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班主任

时间从指缝中流走

QQ空间这种小朋友玩意儿我一直都没加在意。但是看到学生来踩还踩两下,觉得这东西还是有它价值在……以后就专门在这里写一点过来人的话吧。毕竟自从有了学生之后发现有满腔的“过来人式的罗嗦”不吐不快,但是作为过来人首先明白的就是我最讨厌比我年长的人拿腔拿调地以“过来人”的身份横加指点。所以还是低调默默在日志里写写比较合适。

关于军训

这次出差只弄一个下午,来回用掉五天,觉得值得是因为毕竟获得高人指点,一两句都很受用;觉得不值是因为我错过了同学们军训的合照机会。我自己是没有参加过大学军训的,临行前一天抽了一个下午过去看了一下,觉得规模是不小,但水准太业余。我印象最深的两次军训是初中和高中。初中那次军训是深入到床单的边角有没有平整地塞进去以及牙刷牙膏的方向是否统一这种层面的。高中的军训是离开学校到黄埔的一个部队里住,吃饭前要训话要高唱团结就是力量,吃饭时不能说话,晚上还有紧急集合上山跑步这种事情。因为一个人的失误全体罚重来、罚俯卧撑、罚跑步就更多了。奇怪的是,整个军训过程,教官和我们的交流就是喊口令和惩罚,但军训结束时却总发现已经形成了深厚的感情,这是我到现在也没想明白的一点。我最有印象的是,高中那次军训结束后,我们坐班车离开部队往市区走,当我看到广州公交车出现在路上的时候,顿时有一种重见天日、回到地球的感觉。但几乎在同时我又想到刚刚造别的教官们——他们要继续留在那里,他们是属于那里的,而我们不是。我不是军人,我是本该自由的,但是在过去的两周被迫的“专制”经历,却成了我一生的美好回忆。

关于高考

在高三的时候我在班里有点虚名,一些同学爱找我问问题。一度让我很苦恼的是,问题扔给我,我想半天想出个答案来,他搬个凳子来听听就恍然大悟回去了。我总是要搬出一些大道理来安慰自己,例如说“别人都帮我精选了问题,花时间回答别人的问题,好过我自己做题”之类,但仍然觉得心理不平衡。另外我还觉得,假如他们问我的问题我不懂,就很丢脸——原来我是假的,其实我物理数学是很菜的。

现在回想起来,我物理和数学确实菜,我确实考不上名校,但是到最后——仍然是我——又确实真正地从事科研工作了。重要的不是IQ,多少脑子比我好使的同学,现在正追求着更有趣的人生,廖俊枫、李扬飞、陈昊旻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考了哪个学校,大学读什么专业这些东西,只有你在乎它它才重要;如果你不在乎它,它就会立马失去了妨碍你追逐自己理想的力量。

高三也有点像军训,在一段时间里有一件莫名其妙但很重要的事情逼着你做大家都要做的同一件事,并在这件事上竞争一番,一路上搞得有笑有累浪漫得很,结果过后几年回后一看发现那都是扯。当初满以为的事,后来发现都不是那样了。回想起来真正重要的不是复习如何艰苦高考如何凶险,而是同学们如何够义气又搞笑。刚考上大学之后,我还有点想念原来的高中同学,不时会给考上其他大学的旧同学打电话。没过多久,我也不打电话了,因为大学的要经历这么多的第一次,都应接不暇:交各种表、找课室、网上选课、办饭卡……身边陪着自己的当然不再是以前高中的老同学,而是现在住一块儿的新朋友。对我而言,高考那会儿,怎么会想到我人生最重要的朋友是要读到硕士才认识的?应该是连我能有一个如此要好的朋友都没法想象。刚上大学,后面有太多美好的事情等着你们,真没必要为那已经过去了的高考而有一丝烦恼。

希望从回到广州之后那帮学生仔能赏脸跟我补一张穿军服的合照吧,也当我算是以另一种形式参与过华工的军训。

关于迟到问题的几点做法(转)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坚持一个原则,班干一定要保证通知及时到位。凡通知过的时间,过期不候,后果自负。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前提下,提倡互相提醒互相帮助,避免造成同学各顾各影响团结。

以下转自:http://www.jiaoan.net/lunwen/html/2005827225916-1.html

班主任工作,琐碎而辛苦,忙碌而充实。班级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常规管理工作头绪多,要做好落实工作,使管理确实到位,才能收到实效。而班主任精力有限,要做到面面俱到也不太现实。所以我认为应该突出抓好几项工作的落实, 以此促进整个常规管理工作的质量。
本学期我们班迟到人数明显减少,在年级组长每日一查的工作记录本上常常是零记录。我的做法如下;

