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个人文集

家庭自制酸奶与工业生产酸奶之比较

本文修改后已刊于8月份《新知客》。请勿转载!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结果之一就是,越来越少人能有机会喝到直接从奶牛身上挤下来的牛奶了。大多数人离奶牛也非常远,要是牛奶挤出来直接送到我们面前基本上要臭掉。不要说现代,在以前自家有奶牛却没有冰箱的时代,多余的牛奶也不是原样保存的。制成酸奶就是一种长期贮存多余牛奶的方法。它的历史至少有5400年。

传统酸奶的制法是,先把牛奶加热到80摄氏度左右,消灭掉奶中的大部分细菌,冷却后,添加乳酸菌种,在45度左右密封保存4到7个小时,以供乳酸菌的生长。乳酸菌是厌氧菌,通过把牛奶中的乳糖转变成乳酸为生。作为商品而大规模生产的酸奶则是本世纪初的事情。现代知识则告诉我们,亚洲人种普遍对牛奶中的乳糖消化能力较差,不能像西方人那样大量喝牛奶。因此酸奶也许是更适合国人改善营养的日常选择。

如果你在家里按照以上方法制成了酸奶,还不能直接食用。你要做的事情跟商家所做的一样——加入各种食品添加剂。

首先,你要加糖——即甜味剂。乳酸菌在条件适宜的条件下会大量繁殖产生很多乳酸,使得产品非常地酸,不加糖是难以下咽的。在家里我们一般加蔗糖。工业上由于蔗糖本身甜度不够,按重量进货不划算,因此都改用其他更甜的甜味剂。天然的强力甜味剂包括来自甘草和菊花的甘草苷和甜菊苷。至于“阿斯巴甜”、“安赛密”等则是人工合成的甜味剂。这些“人造糖”的甜度通常都在蔗糖的50倍以上,换句话说,比你平时加糖用的量少50倍。加多了既不划算又难吃。以上提到的相关法规允许添加的各种甜味物质,在达到有害浓度之前,早就已经甜得难以下咽了。

其次,纯粹由乳酸菌产生的乳酸酸味也不太纯正,有点涩涩的感觉,光靠加糖盖不掉这种味道。因此,先把乳酸的酸味稀释掉一点儿,再人为加点儿醋调味,酸奶会更可口。工业上不加醋,加柠檬酸,比起食醋要酸N多倍——省!

刚做好的酸奶往往是像豆腐一样不流动的东西。在都市繁忙的生活节奏,开盖即喝当然比拿个勺子舀要来得方便。这样就需要对酸奶进一步稀释,达到能流动的程度。但是,这样酸奶就会像碎了的豆腐花一样,奶归奶,水归水。在烹饪上,这样的问题可能通过用生粉“勾芡”解决。工业上,这种做法相当于添加增稠剂。工业上使用的增稠剂同样比生粉效果显著得多。往往按照平时加盐的用量,就能把一盆清水变像油一样口感滑溜的澄清液体。食品包装上常见的“黄原胶”、“海藻酸钠”、“果胶”等字眼就是这样的高效“勾芡”。这些增稠剂都是来自动植物或微生物的天然产物。这些天然增稠剂已经足够廉价和有效,因此人工合成的食品增稠剂种类不多,大多也是基于天然淀粉和纤维素的改性产品。

如果你想模仿市面上的果味酸奶,也可以在自己做的酸奶中添加鲜榨果汁。但是,有一些果汁一加到酸奶中就会使酸奶质地和口发生明显变化,这是由于水果里的成份跟酸奶的成份发生反应了。工业上不是通过添加鲜榨水果来增加果味的——这样太不划算了。几乎所有摆在货架上果味食品都是通过香精来达到目的的。比起甜味剂和增稠剂,香精的安全隐患要大得多。因为绝大多数香精都是人工合成的。仅管所需的量非常少,但是人体对非天然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有代谢能力,其有害浓度上限就要低得多。

