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个人文集

从IPCC聊到超自然主义

本文不是说科学就不该反,认为该反的可以借鉴本文所描述的方式来反。

不看五月份的Science社论,还不知道IPCC报告的争议在美国闹得这么大。最严重的是美国有议员建议17位气候科学家直接自行了断。美国还有14个州告IPCC,说气候变化的观点和说法是集体阴谋。关于IPCC报告的争议见Wikipedia词条注1。我一向觉得美国是反科学势力很强大的国家,科学在信教的共和党人士之中有非常负面的形象。这14个州估计是共和党的传统票仓吧。而且,如果接受气候变化由人导致这一结论,很多人的饭碗就没了,反对气候变化说法符合很多人的短期利益。

5月份Science的来信栏目刊发了美国科学院众多院士联合署名的信件,主要就是想说明,后来被批的IPCC报告的科学基础部分出现的错误,不影响报告的结论。但是,信件开头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说明“科学是什么”、“科学中的失误”这种非常基本的问题。

之所以每一次科学界受到根本性攻击的时候,科学家的辩护词里就会毫不例外地重申“科学是什么”的基本问题,就是因为对科学的攻击手段,无外乎就是迎合公众对科学误解和误区,对科学的角色和作用进行曲解。先把科学推向神坛,再把科学打倒在地注2。不过,公众往往感觉不到他做了前一件事,而只看到他做了后一件事。这是因为公众本来就已经认为科学就是神坛上的菩萨了。我在之前就已经说过,中国读者需要一座灵验的“科学神庙”。为科学正名的人,自然也要把科学从神坛上请下来,才能继续说理。但是,同为“拉下神坛”,反科学一方拉下之后就直接打倒在地了;挺科学一方,既没有理由把科学推回到神坛上去,又当然不要把科学打倒在地,情境就非常尴尬。没有思考能力(没有思考能力的意思就是大脑形同虚设)的大众又都是看气势和脸色来判断好人和坏人的(例如红脸的是关公,黑脸的是包青天,白脸的是陈世美),更加脑残的大众则是从屁股来判断好人和坏人的,屁股坐在草根这边,就是好人,屁股坐在精英那边就是坏人。这就是为什么反科学宣传总是来得比科学宣传接受面更广泛的缘故(同时也就是为什么五岳散人和令狐补充能有饭碗的缘故)。

事情如果到了“预测”,而且是气候和地震预测的话,就更加纠结。就连彩票这种东西,各地方权威报纸都每天开一个版在那里“预测”。科学被推上神坛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今时今日大家基本上认为天无不测风云了。每次地震之后,都会有某些人跳出来声称他之前发表的什么什么文章,他独创的什么什么理论,“成功”地“准确”地预测了地震的发生地点时间和强度,但是无论他如何奔走相告大声疾呼,就是没有官方机构理睬他。大家一看,确实是这样,于是就非常气愤——地震局和权威专家为什么要打压“有识之士”?说白了就是,如果我说明天下雨,明天真的下雨了,那我反正也成功预报了明天的天气,我也成为了“有识之士”。如果我今天跑去气象台提交我的“研究成果”被拒,那我就成了“被打压”的有识之士。大家都可以碰碰运气,搞不好你就会成为“被打压的有识之士”,出名一把。

信件的第一自然段:无法预测

无论科学家如何重申,大众对于科学上如何确认一件事情仍然一无所知。科学上,理论可以成千上万地提,但结论是要通过实验。实验包括纯粹观察、数学建模模拟和真刀真枪地做这三种类型。对于物理和化学,由于直接可以真刀真枪地做实验,因此它们的理论可以被翻来覆去地重复证实,所以这两门学科的预测能力是最强的,它的结论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也是最深入体肤的。但并不是所有学科都能够真刀真枪地做实验。例如像“进化论”,是很难做一个实验去证实的,只能根据之前发生过的事情来总结。气候和地壳运动也是人类暂时无法控制的系统,因此也不能人为设计实验来证实气象学和地质学的理论,所以这些学科的预测能力是很差的,不能像物理和化学那样保证预测结果。还有更差的科学——心理学。因为不要说人为设计实验,就连观察实验,也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对于人的心理,我们现在基本上无法进行预测。

既然这样的话,为什么要欺骗公众?为什么一直有地震局和气象局,一直让我们以为它们可以预测?既然是这样,每天早上的天气预报我是“信”还是“不信”好?

