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关于科研的文章

知乎:深圳大学研究生发出「绝望信」控诉受导师迫害后校方介入调查,为何会走到这一步?

原回答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2590716/answer/2399203150

我在很多个类似问题下发表过比较长的回答。有些观点不重复了。在这里我只讲一个之前没详细说的点。

我的观察,很多不幸事件中的极品导师,不良的课题组人际关系等等,都是职场中常见的。同样岁数的年轻人人,如果让他直接去工作,面临同样烂的领导和同事、同样恶劣的人性,大致都能抱着积极学习的心态逐渐变得老练起来;但或若他先去读研,碰到其实就是职场常见程度的恶劣情况时就特别容易崩溃,似乎自己本就是无根的小草。

我觉得这是由于传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在孩子从“还是学生”到“出来工作”的变化中会发生一个反转。不管你多大了,如果你“还是学生(脱产)”,那你就是吃家里的用家里的,至少你不能五年十年地正式养活自己让家里真正解脱掉。但如果你“出来工作”了,尽管你也很难谈得上五年十年地正式养活自己不靠家里了,但至少整个期望就是正面的乐观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就反过来了。这种关系无形中会使得同样的年轻人,处于学生身份的时候特别软弱。当然也有例外的,但多半也是因为其家庭富裕,没有给孩子施加“吃家里的用家里的”这种道德负债感,让孩子觉得读书不是还债,爱读不读。找工作也不是必须,找不到随时回家待着。但我想,家不本来就该是这样的吗——不管贫富?是不是很多家长认为,不让孩子一点儿事情就灰溜溜地逃回家,孩子就会被逼得敢于斗争?我怎么觉得,有一个无论何事都欢迎你放弃一切回来待着的家,才是我在外面能够硬气的基础?如果这研我爱读不读家里一点不会说我什么,那又如何轮得着导师无良暴虐三五年?

一个人离饿死有一百万种可能那么远。有很多生活失败的中年人做滴滴做代驾送外卖,成功活了下去,甚至能养家。但如果你读研读博,你似乎不允许自己干哪怕一丝不相称的工作。似乎是因为这样的一种说教:读了这么多年书家里投入和牺牲很大,而且这是最高的学历,因此就应该找到最好的工作。别说代驾了,稍微还有更好的工作可能,你都不满意现状,觉得读到最高学历亏了。这种心态是怎么习得的?是不是家人给的?我就听过一个家长,例如孩子高考分数能上清华北大,但孩子喜欢分数线低几分的某理工,家长说多考的这几分浪费了。我在做招生资询的时候就看到大量的家长专注点就是分数,他不管你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学什么内容,只看分数,到处打听精心盘算,孩子考的这几百分,哪怕千分之一分都不能浪费了。无形中把人生过得非常狭隘,似乎一切都在这个面前都是可牺牲的,人的价值不是心灵而是工具性。你高不高兴、有没有尊严,在某个外在目标之下都不重要。这种暗示可能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强化到读研究生。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不幸的研究生事件那里,学生都是拖到很后面,眼看毕不了业,才崩溃的。正是因为此前他们的心理就是认为只要还能毕业,其实一切都应该要能牺牲,包括人格尊严——以往从小就是这么被暗示的。

太少家庭以培养出了一张没被欺负过的脸为荣。

知乎:如何看待 12.28 日武汉大学 17 级电信院某学生跳楼?

原回答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6843687/answer/1671537146

推荐这个辅导员的抖音号,建议每个视频都刷一遍。https://v.douyin.com/JnREBbU/

我不止是在这个问答下,还在很多类似的讨论中看到,很多大学生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是个废物。学生当中广泛流行着一种幼稚又扭曲价值观,这个回答已经说得很好了:如何看待 12.28 日武汉大学 17 级电信院某学生跳楼? 简而言之就是“做不到最顶尖的都是废物都是loser”。从我的感受来看,这种价值观是逐渐流行的。以前这样的氛围几乎没有。我自己考虑有几个原因。