以上提到的食品添加剂理论上都可以用在家庭厨房里,拿甘草苷代替白砂糖,黄原胶代替生粉、柠檬酸代替白醋……之所以事实上不这么做,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它们要加的量实在太少了。做一顿三五人吃的饭菜,很难控制像百分之几、千分子几这样的添加量,只有在大规模生产食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做到。因此,这些添加剂的名字以往并没有进入到生活常识中去。食品添加剂的大家族内部是比较“和谐”的,真正的危害是像苏丹红、三聚氰胺、福尔马林这些根本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化工原料。这些成份是非法的,要是真添加了,也绝对不会显示在产品包装上。它们才是需要消费者警惕的敌人。

回忆Cyrix

我五年级的时候开始学习使用电脑。那是一台486,硬盘540Mb,内存4Mb,有5寸和3.5寸两种软驱,安装了MS-DOS 5.0和金山SPDOS——包括WPS。我还有一台针式打印机。

在买电脑之前,我爸妈都对电脑有所接触。我爸在部队里用四通中文打字机打五笔。有一次我去他单位玩,见过一次这个打字机。当时我爸还在打印一份材料,要打“兢兢业业”这个词,只见他嘴里念“jing jing ye ye”,但手指打的确是别的字母(现在我知道怎么打,但当时我不懂也没看清)。现在在网上唯一能找到的四通中文打字机图片就是下面这个了:

四通中文打字机
四通中文打字机
Cyrix标志
Cyrix标志

至于我妈妈,是每周末晚上参加电脑学习班学习电脑。其实我已经写过很多次文章来怀念那个时代了,例如这个。我之所以怀念那个时代,是因为当时我们一家三口都充满着希望。回想那时候的天都好像比现在亮一点。

我上了初中之后,遇到好多家里也有电脑的同学。学校还有一个所谓“电脑协会”。当时除了电脑游戏之外,最能打动我的就是PC巨头们的市场争夺演义了。例如Microsoft是怎么崛起的,以及IBM和Microsoft在DOS上的斗争。后来还包括Intel、Cyrix和AMD三足鼎立的故事。那时候Cyrix最终被打垮了,AMD也被搞得很惨。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就是,在586之前,大家都用386、486等来称呼CPU的等级,但是到了586之后,大家越来越习惯用Intel的商品名Pentium、Pentium MMX、Pentium II等来称呼CPU的等级了。我从来没使用过Cyrix的CPU,但我总算见过一次装在人家主板上的Cyrix。

Cyrix先是被国家半导体合并,后来National Instruments陷入财政危机,不再对电脑CPU市场感兴趣,Cyrix的工程师一个接一个的走人。后来Cyrix又卖给了VIA。所以到最后有一些Cyrix芯片是同时打了VIA标的。有一个叫CPU World的网站,可以查到历史上Cyrix每个芯片产品的信息。

以下是一些Cyrix CPU的图片:

Cyrix 6x86MX
Cyrix 6x86MX
穿着6x86 T-shirt的美女
穿着6×86 T-shirt的美女
打了VIA标的Cyrix III
打了VIA标的Cyrix III

Cyrix的没落令很多粉丝感到可惜。Wikipedia的Cyrix词条专门有一段Legacy,算是Cyrix的粉丝位基于感情因素为它说的两段好话:

Although the company was short-lived and the brand name is no longer actively used by its current owner, Cyrix’s competition with Intel created the market for budget CPUs, which cut the average selling price of PCs and ultimately forced Intel to release its Celeron line of budget processors and cut the prices of its faster processors more quickly in order to compete.

Additionally, the acquisition of Cyrix’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agreements would be used by VIA to defend itself from its own legal troubles with Intel, even after VIA Technologies stopped using the Cyrix name.

Cyrix被VIA收购时的惨象:

Cyrix headquarters in Crooked Neck Falls, Michigan.
Cyrix headquarters in Crooked Neck Falls, Michigan.

According to Chen, VIA’s representatives were “shocked” to discover that, upon touring Cyrix’s manufacturing plant and corporate offices, their building was nothing but an abandoned gas station with a tin “Cyrix” sign bolted over the front entranceway.