美国院士的这封信的第一段就解答了这个问题:

There is always some uncertainty associated with scientific conclusions; science never absolutely proves anything. When someone says that society should wait until scientists are absolutely certain before taking any action, it is the same as saying society should never take action. For a problem as potentially catastrophic as climate change, taking no action poses a dangerous risk for our planet.

也就是说,对于人命关天的事情,你不可能等到获得有绝对信心的结论的那一天,才做决定。虽然已有的知识非常贫乏,但是反正至少为了基础研究我们都必须密切留意气象和地质运动,那这些信息不利来进行预测也是白不利用,更何况是人命关天的事情。

信件的第二自然段:科学仍比非科学靠谱注3

既然大家知识都不丰富,为什么那些马后炮的“有识之士”,当初仍然被打压?既然你的所谓“科学理论”预测能力也很普通,为什么就不能用“阴阳五行”学说预测,用塔罗牌来预测呢?虽说地震和气象预测是人命观天的事情,用塔罗牌来预测似乎有点“不严肃,但所谓在知识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做“科学预测”不也是不严肃吗?问题不在于严不严肃,而是在于“科不科学”。美国院士的信件的第二段回答了这个疑问——为什么此时科学仍然更加靠谱:

Scientific conclusions derive from an understanding of basic laws supported by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bservations of nature, and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ing. Like all human beings, scientists make mistakes, but the scientific process is designed to find and correct them. This process is inherently adversarial—scientists build reputations and gain recognition not only for supporting conventional wisdom, but even more so for demonstrating that the scientific consensus is wrong and that there is a better explanation. That’s what Galileo, Pasteur, Darwin, and Einstein did. But when some conclusions have been thoroughly and deeply tested, questioned, and examined, they gain the status of “well-established theories” and are often spoken of as “facts.”

科学就算处在可用信息最少的情况下,也是基于事实而作出的推断,最大程度杜绝模棱两可的臆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科学里面,会有逻辑上明晰可辩的“正确”,也会有明晰可辩的“错误”。如果一件句话的逻辑本身无法产生“对”和“错”这两种状态,就无法通过事实去证实或证伪。“阴阳五行”学说这类东西,从来没听说过“理论有误”的。恰恰是使用这种“学说”,就是可以根据你的要求,既可以预测明天会地震,也可以预测明天不会地震。所有街头算命术士之所以能把你原本无常的人生解释得这么符合“理论预测”,恰恰就是因为他所使用的所谓“理论”具有上述这种“方便”的性质注4。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信件仅仅想说,就算大家的预测能力都有限,但是在灾难发生、成败立现那一刻之前,叫你信那个是非比较分明的科学,不要信那个无是无不是的算命——哪怕每次灾难发生之后,成功似乎都归于算命术士。科学就是因为有错才可信,科学不是别的,就是一个自纠错的学习体系。算命的是从不会出错,这才可怕。

以成败论科学是反科学的绝杀

为什么有错的才安全,不出错的反而可怕?为什么不是从不出错的才安全,有错的才可怕?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诚然,如果从不出错,真的是最安全的。关于姻缘问题、子女的学业和事业问题,当然可以去黄大仙那里求签,找个你合眼缘的解签佬解一下。将来无论是发生什么,总是可以从某种说法上认为是应验了。但是,对于致命的地震,你也许没有机会等到地震完了之后,去考量当初谁的预测碰对了,谁的预测没碰对的。如果完全没有“辟谣”的行动,地震前,各式各样的预测应该是五花八门,个个都声称自己绝对“靠谱”。但是谁更靠谱,只有等地震真的发生,死人了之后才知道答案。只要一天不地震,你就一天不知道谁预测对了。如果你要考察“以往成败数字”,那算命术士绝对具有100%成功的记录,地震局总是失败。只要你以成败论英雄,科学绝对具有最孬种的失败记录,而阴阳五行、巫术、塔罗牌等等绝对百发百中。

地震预测属于超自然主义范畴

为什么阴阳五行、巫术、塔罗牌等东西会百发百中?