一是中学生成长环境越来越单一。我感到刚上大一的学生比我当年同学要幼稚。现在平均水平,大概就相当于我当年那些被家里管得特别严,学习之外连家务活(或者农活)都不干的个别同学的思想。是不是在我这一代之后,高考更残酷了呢?或是说,“考不上大学”的后果被宣传得更恐怖了?所以就算家庭环境并不安逸的,不帮家里干别的事;家庭环境安逸的,也不到处走走。说是城市有钱孩子学过音乐舞蹈,但这些也多半是当初为了进入某些学校或者考证傍身而学的。要说一个“卷”字很轻易,显得人懒于思考;但无奈思考一番之后,事情还是这一个字。

也算是上一段原因的进一步后果吧,那就是现在的学生比我当年更依附于“成年人”的正面评价。事实上他们已经属于成年人。这里的“成年人”就是指老师。通俗地说就是现在的学生跟我当年相比,更把老师当回事(甚至太当回事了)。在知乎经常看到固执乃至偏执的大学生用户,似乎容易让外人感觉现在的年轻人“不好骗”。但我从线下接触发现,至少理工科(尤其是被劝退严重的传统工科)的孩子思想平均比较朴素温顺,甚至弱小。我感觉在他们那里很容易圈粉、很容易PUA,一些无非是演技、气场、作派层面上的东西,都很有效果。反之,老师批评什么,说什么不好,直接就能被唬住的是大部分。

又算是上一段原因的另一个后果吧,那就是在中学里只要你学习成绩好,那你就没有机会在其他方面受挫折教育,因为你一天到晚只学习。很少人有过例如高一各科平均分不及格,通过不断努力(以及学习方式上的自我反思优化),成绩不断提高最后考上很好的大学的这种经历。一般成绩好就一向好,成绩差就一向差。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在中学体育课、艺术课几乎是没有的,因此也没有其他机会去体验克服心灵障碍、超越自我的精神历程;从来不上体育课和艺术课,可以说在心灵上是残疾的。

二是大学为从学生收割政绩有意无意地强化了这种价值观。体制内的诸如全校的、全院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三好学生,各种市、省竞赛得奖、运动会的前三名或者破纪录、各种国家和企业的奖学金评选、保研资格、考研、雅思成绩、GPA等等。这些东西的密度,比我当年高多了。我看现在的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每个学期,甚至每个月,都有连续不断的这种评选和表彰的连翻轰炸。怎么那么多这些玩意儿?我当年很少。从一方面说学生从各种名目获得一些物质补助的总量比我当年是增加了,但似乎也塞满了学生待以形成的价值观空间,以很有说服力的数量让学生以为这些就是一个大学生的所有方方面面。学生普遍缺乏一种扁平的大学环境。部分学生工作领域的老师在这方面的观点是这样的:以他们的经验来看,如果我们的大学真的是扁平而自由的(包括课程和学分制度等),那么我国的学生将会更加普遍的陷入彷徨,产生更多心理灾难;所以不仅上述的这些评选要塞满学生的生活,还要再组织更多的活动,包括各种院内院际球赛、共青团名义的活动、志愿者、社会实习……形式多种多样,占满他们的生活。所有这些的作用是预先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答案。总体要营造的气氛是激励的、积极向上的,而不是扁平的。对于这种看法我也无法反驳。只是问题在于部分无法适应这一套的学生,很难自己找到自我认同的出路。他们无法凭自己个人的力量为自己在校园里建设另一套适合他们的评价体系。

三是一个着急的社会是天然对内向者不友好的。着急就是对内向者的直接恶意。内向者慢、需要耐心、需要先确定、满足、安全、舒适,才能释放他们的闪光点。但很明显,我们现在的社会是非常着急的,正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内向的同学如果有幸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他也许能增加对自己的客观认识,知道自己是因为慢热不是因为蠢。但若是从一开始就不顺利,他们未必能形成这样的认识,很容易就直接认为自己是废物。