“We at first thought we had the wrong address. Heck, we prayed we had the wrong address,” admitted VIA PR Director Howard Christopherson. “Then some disheveled man wearing a Cyrix lab coat came stumbling out of the front door and fell down in front of us, throwing up all over my shoes. Turns out that the Cyrix engineers, in order to make their company appear to be stronger on paper, just let some homeless people inside, gave them lab coats, and called them ’employees’.”

看了都让人心酸——不过,以上只是泡制出来的笑话新闻,别当真。

在IEEE上找到一篇1995年的文章,当时Cyrix的工程师是多么意气风发啊。

漂绿及其他话题

先提示一下,我上一篇讲文献管理器的英语的是发在On The Road上面的,现在有好几个人回复,我就不转贴在这儿了。

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 漂绿
  • 正确的物理图象
  • 聚合物论文“flawed”

漂绿

Motl博客看到了一个词“漂绿”(greenwash),觉得太绝了。Wikipedia的词条又一次充当了很好的吃宵夜伴侣。

Lumo的文章涉及了关于科学家职业道德的问题,尤其是在作为政府和政客顾问的时候。Lumo还引用了费曼讲的话。不过,在中国活久了,我也慢慢觉得人是没有道德的,人之初性本恶。因此,你光说应该怎样应该怎样,那科学家坚守职业道德有什么利益先?

中国文化是一种小农加流民的功利主义文化。

Charles van Doren

Charles van Doren

王鸿飞老师最近一篇讲唐骏的文章中联想到了Quiz Show这部电影。我在回复的时候还以为我看的是这部电影的翻拍版,后来我查了一下男主角,发现我看的就是这部电影本身。也许是电影的主题超越时代性。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真实发生在美国的一件事。王鸿飞老师是想通过这宣扬这种诚实的integrity。我回复中却觉得中国人不会有共鸣。连美国人都说那只属于一个more innocent age。可是回顾中国历史我们连一个比较innocent的age都没有。

我看《文化人类学》,感到的就是,整个人类的innocent age只限于原始部落时期。李泽厚在《美的历程》里也说到了人从innocent变坏的过程:

从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到半山、马厂、齐家(西面)和大汶口晚期、山东龙山(东面),陶器纹饰尽管变化繁多,花样不一,非常复杂,难以概括,但又有一个总的趋势和特征却似乎可以肯定:这就是虽同属抽象的几何纹,新石器时代晚期比早期要远为神秘,恐怖。前期比较更生动、活泼、自由、舒畅、开放、流动,后期则更为僵硬、严峻、静止、封闭、惊畏、威吓。……神农氏的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已成过去,社会发展进入了以残酷的大规模的战争、掠夺、杀戮为基本特征的黄帝、尧舜时代。母系氏族社会让位于父家长制,并日益向早期奴隶制的方向行进。剥削、压迫、社会斗争在激剧增长,在陶器纹饰中,前期那种种生态盎然、稚气可掬、婉转曲折、流畅自如的写实的和几何的纹饰逐渐消失。在后期的几何纹饰中,使人清晰地感实验室到权威统治力量的分外加重。

在豆瓣上对Quiz Show电影的一个评论中就更加直白地说道:

我也想不明白,多大的事呢,这种事每天都在发生,名和利的追逐从来就没断过,要花这么大的精力,调查员想怎么样呢,想把整个电视业都关闭吗,似乎还挺遗憾的说,最终没有证据起诉电视台。。。。就象电视里说的,no one get hurt,这是娱乐,就象魔术,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可有人就是爱看。我觉得象摔跤,大家都知道假的,美国人也不看得很和得意吗?关健就是不应该强调是真实的,不强调是真实就不是说慌了…我保证,现在电视上的真人秀也没几个真实的。反正我不是很明白,浪费纳税人的钱。多去调查黑帮,多去帮助穷人,多去抓一些真正伤天害理的人不好吗?