阴阳五行、巫术这类东西,是伴随人类的诞生和成长的。今天的人,和原始人并没有任何区别。

人类赤裸裸地进到这个世界来。他没有用具也没有武器。……“自然”对他不是常常仁爱的,而他的躯体、力量、脚力、感觉以及天生的武器,都比很多动物为劣。

但是,在别的方面,他却也不是没有充分的预备来和环境竞争的。……最重要的,尤其是他的脑,……这个奇异的器官司使他能够积存他的经验以备后来的参考,并且能够把个人的经验综括起来,创出可惊的办法,以应付环境。……

由于这样天然的预备,人类便能用两种方法解决他的生活问题。一是“生业”(industry),另一种是“超自然主义”(supernaturalism)……

但是生业还漏了很多欲望不曾满足,多种问题不曾解答,所以“自然”究竟还不曾被制服。因此超自然主义便发生了。它使人类与自然有情绪上的符合,它给人类以一种系统使能解释各种现象,换言之,便是给人类一种世界观,他又使人类的欲望都得实现,因为在超自然主义中意愿与观念都变成客观的实体了。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

引文中提到,超自然主义同时具有两种能力:一、解释各种现象;二、使人类的欲望都得实现。这就是为什么算命永远是100%正确的,如果不是,那它就不能成为合格的“超自然主义”,不能胜任为人类服务这一任务。

原始人之所以不仅仅靠“生业”(即industry,工业)搞定所有能搞定的事情,之所以他们还要额外用“超自然主义”去搞定搞不定的事情,是缘于恐惧。早从原始人开始,人类就无法接受世上有未知的领域。今天的科学家一直想要科普,反对“迷信”,想要宣扬的人生态度,其实就是对未知领域泰然处之的态度。但是今天的人类跟原始人没有区别,“对未知领域泰然处之”,是人类天生缺乏的本领。不会有人用阴阳五行去烧开水,是因为关于烧开水这个领域,人类“生业”已经完全搞定了,这是人类用“生业”来搞定的部分。但有很多人用阴阳五行去预测地震,那是因为地震这种东西,人类的“生业”还搞不定。气象和地震是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界系统,而且仅靠观察得解果也远远不足以形成可靠的科学结论,这时,就说明气象和地震事实上属于使用“超自然主义”来解决的问题范畴。“超自然主义”一上场,那是绝对的王道,因为——我不怕再重复——它一能解释各种现角,二又能使人类的欲望都得实现。它就是为了“使人类与自然有情绪上的符合”而生的。

问题是,人类与自然到底是“情绪上符合”了,还是人类一厢情愿地去“配合自然的情绪”呢?事实其实是后者。因为我们也会听到这样的话:一切都是命,没办法。叫自然来符合人的情绪,这是“生业”就能做到的事情;“超自然主义”实际上只是叫人去符合自然的情绪。对于你控制不了的自然,你人类不先符合它的情绪,又怎么做到“使人类的欲望都得实现”呢?反过来说,你都已经符合自然的情绪了,那你还有什么欲望不已经在实现呢?你就发现,那些什么道家佛家的宗教,基本上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哪个宗教是在宣扬人定胜天的,因为——我不怕再再重复——这是“生业”负责的事情,而宗教是超自然主义。

下次看到道士预测地震,你也就不用奇怪了。

注1 我不认为Wikipidea的东西很权威。事实上他的内容常常出现小错误。不过对于复杂的概念或事件,Wikipedia词条凝聚了众人对纷繁芜杂的信息进行筛选综合的宝贵劳动。而且Wikipedia非常注重引用,对于你怀疑的事,大可以自己从引用材料出发,自己去了解真象。返回
注2 不等于说就不该打倒。认为该打倒的人可以参考本文介绍的方法,更好地去打倒。返回
注3 很多人不承认这一点。我不在这里纠结这个问题。返回
注4 不是说算命就不好。支持算命的人,可以根据本文的介绍,更好的进行和利用算命。返回