四是再加上大学是个小社会,比中学的人员构成丰富得多。因此一些普通的人性之恶给学生带来的冲击很大。这部分也能怪在中学教育上。一般我们是通过看文学作品来“认识人这种动物”的。但高考前学生能接触到的文学作品就是语文课文。《项链》已经是最黑暗的叙事,官方解读还如此安全。可想而知了。学生普遍无法接受、无法原谅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身上的人性弱点,更不懂与它们周旋了。再加上学生没有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因此心灵没有私密的家园和港湾。

我从跟本科生交流的一个很深的体会是,这个年龄的人非常非常非常需要鸡汤。他们自己可能不觉得,但我作为一个更加成年的成年人,感觉他们的状态、他们的那条线划在一个在我看来非常心灵鸡汤的位置。特别是刚上大一的学生。所以如果没有人用手接一下,他们在这四年会发生一个“硬着陆”。如果说,我作为一名老师,是学生用于观望未来他们将要进入的“成人社会”的一个媒介、窗口、榜样,那我必须一方面显示,我深谙成年人那一套,在这方面首先我是professional的;另一方面又要显示我虽然放弃一些理想,但仍然坚持另一些理想。其实,在大学内部,每一位“比学生更成年的成年人”,在学生那里的效应都是这样敏感的,只是不是每一位这种成年人都意识到、乃至担起这种责任。知乎上一些人,自身根本不从事教育事业,却天天贩卖毒鸡汤、贩卖焦虑,黑化大学教师群体,这给哪怕确为少数的良心大学教师的工作增加了更多复杂性。

附:艺术教育教给一个人什么?藏在影子里画%抖音年度艺术推广官评选 %画画 %强迫症 https://v.douyin.com/Jtbowag/ 复制此链接,打开抖音搜索,直接观看视频!

知乎: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导师是种什么样的感受?

原回答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007712/answer/2097945404

我觉得很多导师没认识到、或者不愿意承认一个现实就是:学生水平很低。

我设定一个讨论场景。比如说一个导师很年轻,国外回来的,课题方向也很前沿,人也很有水平。

然后他有这个问题描述所说的控制欲很强。

为啥他会控制欲强呢(仅限我剧情里这个人的设定,不是在说一般规律),就是被他招收的学生基础之低震惊了!

他以前,卷中卷赢家,基本上都是从top2到top2,他人生对“研究生”的唯一认识是来自他自己,以及他在国外牛组的师兄弟姐妹。他是他组里面最渣的。

所以你可想而知,回国他好容易找到一个985末流做硕导(考到985末流的外校生源都来自什么学校就更可想而知了)。我估计他会郁闷很久:难到我将来的事业是基于这样的学生吗?

我们给很多有志于做科研的研究生灌输的一种职业图景是这样的:你在科研上要一牛再牛,将来你的职业就是继续做科研,学生就是来帮你做科研,然后他自己如果牛的话,自己一牛再牛,然后他自己继续做科研,最后总之科研科研你就有很多徒子徒孙。好像科研是纯靠科研维持的。

他们从没想过,研究生培养是一种教学,是一种首先是为别人服务而不是为自己服务的事。如何让这个首先是为别人服务的事情,结合为自己服务的目的,是一个很technical的、需要全盘思考的问题——他们往往没思考。教学就只能是因材思教有教无类。学生只可能从他们原有的水平拔高一点。他有学的自由,也有不学的自由;他有多学点儿的自由,也有少学点儿的自由;他有学这个不学那个的自由,也有学那个不学这个的自由。这是学术自由的一部分。你是在他选择的方式中,为他服务的。牛导就是无论学生选哪种方式你都能指导得了他,都能解惑。

你要把你只懂从你当初在国外实验室做的那种课题跳出来,重新做你自己的科研,重新设计属于你的研究生指导模式。这个模式应该是像你在国外的老头儿导师那样decent的,同时适用于国内学生的具体水平的。为此你要重新想一个研究方向。

哦,不过你6年非升即走正急着发100篇Nature呢,这会儿你正上赶子蹭你原导课题的热度挂名发几篇国内单位的赶紧先反X青搞上给学校点KPI呢。

那同学们你们别指望哪个导师没控制欲。统一直接出国读别在国内读吧。

不国现在出国也很卷,中介都开班集体培训写PS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