显然,到了今天类似Quiz Show的勾当还在继续,“钓鱼执法”等Quiz Show的变种也还在继续。到底“诚实”只属于乌托邦,尤其是在当今中国。

正确的物理图象

这个问题比较难用语言来回答。

先从Science上的一个书评Imaginations in Chemistry说起。化学家每天都在跟他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分子——打交道。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分子结构,并可以用球棍模型搭建出来。他们也有能力改变这些结构,并具备手段去确认。这些分子的模型以及他们之间的作用规律其实都是人的想象,因为人们并没有真的亲眼看到一那些球和棍子真如他们所想象的那般解体和重组。可是,根据这些想象出来的模型进行设计的实验和研究都获得了预想中的结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模型本身也不段在修正,但到今天看来,“分子”的概念图象跟当初刚提出来的时候相比没有很大的差别。

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只能间接地观察他们衍生出来的现象。光从这些现象就任意地把他们想象成这样或者那样,还帮它们建立一种规律,照理来讲应该会朝令夕改,长期莫衷一是才对。要是谁想出来的模型恰好能在实证的海洋里存活个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那这个人就是像法拉第、安培这种载入史册的人了。我们现在从教科书上知道的,仅仅是这些幸运者,因此很容易获得一个假象就是这些模型是唯一的,有当初的那些现象,就理所当然应该想到这样的模型。而事实上,这些模型只是众多天马行空中的一种(当然,无论怎么天马行空都可以,模型最终要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是另一外问题)。也许在当时还有更多看起来更靠谱的模型,但是一旦被后来的实验推翻了,它就被埋没在年代久远的文献里。

所以,中小学教科书和所谓的报告文学完全没有在传达科学研究的真识面孔。它只介绍成功的例子,而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过份渲染,让人觉得是个人的努力、意志等因素导致结果的正确的。读了研究生之后,才重新开始了解科学研究是什么。

我还发现,有许多研究生脑子里的物理图象存在很多偏差。我自己脑子里的物理图象当然也会有偏差,但有一些我觉得很基本的错误。最经常看到的就是认为分子有静止的可能,这些人统计热力学没学好。例如通过观察缠结的荧光标记F-actin分子可以看到蛇行(reptation)行为,以及reptation理论所谓的tube。这个tube是未拉直的分子链两侧抖动的最大包络范围。但很多人就不明白为什么分子链会抖动,非要我给个解释。我又不好意思让他回去看统计物理。我最多只能反问:它是线形分子,明明有这个自由度,为什么不取状态?除此之外,好多人没有自由能的概念、势垒和活化能的概念,以及非平衡过程的概念。这些都应该是学习物理化学的时候就早该建立的物理图象,不知道他们当初怎么学的。物理图象不对,就会很容易问出一些奇怪的问题。他脑中有一个错误的物理图象,就会得出荒谬的推论。在斜坡的上部放一架小车,问大家如果我放手的话小车会怎样,大家都知道——滑下来,而且定量的计算都可以做到。但到了大学本科的课程,例如一杯水里面的水分子,原来是怎样的,升高温度又是怎样的,有很多明明学过物理化学的人并不能说对(水太复杂了,可能单质氢好讲一点)。我觉得考试不应该考已知的东西,已知的东西背提纲就能考过。应该考未知的,让学生根据自己脑中建立的物理图象去演绎结果。这样一考就能发现谁学了白学。

聚合物论文“flawed”

信息来自韩国一个什么网站。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的文章Enhanced mobility of confined polymers。根据网站新闻的介绍,这篇文章的结果后人重复不出来,让作者自己重复也重复不出来。问他要原始数据,说不小心删了。最后委员会判定该文章是flawed。是不是造假就无从考究了,但对中国公众来说这样的事情都可以笼统地归为造假。以前这样的新闻一般是生物方面的,比如什么干细胞。现在我们做聚合物的也够得上造假了,发个Nature Materials也很不错呢。

于是,到底聚合物分子在受限空间里是否更容易改变构象呢?不重要的结论不值得你去重复,重要的结论又造假。你看,这篇文章是2007年发的,现在都2010年了,好多人都去重复它的结果,被耽误了三年。很可能有的人基金就这么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