怀念Constance Holden

Random Samples栏目页眉

Random Samples栏目页眉

直到她不幸去世,我才知道她,尽管她的名字一直写在每一期Science的这一页上。作为Random Samples栏目的长期读者,听到她去世的消息,心里感到这个世界又失去了一个宝贵的心灵。

也许跟许多关注Random Samples栏目的中国朋友一样,我是从前几年的华南虎事件知道这个栏目的。记得当时国内的媒体纷纷打上诸如“美国《科学》杂志刊登华南虎存疑照片”,让当时打虎的网友们好不振奋,以为美国一个大名鼎鼎、“德高望重”的一个不知道啥过来为他们撑腰了,士气大增。现在仍然能找到当年在新华网的报道。我在当时想到的问题是,中国各大报章肆无忌惮地把Science的一整页截图贴到自己的报道里,是不是都向Science索取了版权许可了?现在我想到的问题是,截图上“Edited by Constance Holden”的字样赫然可见,同为媒体界的中国记者和编辑是否有谁向Constance去信了解当初为什么为自己的栏目选择这样的题目。反正现在我已经无法问到了。

我实在很难用语言去描述Random Samples是一个怎样的栏目,在网上也无法找到这个栏目的介绍,了解不到办这一栏目的宗旨。当时华南虎事件上这一栏目之后,有一些中国网友泼冷水说Random Samples只是一个讽刺性的栏目,不是Science刊登研究论文的地方。但“讽刺”这个词对于Random Samples来说不仅过火,而且不全面。诚然,栏目里经常有含蓄的幽默体现在对一些研究上。这种幽默的火候要比Improbable Research要小得多,它并不是为了让你笑在脸上,而是让你笑在心里;但幽默并不是Random Samples的全部,在这里还常常有悲悯的温情。在我博客上能找到的记录有两个,一个是一只等待屠杀的幼年锄猩猩,另一个是被洪水冲走了的大象研究。还有一个我至今记得,但是找不到原文的文章,介绍了一个考古发现的远古墓地,一个成年女子的骸骨与幼儿的骸骨同时在一个坑里被发现。从骨架的姿势来看,这两人当初可能是被活埋,成年女子至死都抱着这个幼儿。文章旁附上了照片。

Science无疑是中国人熟知的外国杂志。我觉得,如果Random Samples这一栏目在中国读者中的印象仅仅是“刊登了华南虎照片”,实在太对不起Constance。因此我有必要在这里这下这篇文字以表怀念之情。

Constance的讣告除了刊登在最后一期由她编辑的Random Samples栏目中外,还在Science杂志网站上。上面放出了她的一些作品,包括油画作品。此外,还有Science员工对她的哀思。

节能灯含汞为什么还要大力推广?

一则很长的作者按:

这篇东西拟投《新知客》勿转!

当初本来只是为了写一篇博客来骂一下《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2亿只节能灯的后遗症。后来《新知客》约稿,文中就不便点名。现在稿子投了,暂时还不知道采不采用。关于南周报道的不吐不快就在此略谈一下。

报道的华尔街日报体是从一位“八旬教授”引出的,又回到该“八旬教授”作为结尾的。占全文超过一半篇幅的文字,全是在引述八旬教授虞昊的话:

2010年3月,清华大学物理系八旬教授虞昊投书本报直言,这封信半年前亦曾直达国务院,并引发高层关注。(2010年3月恰好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每逢的两会召开,都会有社会上的一堆神经病、民科、“脑控”受害者等等组织“上书国务院”的活动,并一律会对外声称“已引发高层关注”——我注)

