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个人文集

几首感人的Disney歌曲(兼谈欧美流行曲)

有几首Disney的歌曲总是能让我有想哭的感觉。我总结了一下原因,发现这些歌曲都很像妈妈哄孩子睡觉时唱的那种歌。

欧美流行曲

我听Disney歌曲是上初一的时候。上初一之前我几乎不知道英文流行歌曲,上了初一之后不知道为啥就流行起来了。至少是买了Walkman,在学校可以听卡带。家里也有音响可以播放CD。那时候有Now系列的欧美流行曲集锦CD,我买过的就有Now One和Now 3。除了集锦碟之外,还迷男声组合,除了Backstreet Boys之外,还有Boy Zone、Michael Learns to Rock之类的。有一个比较不那么有名叫Code Red的当时也很迷。网上还真能找到当年他们最红的主打歌呢(下面的视频图像和歌不是对应的):

不过很快我的兴趣就不在这类歌上面了。当时刚好《狮子王》卡带出来了,于是我日日夜夜听的就是《狮子王》音乐。有了Walkman不久我就去找哪有卖卡带的。很容易找到那种“奥斯卡电影金曲”、“葛莱美金曲”之类的卡带,因此也听了很多电影主题曲。我印象最深的(我听过的最好听的)主题曲是Evergreen,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是哪部电影,但是它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都非常美。我渐渐发现,我听歌还是比较在意歌词本身美不美的。不过这首歌没有典型的Chorus部分,歌词从头到尾没有重复的,很难记忆。
[audio:https://www.andrewsun.net/panta_rhei/wp-content/uploads/2011/03/7f35e4172200fe390a589e5ab79b521b.mp3|titles=Evergreen]

Love soft as an easy chair
Love fresh as the morning air
One love that is shared by two
I have found with you

Like a rose under the april snow
I was always certain love would grow
Love ageless and evergreen
Seldom seen by two

You and I will make each night a first
Every day a beginning
Spirits rise and their dance is unrehearsed
They warm and excite us, cause we have the brightest love

Two lives that shine as one
Morning glory and midnight sun
Time weve learned to sail above
Time won’t change the meaning of one love
Ageless and ever evergreen

那时我如此喜欢这首歌以至我不厌其烦地倒带重听,后来我都能够很准确地倒到开头了。

Disney歌曲

一直以来Disney音乐我就是听那盒《狮子王》,直到有一天我经常光顾的卡带店里卖了两个封面有个大米老鼠头的录音带,一个是红底的,一个是蓝底的。那就是Classical Disney的第一和第二辑。现在这套系列一共有五集,但我很长时间都以为只有两集。我当时虽然家里给我买的东西不赖,但给我用的零花钱是很少的。录音带要自己买,我还不够钱一下子买两盒,先买了一盒,听了半个学期,就又再买另一盒。从此我一直以为我买齐了整个Classical Disney。

那个时候,除了中国播放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系列之外,我没有看过一部迪士尼电影,包括《狮子王》。因此,这些迪士尼电影我都是从它们的歌曲先接触的。有些歌曲实在太美妙,让我简直在脑中就已经浮现出动画的场景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小美人鱼》的音乐。像Under the Sea这么缤纷热闹让我想到MTV是在夏威夷取景;Part of the World的歌唱者透着情绪的语气让我似乎直接看到了她脸上的表情,美妙的嗓音也让我把主角的样貌想象得特别美丽;最让我着迷的还是Kiss the Girl,那是深蓝色的、树影婆娑的夜里,啾啾的声音其实是来自海洋的精灵们悄悄制造的音乐,随着歌曲的继续、精灵们神通渐显,夜色越来越多彩迷人,最后,王子到底亲吻了美人鱼没有?乐曲没有交待。
[audio:https://www.andrewsun.net/panta_rhei/wp-content/uploads/2011/03/Kiss-The-Girl-The-Little-Mermaid-1989.mp3|titles=Kiss The Girl (The Little Mermaid 1989)]
歌词本身不赖,但主要是唱得非常好。另外一首Poor Unfortunate Soal,堪称绝唱!这首歌的歌词不错,还“body language”呢……我认为这是全剧最棒的歌。顺便提到我认为《狮子王》最棒的歌是Be Prepared,也是一首坏人唱的歌,有趣。
[audio:https://www.andrewsun.net/panta_rhei/wp-content/uploads/2011/03/Poor-Unfortunate-Souls-The-Little-Mermaid-1989.mp3|titles=Poor Unfortunate Souls (The Little Mermaid 1989)]

