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评论

国羽怠赛问题

岗前培训完了之后,马上要交两个稿子,都没有松口气看看奥运。本来奥运会好看的赛事都是先开始的(跳水、体操、羽毛球)。国羽怠赛的新闻还是闹得很大,我都了解了一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比赛规则有漏洞。比赛为了利益最大化,利用规则是无可厚非的。这就等于说,体育运动的规则制定者和参赛者,是一对敌人,要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障的无尽争斗之中。这种思维在中国人脑中是很普遍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稳”要“维”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拿到一套规则,首要的就是研究其漏洞。近年来,“博奕”一词特别流行,用于为各种乱象正名。规则对于中国人来说,故名思义,并不是给人带来自由的东西,而是限制人自由的东西。

这种思维之所以形成,是长期专制制度培养的结果。现代意义应当是在规则制定的时候就去博奕,而不是制定好之后才去博奕。正是因为规则是拿来遵守的,所以规则制定之时才要吵得不可开交(国外议会)。中国往往规则制定的时候很和谐,其实心里早想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了。说这是专制制度的产物,是因为长期以来,规则的制定不由得大家讨论。人们能做的只有钻规则的空子。这就造成了往往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中国推行起来的成本代价却奇高。

国羽怠赛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所谓的“举国体制”问题。确实要看到,中国仍有大量的人,需要国家强大这一事实来获得好心情。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向国外捐校车、中国要打南海之战等等问题,都是迎合相当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民意。这是关乎政治的大事。作为带队教练,我这次“出征”伦敦奥运,如何“坚决保证胜利”,是近乎要开军状令的。规则漏洞不觉察不利用,是重大失误,可以下课了。国家利益是超乎一切是非价值的——这才是最令人恐怖的一点,也是疆独藏独问题麻烦之所在。

夸张和幼稚

典型的、传统的、草根的中国人,总爱很幼稚地追求夸张的东西。

其中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喜欢“树典型”,大家爱树典型,也特别欢迎已经树起来的典型。近年来一些厌恶心理,其实不过是怀疑这些“典型”事迹是假的罢了。可以说,只要这些事迹是真实的,大家基本上都欢迎这种典型。所以,微博上有一波又一波的“最美XX”此起彼伏。最近有两件事情,一是中国航天员升天(“升天”这词不好……),二是高考。刘洋被树为典型,记者都去采访她的家人,她小学怎么样子,她中学什么样子,一时间新闻里只有刘洋。这些做法似乎背后有着一股强大的大众潜意识在推动。中国人从文化上就好像不喜欢多元化、多向度的世界,处于这种世界中国人会很没有安全感。在中国人的社会,只有一个顶点。大家都挤那个顶点,形成金字塔型社会。只有到达顶点,生命才安全;一日不到达顶点,哪怕你已是万人之上,还是有生命危险。现在明明不是帝皇时代,但是这种心理深深印在现代中国人的心中。那个顶点就是树典型树起来的。为啥一定得高考?因为所有人只推崇一种而不是多种人生,只愿意回报一种而不是多种个人努力,市场只卖一种商品。上千所大学,只有十几所是被普遍承认的——它们都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不可能有什么外国语啦、地质啦。连北航都改名叫“北航”了。最终最终还就是清华北大。这叫“优秀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但为什么会过度集中?树典型树出来的。没有标杆,没有典型,全国其他高校就没有个学习的榜样。好像必须我已经进军国际了,你们才有动力建设似的。

树典型确实是为了让别人按照典型来模仿建设。这是自上而下的统治方式造成的。关键就在于典型树起来了别人不得不从,因为资源掌握在树典型的人的手中。谁按着照做,谁才拿到钱。长期以来,我们根本没有什么“社会力量”。因此,后来搞的凡是“社会力量”办学、办医、办XX……都是“菜”的代名词。

在古代,例如唐朝什么的,有士大夫阶层,就从来不鸟什么“典型”,像李白这种。这种人多了,就不好统治了。所以文革要把这种人杀光。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死光了,就剩下温饭线上的人了。树典型对他们来说,就好像是谁在路上喊一声“这里免费派粥啦”一样,让所有饿鬼都集中过来。“先把知识分子杀掉再过来吃!”饿鬼们就去杀知识分子。不愁温饱的人,当然是不会理睬这种叫喊的。所以这种人最不听话,最令人讨厌,应该除掉,或者“共产”之,让它回到温饱线上。一旦回到温饱线上,就听话了。

中国人从内心深入就不向往平等。中国人建立不出平等的社会。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等级。没有等级,中国人活着还有什么奔头?