1.抓好典型,给学生树立榜样

我们班的靳开同学家离学校很远,每天不到6点就要从家里出来,可他却从来没有迟到过。 张倩同学住的也很远。一次下大雪她踩着铃声气喘吁吁的进了教室,她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快累死了。” 她是骑着车赶过来的,为了不迟到可以想象到在雪天赶路她所付出的艰辛。当时正好是年级组长边老师的课,她很动情的对我们班学生说一个女孩子吃苦精神这么强,有些男生碰到一点困难就打车,有时还迟到,真应该觉得惭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经常有意识的对这样的同学进行表扬,发挥他们的激励作用,尤其是促进那些经常迟到的同学自省。

2.对“迟到大户”给与适当的“优惠政策”

常迟到的学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李欣同学父母工作忙经常不在家,早晨总是不能按时起床。我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夸他自理能力强。不用父母操心学习成绩还那么好。而且允许他迟到,只是要求他迟到的次数越来越少。他的进步很大,后来几乎没迟到过。孙昊同学为人热情,朴实,很有人缘。就是总迟到令人头疼。对这样的学生特别需要耐心。当班级迟到人数越来越少的时候他还“榜上有名”。即使这样我也没和他急过一次。我只是让他看每次的迟到记录并且鼓励他:“你每次迟到的时间越来越短了,说明你在努力,老师为你加油。”他后来也真的做到了很少迟到。 这种宽容无疑是一种优惠,也是一种尊重。当受教育的对象在人格上得到充分的尊重时教育的奇迹就产生了。

3.及时鼓励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当班级迟到连续几天出现零记录的时候,做为班主任我敏感的把握住了这个时机。首先我及时表样了那些以前经常迟到的同学,肯定他们的进步。这些同学的进步对全班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然后让他们自己体会良好的班风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继续保持迟到零记录,而且将这种良好的作风也带到其他方面,比如卫生,纪律。共同营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让每位同学都从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受益。

4.定期小结 有适度的奖惩制度

学生是容易出现反复的,所以要对迟到问题及时定期进行小结,引起他的重视,否则学生很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出现反复。从而使班级管理质量滑坡。同时要有适度的奖惩制度。奖忌滥,次数太频繁就失去了意义。惩要有效既要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又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

5.温情关爱 让班级管理更加人性化

应该说,关爱是一种责任。对那些迟到的学生我从不随意指责,甚至大声呵斥。总是心平气和的听他解释原因。对那些“起晚了”之类的解释不批评不表态,因为他知道错了在找托词,不妨给他点面子。而有些同学确实因为客观原因迟到,一定要留心观察,不要伤了他的自尊,对他迟到的原因表示理解。这样一个班主任才会有威信,学生也才会服从你的管理。总之要有温情,要使学生感到这种关爱。那么你的关爱就会化成他的动力。我们的管理工作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迟到问题看起来是小事,但班级管理工作无小事。常规管理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处理得当都会促进班级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本学期在学校的无迟到周中我们班被评为高二年级唯一的无迟到班级,激发了同学门的热情,增强了班级体的凝聚力,对班风班貌的整体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班级管理工作进入了良性循环。

一个学期的班主任工作即将画上句号,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坚持抓亮点,以点促面会使我们的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

青年教师座谈会

今天下午参加学院的青年教师座谈会。我是最小的小字辈,开会的时候心里都有点怯。

会议是按照教务处要求举办的,“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为主题,从教学工作基本规范、师德师风建设、课前备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课堂管理、教材建设、学业评价、教学与科研融合等方面进行交流讨论”(通知原话)。院长、负责我院的教学督导员分别讲话。院长主要是强高上课的重要性,不要只顾搞科研发文章。理由有二:一是关系到华工的社会地位,主要来自其培养的学生质量。一般人家是不会知道你发什么高水平论文的,印象深刻的还是你校培养的毕业生质量怎样。因此把学生培养好才是华工办校的重点,否则只会办成科学院,失去高校的意义和社会肯定。失去社会肯定拨款啊什么的就会少,想工资高就难了(最后这句是我加的)。二是作为老师个人在社会上的受肯定也还是来自于他培养的学生(也包括硕士和博士),理由跟上面的差不多。最后院长叫我们“不要有怨言”。科学院系统工资,作是从科研经费里出的;高校的工资是教育部发的,就是用来支付我们除了做科研之外进行教学的酬劳。我心想,对青年教师可以说“不要有怨言”。特别是我,刚参加工作,没有任何成绩拿出来,怎么敢有怨言?所以青年教师一般比较有干劲,做事以做出成绩为主,心里想的是,只有做出成绩和贡献,各种评比上去了,工资自然会高的。但是对于中年教师问题就复杂了,很多老师已经有比较好的成绩,报酬上却没有体现,很难再跟他们讲“不要有怨言”这句话;就算是没什么成绩的中年教师,相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理由仍然可以很多。青年教师也是看着中年教师来作为自己将来的写照的,榜样的力量是很重要的。具体就上课而言吧,青年教师也需要榜样。