多年之后我有机会找到《小美人鱼》的电影来看。本来认为自己完全凭空在脑中想象的场景一定是比实际要美好得多,准备失望的。让我意外的是实际电影的场景丝毫没有低于我原有的想象,有过之而无不及。确实感到Disney的伟大,它能够表现出极尽人之想象的画面。真让人心疼得想哭啊:

还有一些年代更加久远的歌曲,来自的电影名称我听都没听说过的,但是歌曲却让我感动得落泪。其中一首叫Candle on the Water。动听的钢琴音带进温柔的妈妈唱歌哄我睡觉,歌词充满了真善美。
[audio:https://www.andrewsun.net/panta_rhei/wp-content/uploads/2011/03/Al-Kasha-and-Joel-Hirschhorn-Candle-on-the-water.mp3|titles=Al Kasha and Joel Hirschhorn – Candle on the water]
我上Wikipedia.org找了这首歌的介绍,影片中这首歌出现的情节是非常感人的:

The setting for the song is entirely on the lantern room balcony of the lighthouse in which Nora and her father Lampey live. Nora sings the song to her lover Paul, who has been lost at sea for over a year but Nora believes will one day return. Her father one evening mocks her about this, and she retires to the lighthouse balcony to sing toward the ocean, assuring Paul that she is still waiting for him.

不过,这也道明了歌不是妈妈唱给孩子睡觉的。另一首也让我落泪的歌,经了解后,确实是哄孩子睡觉的歌,那就是Feed the Bird。这首歌的歌词美得那叫一个心疼!
[audio:https://www.andrewsun.net/panta_rhei/wp-content/uploads/2011/03/Richard-M.-Sherman-and-Robert-B.-Sherman-Feed-the-birds.mp3|titles=Richard M. Sherman and Robert B. Sherman – Feed the birds]

Early each day to the steps of Saint Paul’s
The little old bird woman comes.
In her own special way to the people she calls,
“Come, buy my bags full of crumbs.

Come feed the little birds, show them you care
And you’ll be glad if you do.
Their young ones are hungry,
Their nests are so bare;
All it takes is tuppence from you.”

Feed the birds, tuppence a bag,
Tuppence, tuppence, tuppence a bag.
“Feed the birds,” that’s what she cries,
While overhead, her birds fill the skies.

All around the cathedral the saints and apostles
Look down as she sells her wares.
Although you can’t see it, you know they are smiling
Each time someone shows that he cares.

Though her words are simple and few,
Listen, listen, she’s calling to you:
“Feed the birds, tuppence a bag,
Tuppence, tuppence, tuppence a bag.”

歌词为什么好?用中学语文课的理论来讲,就是“有点有面”、“有人有景”。既有特写老人家的部分,又有描写大场面的部分。而且大场面那一段的音乐转折非常动人,是个大调转小调。

从歌词来看,到While overhead, her birds fill the skies这里画面就要扩大了。我们的视角就似乎跟着这些birds上升到了天空,向下俯看,整个大教堂尽收入目,廋弱的老人家的身影想必显得十分渺小。这时音乐还是大调。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教堂壁画里的圣人先知在看着老人:All around the cathedral……歌曲伴奏乐团的管、弦声部都一起用了,还转小调,真是沁人心腑。

除此之外,全曲最让人纠心的是“Their young ones are hungry; their nests are so bare”这句。歌词的立意非常真善美。记得这首歌是在第二卷的卡带B面的第一首,因此很方便我重听。初中那会儿,多少个晚上我睡在宿舍床上,就是一遍一遍地倒带重听这首歌而入睡,有时真的能听得眼角渗泪。回想起来,虽然现在我成了一个又丑又贱的烂人,但我小时候还真是个心灵柔软的小正太哎!