他担心……

据其介绍……

虞坚信,……

据虞统计,……

“……”虞教授不无气愤。

虞昊曾对很多领导谈及此事……

他曾四处调查走访节能灯销售市场……

虞昊回忆,……

虞教授介绍,……

虞昊亦疾呼,……

在虞昊看来,……

真为这位“八旬教授”捏把汗——真累啊!又是“调查走访”又是“上书”……南周记者袁端端真的要好好地感谢这位八旬教授。从这篇报道来看,如果没有这位“八旬教授”,整篇报道根本就写不出来了!南周还不如直接炒袁端端鱿鱼,把八旬教授聘请过来当记者得了。

这只是我从报道里找到的一个值得拿出来取笑一番的小问题罢了。南周的这篇报道的主要问题在于它是整篇的废话,它的基础——节能灯导致汞污染——是完全虚无的。事实是,节能灯减少汞污染。因此,文章中的每一个观点(基本上全部就是八旬教授的观点),包括所谓“长期以来,照明科研界,也对节能灯的汞污染课题观照不够”等等,全部都是毫无必要的。 我一边看这篇报道就在一边替南方周末丢脸,加上其低智逻辑,我心想,这就是一份定位于高级知识分子,让人“读懂中国”的报刊做的高水平深度报道吗?讽刺的是,袁端端还写过一篇关于“报格”的文章,大谈人有人格报也得有“报格”,莫非《南方周末》这篇报道恰恰是“报格”的典范?我这位行外人真的不解。

这个周末跟混得人模狗样“资深媒体人”陈昊旻喝酒,他这么劝我:没有倾向性就不是新闻,让你愤怒,只能说明它是新闻。

《新知客》我的专栏有一个对我个人的介绍是这样写的:主要研究非线性流变学,在科学网开设博客,常年热评科学事件。我心想,中科院化学所王鸿飞研究员,主要研究非线性光学,却成为科学网名博,就已经有很多人骂他不务正业,叫他滚回自己的实验室做研究。我“主要研究非线性流变学”却“常年热评科学事件”,当然也同样会陷入奇怪的道德深渊,被人踩死。我这个万物皆流博客,本来是想主要写关于流变学研究的文章的,但是你看现在我有多久没有写关于流变学的东西了?关注这个博客的大部分都是不懂流变学的人。我现在认识的流变学朋友,也仅限厦大一哥们。有一次我跟陈昊旻说说,跟新知客写专栏好累,想不写了。而且也不想再“热评”什么“科学”,不想在网易这种顶级门户网站开博了。我写博客这么久,从来没见过像我的网易博客那样一天之内有几千几千的访问题,看着都觉得恐怖,不知道走到街上会不会被人捅一刀。他就跟我说,要珍惜我现在所获得的话语权。看了南周的脑残报道,结合所谓“没有倾向性就不是新闻”的说法,我就明白了。我不能要求新闻没有倾向性,我能做的,只是用我自己的手来敲键盘。

很多人以为在中国的言论环境下,愿意听不同声音的人很多。但事实恰恰相反,结果其实是愿意听不同声音的人极少。不信?去看看最近网易“另一面”栏目做的桉树专题的下面的网友评论就知道了。不过,这也跟网易做的这个科普水平太烂有关。

许知远说

公共舆论在中国的力量仍旧弱小,作为一个专栏作家,你所能得到信息太少,很多时候,你只能在外围猜测。即使评论国际政治,你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前往中东、白宫或是进入欧盟总部的办公室。然后,你发现精英舆论在今天的反智的中国社会中,得到的唾弃远比尊敬要多。在我们的时代,专栏作家意味着的是那那种写作800字的无关痛痒的小品的人,而不是在报纸上最重要的版面发表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的严肃看法的写作。与艺术家、诗人、电影导演一样,专栏作家是一个国家创造性的标志之一,很显然,这一点在中国是如此欠缺,这多少表明了中国社会在自我理解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障碍。

以上就是我贴出下文之前想说的话。

最近关于节能灯话题,有两则自相矛盾的报道:一方面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今年两会上对媒体宣称,要再推广1.5亿只节能灯,并争取在几年内把全国所有的白炽灯更换为节能灯;另一方面,来自同一单位的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刘虹的又跟记者“分析”说,1.5亿节能灯将会污染270亿吨水。伴随于节能灯“罪恶论”的,是大量“平反”的文章,一时众说纷纭却莫衷一是。种种信息已经引起普遍担忧,质疑声此起彼伏:既然节能灯含汞,为什么还要大力推广?

