别的义务,例如维护常用仪器,实验室安全,药品管理等等。你突然有一天后悔了,“醒悟”了,然后就不管不顾了,这对整个课题组都是不负责任的。

骂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一回事,骂社会上的“专家学者”,骂奇葩导师、骂四六级、骂那些你鄙视的书呆子们、那些“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傻子们,是一回事。“诚信”和“责任心”是另一回事。这些不要说研究生了,从本科生开始就已经很缺乏。本科申报学生科研计划进实验室,来找老师。问他:你每周都哪些时间有空?答曰:周五晚,周六晚和周日下午。课这么满吗?哦,我XXX时间做家教、XXX是预备党员组织生活、XXX协会每周X例会,XX又是家教。我说,你每周忙到只剩这点时间了,还不休息?来实验室,时间也不够啊。他说:参加这个加很多份,而且不用做实验,只要跟着师兄的论文挂个名,将来能评奖……大四的毕业设计,凡是不读研的,基本为零。老师都只能理解一下因为这也是现在的大环境逼的,但这也是做坏了规矩,恶性循环。有的老师要求严一点,学生拍桌子翻脸。其心态就是,凡是我有什么需求要实现,世界上就不应该有别的事可以挡着我。现在我要考公务员,这才是最王道的。其实,这样的学生,我还真希望快点去工作几年,千万别继续留在学校读研。早几年认识到什么才是王道更好,要是一直留在学校,导师又很好说话,那说不定还真的是读到博士毕业30岁了还是这副德性,人生真毁了。

以下是原来的回答。我的回答中有一句话:要想就业好,就要就业早。不知道为什么,似乎还是给人感觉我是在“为学术多说了几句”,甚至是建议提问者将来去做科研。翻了一下我其他问题的答案,发现,叫年轻人早点接触职场早点实习的观点我不止一次表达,例如如何让注意力集中在单独一件事上?但是,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重点是理由。是理由让我跟别人的观点不同,我之所以为我。
====================================
我觉得匿名用户的答案比我好,不想看长篇大论的,看了他的答案基本就了解我的观点了。

一个人怎么取舍,除了利弊的衡量之外,还有个人性格气质方面的因素。哪怕明摆着有利的选择,你就是不喜欢,也可能不做。你因为自己不喜欢而不做这个有利选择,很可能事后也不会后悔。思考的方法大概就是先客观地分析利弊,再主观地掂量一下。后者是很容易的,自己还不知道自己么,但前者对于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往往很难——他太不知道人家。

为以后工作“早”作打算的“早”,是有多早?你读书读了十几年,最后两年才为工作做打算,算不算早?为以后工作早作“打算”的“打算”,又是什么“打算”?好吧,现在你可以不做实验了。那你会做什么呢?每天做的什么事情,才属于“为以后工作早作打算”呢?现在你马上要做什么事情与做实验冲突了吗?毕业工作不好找,你是已经想到什么事情,现在去做,你毕业工作就会好找吗?

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是高谈阔论(这其实不仅限于“现在的”学生,而是年轻人普遍喜欢)。二是只做能立马兑现成果的选择,说“功利”已经不够准确了。问题是,这两个问题之间就是矛盾的。真要追求做每一个选择都立马兑现,最要不得的就是高谈阔论,而是要变得非常实际和通透才行。如果你的水平只限于高谈阔论,你休想做什么选择能立马兑现,乖乖地走弯路碰钉子去吧。

做导师的当然会抱怨,现在的学生全都不是来做科研的,都是为了拿学历,至少缓冲就业。做导师抱怨这个,是因为于是他们就没办法对学生要求太高,课题的质量和档次就提不上来。做导师抱怨这个也是很无奈,说到底也是不能怪学生的。因为他不喜欢的话完全可以不招学生,现实是他也必须招,因为生源的普遍情况就是这样,没学生干活不行。这是买方还是卖方市场的问题。

但学生不是完全没有考虑这个问题的义务的。在读研甚至读大学之前,我们的学生太习惯于老师必然是无私奉献的,以教育学生为自己全部的职责的,所以读研之后大多数会对研究生导师不大满意,跟自己以往对老师的印象反差很大。事实上,读研是一种合作。学生要获得培养,导师要完成课题。于是你问:导师为什么就没有培养学生的义务?本来是有的。但现实是,导师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独立的科研工作者,培养成企业主管不是导师能力和责任所在,但大多数学生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科研)的培养,所以只好退到“合作”这一步。如果连“合作”都谈不拢,就干脆别选择这个导师了。

可是有很多人事先没有跟导师谈过这个问题,都按自己的想象行事。最后毕业成问题,才突然撕破脸皮。所以,如果你要为你将来就业“早做打算”,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问你导师,你毕业的条件是什么。学校的要求满足了是不是就足够了?导师是否有自己的要求。其实你现在谈都迟了,很可能你会发现这个导师的要求很高,你如果要完成他的要求,还真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说不定你导师会说,你现在这个反应做不出来就别想毕业(你做熟手了,毕业走了,上来的学生又是生手。如果你不把成果做到发表那一步,决不放你走是很有可能的,但也不是绝对)。具体,要你自己跟你导师谈。由于现在谈是迟了的,所以谈出来什么结果,你都只能自己吃不了兜着走,只能说是你现在事后了解一下,不是真正的谈判。总之,你处于学生的状态,毕业是首当其冲的重要问题。没有顺利的毕业,就业什么都是浮云。你早做任何其他打算都属于无用功。