这首歌出自1964年迪士尼电影Mary Poppins。中文叫《欢乐满人间》。在电影中这首歌就是Mary Poppins唱给两个孩子,作为摇篮曲的。多么温柔,多么循循善诱啊。它教育孩子同情弱者,充满了真善美的力量!全曲除了有教堂的场景之外没有任何宗教说教,但我却不得不希望世界上有天堂,以便这位孤苦仱仃的老人的结局能让人满意。

现实并非那样美好。圣保罗大教堂并非冷寂空旷,相反作为旅游名胜这里往往是人气鼎沸。因此实际上为了卫生的缘故,管理者打出了“请勿喂鸟”的告示。我想,多少看着Mary Poppins长大,专程到大教堂“感怀”一番的游客看到这服告示会哭笑不得?

not to feed the bird

not to feed the bird

圣母玛丽亚的Smoluchowski

圣母玛丽亚的Smoluchowski

M. Smoluchowski

M. Smoluchowski

最近在学习Smoluchowski的coagulation理论。上Google搜索“Smoluchowski理论”,第一个搜索结果的标题为“圣母玛丽亚的Smoluchowski”。原来是自动翻译软件弄的,把Smoluchowski的first name给译过来了。按理也没错。说不定Smoluchowski的父母给这孩子选择这个名字就是希望它能像圣母的孩子那样blessed。

关于如何通过动态光散射测potential barrier

我之所以要看Smoluchowski理论,是由于遇到了一些文章通过动态光散射(DLS)来获得粒子间的pair potential的那个所谓primary maximum,或者说potential barrier(Umax)。DLS可以用来测平均扩散系数。如果样品随时间不断发生aggrigation,那么平均扩散系数就会随时间变化,测出。Pusey等(J. Chem. Phys. 1982, 77, 4270)给出了给定尺寸分布的粒子体系的平均扩散系数表达式:

其中下标p是指第p种尺寸。N是个数,f是散射强度。对于尺寸分布本来是单分散的粒子,在聚集过程中就会有二聚体、三聚体到p聚体等大小不一的单元存在,因此是一个多分散体系,适用Pusey的式子。而且各p聚体的数量都随时间变化,即整个尺寸分布在随时间变化。因此Pusey的那条式子就要加上时间依赖性,变成了:

Versmold & Härtl(J. Chem. Phys. 1983, 79, 4006)通过简单假设各p聚体都是球体,以便那个扩散系数与尺寸的关系式能应用在各个p聚体上;另根据光散射原理,散射强度f跟粒子体积(半径的立方)有关。这样就把Pusey的式子中fpD0,p直接用ap代替了,变成:

Smoluchowski方程Np(t/t1/2)=…的用处就是用来算上式那两个p的矩。据Versmold & Härtl的文章所引述,p的均方值(6/3)之前有人给出解析解了。可这5/3阶矩可怎么办呢?Versmold & Härtl只能在时间t/t1/2很小的条件下(即aggregation刚发生没多久)把Smoluchowski方程给展开了取近似,这样的话pn/3阶矩随t/t1/2的变化就都能计算。不过这样给出的表达式是个线性式,只适用于聚集反应的初期。至于适用于整个时间域的表达式,可以用计算机给出数值解。

以上的工作,通过Smoluchowski方程,给出了粒子体系在聚集过程中扩散系数的时间依速关系D(t)的表达式,式中唯一的参数是那个t1/2,所以,拿这个表达式去拟合实测数据,就能得到这个t1/2了。这个t1/2跟聚集反应的速率常数k直接有关:k=1/(t1/2N0),其中N0是最初的粒子密度(个数比体积)。

所以,用动态光散射可以测出k

k又跟粒子间的pair potential有什么关系呢?首先,这个速率常数是聚集反应的数率常数,两个粒子碰撞后要发生聚集,它们当然要克服掉两者间的potential barrier。因此粒子间的potential barrier就决定了有效碰撞占总碰撞数之比例。总碰撞数无非就是布朗运动决定(粘度、尺寸都定了这个就是定的)。因此,那个比例——称为stability ratio,W——就跟potential barrier直接有关了:

据传上式是N. Fuch给的,之所以说“据传”,是因为我自己没有看过N. Fuch的论文()——德语的,看不懂。我只知道很多人一提到stability ratio,就引N. Fuch这篇东西。

积分式中的U(r)形式五花八门,也很复杂,什么van der Waals作用、静电作用、位阻作用等等理论模型一大堆,所以多数情况下W的直接表达式都是找个近似式凑合用的。Prieve and Ruckenstein(J. Colloid Interf. Sci. 1980, 73, 539)为球形粒子导出的近似表达式:

这样一来,W就跟potential barrier有关了。

Smoluchowski的论文

很多文章一讲到Smoluchowski的论文,就一定是引用他在1916和1917年发表的两篇文章。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引用是错误的:

Z. Phys. 1916, 17, 557; ibid. 1916, 17, 585; ibid. 1917, 92, 129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的不对就是:什么期刊1916年才17卷,到1917年就92卷了?但是更难搞清的就是,1916年17卷的那个期刊也是错的。

如果是缩写为“Z. Phys.”,那么就应该是指Zeitschrift für Physik,现在的Eur. Phys. J.,挂在SpringerLink上面。然而,Smoluchowski在1916年发表的、17卷557和585页的两篇文章,期刊名应该是Physikalische Zeitschrift,该刊1945年就停了。因此正确的引用应该是Phys. Z. 1916, 17, 557。至于1917年那个92卷129页的论文,期刊名其实是Zeitschrift für Physilalische Chemie,物理还带个化学。该刊现在还有,放在一个我之前没听说过的网站上,而且只提供2000年以后的电子版。因此正确的引用应该是Z. Phys. Chem. 1917, 92, 129。

所以,这三篇论文现在都没有官方的电子版了。

让才知道的我惊讶的是Smoluchowski就死在1917年。

貌似是波兰的网上虚拟图书馆收录了Smoluchowski的很多论文,共分三卷。列表里的标题全是原文语言,因此有的是德语,有的是波兰语。就算用了Google Translate看起来也很够呛。但至少你能发现,Smoluchowski参与了很多并不以他命名的重要科学发现。

经过一番查找,终于找到到处引来引去的那两篇文章的原文了。

首先,不要以为1916年发表在Physikalische Zeitschrift的是两篇文章——那是一篇论文被隔开来刊登了,标题只有一个: Drei Vorträge über Diffusion, Brown’sche Molekularbewegung und Koagulation von Kolloidteilchen,Google Translate给出的英文是Three lectures on diffusion, Brownian motion and coagulation of colloidal particles。也就是说,1916年发表在Phys. Z.上的那篇论文必须同时把页码557和587标出来。如果谁自作聪明地只引用Phys. Z. 1916, 17, 587,那就贻笑大方了。我甚至建议把两段页码用and连起来引用,以强调这是一篇论文,即:Smoluchowski, M., Drei Vorträge über Diffusion, Brown’sche Molekularbewegung und Koagulation von Kolloidteilchen. Phys. Z. 1916, XVII, 557-571 and 587-599。原文在此下载

至于1917年发表在Z. Phys. Chem.上的论文,完整的引用是:Smoluchowski, M., Versuch einer mathematischen Theorie der Koagulationskinetik kolloider Lösungen. Z. Phys. Chem. 1917, XCII (2), 129-168。原文在此下载

以上是我相信最准确的论文信息了,原文也是很难得的——虽然看不懂。

除了大家常引的上面两篇论文之外,关于coagulation的论文还有一篇能够在出版商网站上下载到电子版的,那就是Kolloid-Z. 1917, XXI, 98-104。网站上显示这篇论文只被3次引用,分别是1956年,2010年和2011年。有趣。2011年那篇还是个J. Chem. Phys.呢。

太过随便的有感而发和太过认真的有问必答

以下是qq群里看到的消息:

转发一华工青年教师感想:

具体信息见学校新闻: http://news.scut.edu.cn/newsDetail.jsp?id=109111

中大和华工分别是6.7亿元和3.3亿元 ,这是教育部给的,然后广东省会给予等量的财政支持。也就是说,中大得到的钱为6.7*2=13.4 亿,而华工3.3*2=6.6<6.7. 华工的钱比中大少7亿。这7亿什么概念?????