节能灯必须含汞。涂在灯管内壁的荧光剂,需要在紫外光照射下,才会发出可见光。灯管里含的金属汞,就是用来发出紫外线的。目前节能灯产品里的汞含量都下降到了5毫克以下。关于这些汞的担忧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使用者的直接危害,二是大量丢弃节能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其实这两种情况都被媒体过分夸大了。

节能灯所含的汞是金属汞,即俗称的“水银”。众所周知,水银一旦接触大气,就会不断挥发。空气中的汞浓度足够大,可直接致死。长期吸入低浓度蒸气,也会在体内积累,导致慢性中毒。按照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的标准,人体长期暴露的汞蒸气浓度不能高于0.1毫克每立方米。

尽管如此,破损节能灯泡中的汞对使用者的的危害,可以说是不值一提。节能灯里的汞有相当一部分被包埋在荧光剂涂层和玻璃内部,无法接触大气,因而不会蒸发。而且节能灯在使用过程中,汞会缓慢被氧化消耗,成为灯管上面常见的一层黑物,直至无法点亮而报废。按美国环保局报告,废旧节能灯泡里的汞含量只剩下原来的6%,而且这点儿汞在摔坏灯管之后也不是一下子释放光的。研究表明,节能灯破损后经过两周时间,释放的汞也只有原来的40%。种种因素加起来看,如果要维持有害的汞浓度,需要长年累月地在通风不良空间内成百上千地摔节能灯泡而且不清除掉——这样的情况当然是不可能在任何家庭出现的。

其次,从环保的角度来看,大量丢弃的废旧灯泡,不经回收而直接填埋,确实会造成污染。金属汞在自然环境里,会被转化为汞的化合物,毒性比金属汞要大得多,这些化合物能够溶解在水里,会跟着地下水跑到海洋,污染整个地球的水资源,而且还会积累在生物的体内,在食物链中逐层放大,危害十分广泛。

问题是,自然界的汞污染,有多少是来自节能灯呢?资料表明,目前地表所含的汞化合物,有一半来自火山爆发等自然因素,另一半是来自人类活动的污染。而后面这一半,有六成是来自火电厂烧的煤,剩下的四成包括金、铁等冶炼工业、水泥工业以及苛性钠等化工行业,真正来自废弃节能灯的只占到0.1%。假如按照文章开头的说法,1.5亿节能灯能污染掉世界上十分之一的水,那也只是整个效应的千分之一。连同其他工业汞污染一起计算的话,地球上的生命早该灭绝了。

虽然被过分夸大,但污染确实存在。既然火电厂排放是汞污染的大头,那么要减少人为的汞污染,主要就应该通过减少来自火电厂的用煤排放。这里面当然包括使用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洁净能源,或者提高煤的纯化技术,减少用煤污染等等。但是我国毕竟是煤碳大国,也是以火电为主要能源的国家。所以,节能是我国减少汞排放的重要方式。节能灯虽然自己含汞,但由使用节能灯而节省的电能,却能大大减少火电厂的汞排放,其正面效果已远超其自身含汞的影响。相反,白炽灯虽然本身不含汞,但如果算上火电厂为其供电的汞排放,白炽灯的汞污染将比相同照明效果的节能灯高5到6倍!所以,真正“有罪”的是白炽灯。推广1.5亿支节能灯,努力把全国的白炽灯全换掉,才是真正为了我国乃至整个地球的水资源着想!

当然,任何污染哪怕再细微,都是不应该支持的。推广节能灯减少了汞污染的大头,如果自身的细微污染也能够避免掉,就更加受人欢迎了。因此,在推广节能灯的同时,必须加强专门的节能灯回收作业,减少破损灯泡与自然界的直接接触。虽然这么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解决的却时污染的小头,但却能够向公众显示政府的环境责任感,是关乎政府形象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