不知道你在什么学校,什么城市,什么专业背景,什么研究方向,你的师兄师姐就业就如何“不理想”。你能排除你自己对“职业”的理解还很幼稚这一因素吗?硕士刚毕业是想要有多理想?我不是想深入到这个话题。而是提醒你,如果要为将来就业早做打算,首先要理解就业本身是怎么一回事。你如何制定你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不是凭空制定的。一开始你需要了解很多别人走过的路,例如刚毕业他什么情况,两年后他怎么样,五年后,十年后他又怎么样;从中你发现一些疑问,就能加深你对你这个专业在社会上对应的行业的理解,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你自己的职业规划。这些信息,课题组里应该是能了解到的。你先要认识这个行业,了解你们这个专业出去的人,在这个行业中发挥什么作用,扮演什么角色。只要保持对行业持续加深理解和实践,毕业刚开始差一点影响不大。

我不知道你了解完之后,会有什么感觉。我的经历告诉我,除了英语和学历之外,在学校里基本没有什么可以为将来就业早做的“打算”。想要就业好,就要就业早(但你又想要学历,所以去读个研)。工作之后的事情,有八九成是在学校里很难培养到的。千打算万打算不如早点进入社会。有的专业研究生阶段很闲,会去实习。但化学专业要做实验往往还要通宵,这个是谈不上的。不过,你心理也要平衡:为什么要做那么多实验还要通宵?无非是怕毕不了业。而刚都说了毕业是首当其冲的,这你没办法。既然如此,还不如专心把这学历和学位拿到手。

你是否觉得现在做实验,无非是读研阶段要做的事情,将来一辈子都不会再做化学实验了,加上这么困难,所以你现在也不想好好做了。如果你阶段性的事情你就不好好做,培养这种气质属于“为将来就为早作打算”吗?那么用人单位会把你放在一个永不升职、永不调换、永不超生的岗位去——这种老实人只有长期做一件事才愿意好好做,就让他在这个岗位上做一辈子吧。我敢保证,你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一定是不好的,你肯定要换;我也敢保证,你换的第二份工作也不好,因为那时候你有男朋友(女朋友),他她很远,他她这个他她那个不对付;我也敢保证,你换的第三份工作也不好,因为你小孩上幼儿园在XX区要接受,你妈生病了每周四要去XX医院挂专家门诊你必须开车送她,你工作脱不开身要换……但是,如果你第一份工作做得不好,你甚至连第二份这样能不定期支付给你女友搞点小惊喜的工作都找不到,更不要说你的第三份工作那样虽然地点远但是能养活你妈你小孩你全家的工作了。那个时候很可能你早就忘了你研究生课题那个反应物重结晶的温度了。但你把每个阶段性任务做好的素质正在默默地为你的人生保驾护航。我现在讲的还只是做事的素质的其中一个小小的方面。你还在学生时代都嚷嚷说实验很忙百忙之中抽不出时间来做别的,我看你离好的就业单位也比较远。

一个人是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和体制环境之中的。并不是说因此你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是说自由就不是天然获得的,而是要寻求,甚至争取的。坐在哪里又不寻求又不争取,只会觉得所有门都是关着的。现实就是你不能全不管你的课题要求又不去实验室跑去参加EF商务英语课程考公务员注册会计师考驾照做企业实习生,但又不能好像永远都读研一样在一个100%不可能拿诺奖的课题上挖掘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啥的深度结果其他素质全部停留在应届本科生的水平就没提高过。现实就是你必须宁为瓦全不为玉碎。现实就是被迫要做那种妄图鱼与熊掌兼得努力。想法不能停留在怨天尤人或者高谈阔论的层面。到底你在现在这种阶段,要为将来就业做哪些准备?要占用多少时间?你如何安排你的工作和生活去适应?问题具体化,做决策,执行计划,成果管理,培养一下这些事情,也算是“为将来就业早做打算”吧。

最后讲一句: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太窄,没有资格去做那些能立马兑现的打算——这种欲望是毛头小孩都有的,但能力是军师级别人马才具备的。学生能做的基本上都是那种长远起见的积累,读书啦,参加社团啦,学外语啦什么的。不要去鄙视这些事情,因为你只能做得好这些,乖乖地把这些都做好来。麦子成熟的时候,果实饱满的麦穗是低头弯腰的,直杆的都是空壳。

我国流变学会现状补充

前几天我聊了一下偶然看到的各国流变学会人数。郑融老师在回复中提到了最近中国想争取2016年的国际流变学会议主办权,但竞争不过日本。后来我又看到了流变学前辈写的《第十六届国际流变学学术大会概况》一文,内容更权威更详细。他们在文中进行很真诚亲切的“自己人”式的检讨我们国家流变学研究水平不足。里面也提到了这件事:

尽管我们为争取主办于2016年的第十七届ICR国际学术大会做了大量工作,但最终未有竞争过日本。在里斯本召开的第十六届ICR国际学术大会期间的国际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决定于201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第十七届ICR国际学术大会,这意味着我国起码要等到2028年才有可能主办ICR国际学术大会。

文中联系到我国流变学研究与国际先进发达国家相比水平差距还很大,表现在我们还没有人在ICR大会特邀报告,分会场邀请报告也较少。在ICR会议上我国代表提交论文数和出席人数跟基他亚洲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反观我国流变学会人数的巨大,确实显示差距。

但是,我在上一篇文章里也东拉西扯地提到,国际流变学圈子的核心人物还是比较忠于传统话题的。什么“纳米”、“生物”和“天然复合材料”等方向,固然很受大家的欢迎。但是我感觉,想要在流变学圈子获得承认,还是要在传统专题上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我所说的“传统专题”其实也不是局限于已有研究领域,而是说要忠于传统流变学的“旨趣”。我在上一篇文章也斗胆归纳过几个流变学感兴趣的话题,在这里我更任意地比喻为三个系:化工系、物理系和数学系。不管是怎么样的新方向,让人享受化工、物理或者数学,就是传统旨趣;而那些力求发表在纳米科学和高影响因子上的研究,则必须保证其内容具有“broad interest”,结果就是物理化学家不爱看、物理学家不爱看,数学家更不爱看。最近兴起的微流道、剪切带、非晶流体、粒子示踪微流变等研究,则都能让人享爱到一点化学、物理和数学,重要的是传统流变学知识能派上新用场,老流变学家们都爱看,因此就顺利成为了流变学研究的重点了。如果在这些研究领域做得很好,比起在“纳米流变”、“生物流变”上做得好,更容易达到“大会特邀”的机会,毕竟纳米和生物做得好的人太多了。在publish or perish时代,大家的取舍也不一样,发Phys. Rev. E跟发Biophys. J.哪个更“实惠”,是很明显的。影响因子再高,虽做得人已经很多,也能搞点汤水;如果是看来看去只能发在Rheol.类期刊的工作,就算达到大会特邀报告的荣誉,面对学校的行政考核可能还是要吃闷亏。

话说回来,我国不光“流变学研究的历史还不长”,我国几乎所有研究的历史都不长。在历史悠久的传统研究方向上,我国很难有“翻身”的机会;在这些研究领域,跟着人家做做可以,甚至也能发表高影响的论文,但要达到能改旗易帜领导潮流是很难的,所以大会特邀这种的机会不多。为什么在纳米材料方面我国做得这么好?就是因为这不是传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研究领域,时机(2000年左右)也合适,恰好在那时我国已经形成了一股有能力发表SCI论文的力量,高校开始有钱买仪器,出数据不愁了,因此中国的人口优势马上就把纳米材料研究市场给霸占了。现在各种新型材料结构类的论文成了ACS和RSC的主要稿源,他们开了一个又一个材料学期刊,其实从内容看都是重复建设,影响因子却都不太低,若不是有着大量的中国人又投稿又引用,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大家心理都清楚,这方面中国的研究虽然活跃,但水平也不高,me-too paper很多;奈何大家做得很高兴,又做又引,搞得其他国家越来越多人也加入这个“庸俗”的江湖了,实在只能说是我们大干快上占了先机的缘故。可见,一方面确实要继续提高科研人员的素质,但另一方面,想要成为像美国这种全面领导的态势,除了各种加强建设外,还需要等待历史的惠顾。美国一来受惠于二战,二来赶上了自然科学范式的大转变(20世纪初物理的量子力学和生物的基因学)。我听说,我国现在的社会状态,跟美国1910年左右的社会状态很类似。也许在下一个自然科学范式转变到来的时候,我们国家的社会建设所积蓄的力量就足够使世界科学研究的中心转移过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事情除了人为努力外,还是要等的。2028年就2028年吧。

教学离不离得开科研?

大道理:教学离不开科研,科研离不开教学。这种没办法证实和证伪的命题是科学网最喜欢拿来讨论的,大家都举几个反例,就都很热闹了。

image

像高中物理这种课堂教学,断不会因为老师没有同时从事量子场论而上不好。也不会有人说“哎呀,最近发现我上课好差啊,看来我要搞搞科研了。”至于大学课程,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课堂目标是与高中差不多的。像高数,大学物理等,这些课也很容易出现上了几十年课学生很喜欢但科研做不好的老师。

科研做得好对教学的帮助只是一种“并发症”。说明这个人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受过良好训练,逻辑性强,重视因果联系,敢于较真。这些素质可在教学时可以让知识不突兀,弥补烂教材的害处;又能经得起学生质问。更重要的是能把科研的思维传授给学生,从一切看书本的应试思维转变成一切看事实的“就事论事”思维。

但是你不能说没做科研的人就一定无法在教学上实现以上这些。而且以上这些“更高端”的目标是要建立在一些更基本的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的。课堂节奏都不懂把握,互动失败,ppt和板书让人无所适从,忘词结巴出教学事故……这些是科研做得再好也没办法帮忙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