中大和华工的实力相差有这么大?

从学校排名可以看出,中大是前十名,华工啊,每况愈下,现在三十几了。中大是部级院校,华工只是厅级院校。

曾经有人说,广东人 想学理科和工科的报考 华工,想学文科 经济(和医学)的报考中大。我想,这应该是曾经的历史吧,以后可能就会历史改变哦。

华工这10年,基本在走下坡路,或者说好听点:别人在大步前进的时候,我们在原地踏步或在散步而已。 是国家政策打压华工?是最近几年国家教育发展不好??我只知道,中国古来是以成败论英雄,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 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从这次送“花”的多少可以看出国家对哪个更给予厚望了。我们是个以成败论英雄的国度,往往只会看重结果。从这次投资可以看出,国家看到的结果是:中大值得比华工的双倍投资,这好比风险投资商一样,谁好我投谁,因为这不是政策性倾斜。

现在的中大排名前十,已经比华工好很多。如果再这十几亿的投入,几年后我们俩学校差距只能是越来越大。我也能理解国家的这种做法,比如清华北大本来就很牛X,但国家还是投入很多钱,这就是为了让 强上加强,向世界著名大学靠近。 我能理解这些。只是想从这个事实,得出一个结论:华工和中大的差距,在这十年内差距越来越大。而可以预想,几年后,差距更大。作为一个华工人,感到悲观。

十余年前,华工和中大 各有特色,华工擅长理工 中大擅长文理。后来中大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强强联手,于是就跟华工的差距加大了。而华工一直以来,没有走合并道路,我们依然是发展自己的强势学科,然后新开很多学院(体现在大学城),并把他们变得强大。应该说我们华工的这种思路,没有错,或者说仁者见仁。

也是在这十余年,中大,来了个黄达人,一个跟老师学生交朋友的长者。这十余年,他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实情,为老师为学生解决问题。就在前不久,他荣退之时,也只“讲了两句话”,而这两句话涉及到核心问题:没有为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做更多,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不难想象,黄达人必将成为中大发展历史上的一个不可磨灭的人物 。华工的,谁离了谁活不下去?又有多少人见到我们的领导了?领导都很忙,都在为学校奔波去了,辛苦着呢,就无力顾及“家”的情况了。

正是这十余年,中大的合并+黄校长的务实治校,让中大的现在和未来越来越强大。而反思我们华工,这十余年,我们所做的事情不可谓不多,大学城的新建、新兴学科的从无到有,等等等等。 但,我们也不难听到周围的老师和学生对华工现状的抱怨。

华工的治校思路是否出现问题????

中大,教学区域内不允许“四轮车”通行,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幽静的学习环境,而华工,车是越来越多,路是越扩越宽。把以前树木花草的栖息地给瓜分,然后来扩展公路和停车场。校园的空气被弄得乌烟瘴气,走在校园道路(比如西湖苑前那人行道)总是人让车,人躲车。

华工的教授,不甘心于在教室里面 以经验教学,而是忙着跑到外面拉课题、跑业务、开公司,带的研究生要么“放羊”,要末把学生当打工仔,为老师的项目忙前忙后;为老师跑财务去从项目基金里面把钱“骗”出来。不可否认,学生是该为老师做事,老师跑项目也是为了学生的科学实验,但往往没有结合学生的毕业课题,而是让学生的课题根据老师的项目而做。华工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很多,国家工程中心也很多,可就是想不通一个中心的设备不让学生动,实验不让学生做,说“设备价格很贵,弄坏了赔不起”。这个中心,就是靠一群牛X的老师撑起来的,论资历,可以评上国家工程中心,可是对我们学生有多大实际意义??我们冲着华工的这个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可光有其表,学生根本没有受到实惠。我们也知道,华工的很多资深教师都在外流,很多海归因为曾经在华工的很多承诺下被欺骗而来,现在梦醒之后都在想着外流,其中很多就流向了中大。