督导员讲话时间比较长,是详细介绍他平时下课堂听课所看到的一些情况。有很多是我做学生的时候都理解的事情,例如要善用PPT,适当使用板书之类的。大多数属于只要老师用心就能够注意到的问题。但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让我比较汗颜的,那就是我们学校是工科学校,学生上的专业课,涉及具体工业技术的比较多。可是,现在年轻老师在受教育的时候就没有机会下工厂实践(这个现在确实越来越难,因为就算去了工厂也不会展现太多)。督导员是老前辈,他说试过跟其他年轻老师一起带学生去实习,一些老师看到工业上原本很普遍的技术,都感到十分新鲜,凑过去看个不停。有的老师在上课前,自己对这门课不太了解,是凭着较强的学习能力把教材看过一遍,现炒现卖的,也带来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原本是很普通,本可以一句带过的原理或者论断,上课的老师却花很多时间,通过很多方式从不同侧面去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说明这个老师自己曾经怀疑过,又没有机会实际调查,没有底气,只好借助逻辑来论证一番,即虽然对教材内容比较了解,但是缺乏判断轻重的经验,事实上离不开教材。

我本来就知道,我们学院高分子的老师有很多都跟社会上的企业和工厂联系较多,本身做的课题也多是应用类,因此,他们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内幕”。我导师说有个老师,一看到几份炼胶的配方“菜单”,马上就说出这是阿迪达斯的、这个是耐克的,在我听来简直是神乎其神了。更不用说平时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大大小小的橡塑制件的常规制造工艺,好像每个老师都很清楚,而且并不是停留在知识上,而是能闲聊式地说“上次XXX公司找我们做什么什么,就是因为他里面加的什么剂不够,我们就帮他们改了什么”这种。

我说我听了汗颜,是因为我长期只对理论问题感兴趣,我的导师也是做物理化学的。可以说我的知识很专很窄。而本科生不是个个都要去做科研,大部分是要发散到珠三角的各个企业中去。大三大四的专业选修课,名称往往都是这个技术那个技术,我都想去学。因此作为老师,我目前的知识背景一点优势都没有。就算不当老师,我也不希望走出去说“我是学高分子”的结果连鞋底胶保鲜膜怎么做不懂。但是话说回来,这也不完全是我们的错。正如督导员自己说的,他们那代人,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受正规教育的经历比较欠缺,但实践经验很强。而且很多东西,课堂上讲半天,去工厂亲眼看一下就全了解了,所以说“欠缺”也并不欠缺。倒是后来培养的比较欠缺,因为很多学校实践机会比较少。他提出,我们学校本科校外实习的时候,不要总是那几个老师带队,各位年轻老师也参加带队,除了带学生之外自己也有些机会了解工厂实际,增加这方面的感性认识。

自由讨论时间里有很多老师都提出了教学上的问师和意见。大部分对于我这种还没有开始上课的老师来说都是新闻。但有两个老师说的话也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老师说上课要照顾大多数同学的水平。这个道理虽然平时也被讲过N遍了,但还是很容易偏离。因为读完博士的,当初一定是成绩比较好,学习比较主动,对老师依赖较少的学生。完全以自己的经历考虑对待普通学生的方式是不妥的。因此,说“自己也是学生过来”,就完全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上课,也会出问题。我读本科的时候上课就很非典型,但我不能以我的“成功经验”去要求所有的学生。其次,很多老师当初学习的时候可能是对知识获得比较深刻的理解,获益良多,因此现在也希望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受很多课程的安排和学时限制,实际很难完全按照这种想法来做。大多数情况下是要跟这些外界条件妥协的。因此变成老师上课要做到的是找到一个对学生帮助最大化的妥协方案,而不是去坚持理想主义。

还有一个老师说为什么有的老师学生不爱听他讲课,因为他人文素养差,上课干巴巴的,直接搞公式推导。应该深奥的问题科普化,关键是形成理念。我特别赞同这一观点。我自己也发现一些读到博士研究生的同学,脑中连基本的物理图象都没有。他记得的,是写在当初那本书上第几页第几行的那几个字,而不是这些字所反映的空间结构和动画。这种知识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本科生相比专科或者技校的优势之一就是学习了系统的理论知识,所谓理论知识就是规律性的东西,规律性是指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马哲)。所以你知道了规律就是知道了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只有这样你才有“预见性”和“控制能力”,成为人才;否则就是废才。不是说要惯着学生的脑袋不能让学生感受到一丝难度,而是说要把难度的重点放在空间物理图象的建立方面,让学生也许不记得公式推导,但是发自内心相信相关的结论。而不是把这些认为只是课堂上的东西,下课之后,天天在他生活中发生着的高等物理和化学,他还跟没上过课一样视而不见,跟一个“普通人”一样,那就算他读大学的时候推导公式能过关,这大学也白上了,还不如去上技校。

会后,负责带头上“材料科技英语”的马老师找了我和另一个年轻老师(他也没上过课)谈了这门课怎么上。这门课的设置本身就有问题。由于大二取消了大学英语(只需要大一上),似乎显得英语方面不够,于是加了这门课,又取消了后来专业英语。这门课是排在大二上学期,因此学生根本没有学到专业课,因此很难当成专业英语来上(学生连中文术语都不知道),只能科普一下。现在面临的是要做一个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