华工的餐厅,总是那么不和学生胃口,而且价格贼贵。中大的食堂,以大学城的尤甚,很多其他学校的跑去吃饭,价廉物美。华工的教师住房越来越贵,而工资没有见着涨。华工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总是问题很多,会议开了一次又一次,可是解决的力度不大。华工的学生会(至少是研究生会)总是那么火爆,很多人抢着进去,不是为着学生服务,而是为了评奖学金的时候加分。不可否认,华工是“企业家的摇篮”,让更多的人 参加社会活动,有利于为未来培养人才。但,华工更是“工程师的摇篮”,没有“工程师”哪来后来的“企业家”。而现在的评奖制度,只能让那些腼腆、不爱言语的学生,还是否有心思去学习?华工的专利也很多,论文也很多,师兄论文挂师弟名字的比比皆是,这也是奖学金惹的祸。八千,不多,但对学生,是一笔不小数字。更有意思的是,奖学金在领导的关怀下改革了,可不一视同仁:研一新生三等奖 交学费3000,而研二研三就要交4000.如果说曾经的规定,是不人道的,不合理的,那么我们曾经遭受过不合理的人,现在还继续遭受不合理(4000与3000的区别)吗?????

务实啊,务实啊。大胆改革。谁为我们学生老师做实事,我们就感谢他。在其位谋其政,不谋其政,别贪念其政嘛。 领导即将轮回,期待着——

在论坛上类似这样的逻辑混乱的议论很多,随便上一下科学网就能举出很多例子来(123),作者到底要责问什么、建议什么都不确定,没人有办法拿这些内容作为任何参考,于是说全是废话。

我一向推崇的原则是:你如果希望什么东西能实现,那这个东西必须同时有益于所有利益方。如果你想不出来这样的东西的话,就别在那里表现得很受伤很失望。

而这类议论恰恰都犯这种错误。因此,把这些议论归类为“有感而发”真的是名副其实,我个人认为叫做“不吐不快”更合适。整天去看一些充其量不过是“不吐不快”的文字,对一个人人生格局的扩大没有任何好处,纯粹是浪费时间。

不过华工另一位青年教师对以上的不吐不快进行了认真的解释、同时提出了更大的困惑:

是有感而发!我可以说明一点,解释一点,疑惑更多一点:

1、分钱多寡是“历史”遗留的,与水平无关。第一期985正好是在中大与中山医合并之时,所以,他们按两所学校计算,我们按1所。因此,第一期教育部给他们4亿,我们2亿,省里一直是1:1配套。第二期985好像差别没这么大,具体我忘了。这次是第三期985,看来仍沿用2:1的算法了。这是我的说明。

2、大学的实力怎么比,这是非常令人困惑的问题。中国把这事简单化,否则领导不能准确地做指示,于是搞出论文、SCI、获奖、重点学科等等指标,其实都是无稽之谈。就像让你比较黄金和食盐一样。从历史来看,中大是文理综合类高校,华工是工科大学,各自应该有自己的专长。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越来越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所以生产技术越来越不值钱。看看我们的毕业生,有哪个愿意在生产线上干的!收入、地位、发言权都在下降。那么到哪去呢?最接近生产的是公司、银行,因此出现工商管理学院、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企业管理所谓的“三国”专业。华工的工商管理学院就是适应这种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有钱就强大这是中国的丛林法则,于是就从北区(化机)搬到的现位置,居然还占据了12号楼。教师队伍自然就壮大了,老一批管理的历史基本都是机械佬,后来又加了一些控制佬(可以列公式了)。

进一步,自然就会发现,最大的资源在政府手里,因此要去办为政府服务的专业。开始很谨慎,主要是经济类,然后发展到法学,现在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等等,得到很大发展。以后必然MPA会强大过MBA。而这些专业,对工科院校来说,都是新办的,而对文理科大学来说,都是有很多接近的专业可以改造。所以,造成中大在各方面越来越强的感觉。社会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就像面粉増白剂应该不应该立即废止,我校的专业教授只能支支吾吾,因为有具体的厉害关系;而中大的社会学、法学、传播学教授可以有很大的发言空间。似乎他们反倒成了该领域的专家了。这是我的一点解释。

3、校长作用是我更多的疑惑。最近教育部调整了许多大学的校长,表示校长就是官员,因此要按官员来轮岗。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中国为官员规定的是圣人的行为规范,只有正部级干部才能配专车,其它都是工作用车,你要出去,有则用,但不保证。副部级及以下60岁退休,正部级65岁退休。退休后副部级及以下不再有车等待遇,这些是规定,实际肯定不是这样。然而,现在对大学校长来说出了两个新的奋斗目标:副部级校长、书记和永远不用退休的院士。这次的校长人事调整,就解决了林建华的副部级问题。他原来是北大化学院的,做稀土化学,后来当了副校长。但是,进不了院,又扶不了正,只能找一个副部级的学校去。为什么能轮到他,那就要做好让教育部领导满意的政绩。于是,校长重要工作之一:做政绩。

院士也是副部级待遇,不用退休,而且是被争夺的“领军人才”。如果不算灰色收入,当总理大概也没有院士待遇好,收入高了(因为很多钱官员理论上是不能收的)。而当校长在争取项目、接待访问、组织队伍、建设基地各个方面都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中上层次的大学校长。郑州大学的申长雨校长就是例子,现在已是中科院院士了。于是大学校长又有了另一个目标:当院士。
我还要扣题。当年黄达人来中大当校长时,正好中大没校长,没书记,他从浙大不知排第4还是第5的副校长(合并以后没有位子了,汕头大学副校长吴光国也是这样调出来的)调到中大来当校长(那时还不是副部级)已经是大大的升官了。于是他来后调整班子,要求当校领导不能再坚持自己的业务。所以,高分子的许家瑞教授是比我还早的杰青,就没有在专业上很大发展了。当时的特例是汪建平,因为是外科医生,不上手术台会生疏。这样大家精诚团结,才使中大摆脱困境,有了很大发展(当时连校长、书记都没了)。

我前几天才在武夷山老师的博客里留过言。武老师介绍了美国大学排名的新探索。武老师主要关注科学计量学/科学测度学(scientometrics)。例如“影响因子”就是科学计量学的一个成果。可是我说:

照我自己的推想,科学测度学的宗旨应该有两个可能的宗旨但只能选择一个进行研究:

  1. 关于什么是好的科学,人们心目中有着一个定性上已经确定的优劣标准,科学测度学希望用定量的方法把这个标准描述出来,由于有难度,因此到头来科学测度学的问题其实是“如何更好地描述”那个既有的公认标准。因此每个科学测度学的研究成果的报道都必须先设定我们想要定量描述的那个标准到底是什么,再去谈本研究如何更好描述它。
  2. 关于什么是好的科学,人们心目中连定性上的标准都没有确定,但兴许通过硬着头皮进行定量描述,我们能够发现我们想要的其实是什么。至少一些分类法或坐标的建立有助于我们离清概念范畴,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完整的理论。科学测度学的问题其实是希望逻辑性地回答“大家其实更喜欢什么样的科学”这个问题。

于是,如果要探讨“如何区分好坏”,那关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问题必须没有争议才行。没有争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家公认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了;另一种是大家莫衷一是也争不起来。如果这个问题都还有争议,那好与坏的评价标准必然是多元的。自然,优秀的大学无论拿哪个标准去衡量都差不到哪里去。但问题在于发钱要按好坏来发,中等水平的大学怎么办?所以以上第二位青年教师首先先解释了中大和华工两校钱不一样不是反映学校好坏,然后再举出质问“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真正实例(中大和华工在“吃香专业”上的发展差异),最后关于校长、院士等问题,由于提不出更好的办法,于是老老实实地分析利害关系。我都说了,一件事情要能实现,必须各方都有利。利害分析是举不出这样的事情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可做的有建设性的事。

两位匿名“青年教师”的文字高下立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