什么是“材料科学导论”?

今天跟90后师弟小吐了几下“材料科学导论”这种本科课程的槽。地铁上一直在想,觉得问题很多,千头万绪。到最后又像往常的问题一样总结到“中国人是没有希望”。于是关于“中国人如何垃圾”我先写了一小段。现在回到正题。

“材料科学导论”这门课,让90后师弟很郁闷,看书实在看不下去。我翻了一下这个课本,应该已经是经过多次改良的版本了。问题主要还是在于“材料科学导论”这一命题本身。这一标题的课,到底要给谁上,达到什么目标呢?

《材料科学导论》为材料科学的入门教科书。强调了不同类型材料问题的共同基础。对全局“综览”之后分四篇来论述。第一篇为“材料的结构”。首先揭示了理解材料结构的主要线索,然后分别讨论了晶态(包括了准晶)和晶态以外(包括玻璃与软物质)的结构。接着四章讨论了材料的实际结构,其中包括了点缺陷,位错与错,表面与界面,以及多层次与非均质结构。

第二篇为“材料的物性”。在介绍了理解特性的必要理论基础之后,逐章论述了输送性质,磁性,超导电性,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第三篇为“材料制备的科学基础”。在简单介绍材料制备技术之后,分章论述了相图,与固相反应及相应的基本原理。进而论述了材料制备的前沿问题,诸如外延生长,生长界面的稳定性(枝晶与分形生长)和软物质的自组织。

最后殿以“展望”一篇,分别对材料表征,材料设计,计算相图和新材料探索等方面的前沿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摘自http://baike.baidu.com/view/6039417.htm

各个“材料科学导论”类的课本,大至上也是遵循上述的体系的。从内容上揣摸这门课的目标,我能想到两种可能。一是要让学生在没专门学高分子、或金属、或无机非金材料之前,先知道各种材料的特点;二是,认为高分子、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想抽取这些共性出来讲给学生听。

第一篇“材料的结构”,就类似想满足第二种目的。但是,这里面的具体内容,不就是“凝聚态物理”么?认认真真地上好《物理化学》、《统计热力学》、《固体物理学》不就行了吗?所谓“材料科学导论”,是不是希望学生不需要去学物理化学、统计热力学和固体物理,通过从中抽取出“材料学中用到的物理化学”,或者讲述“物理化学在材料中的应用”,直接让学生变成“材料学专业”毕业生?

假如“材料科学导论”是希望在学生已经有比较好的物理化学等基础,已经具备分析材料学研究的问题的能力时才上,仅作为一种面向材料科学研究的入门介绍的话,那现行的《材料科学导论》类课本中50%的内容就是多余的——它们其实是从《物理化学》或《固体物理学》里面,省去推导论述,仅抽取出来的结论而已。

我觉得我本科的时候是“好学生”,90后师弟也是“好学生”。所谓“好学生”的意思是,我们试图真心相信我们准备要学习的知识,因此期望这些知识能够有可信度。什么结论是可信的?那就是要经过论证的结论!所以,我们学习是具有强烈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内在要求的。这种学生是宝贵的未被中学的应试教育毁灭的学生,在一个班里面,往往是少数。对材料科学导论课,令我们满意的上法,就是拖长成为多学时《物理化学》、多学时《统计热力学》和多学时《固体物理学》来上!你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不说清楚,上来就告诉我一个科学结论,美其明曰“怎么得来的不用知道,懂用就行了”,我们是半信半疑的,不会满意的,不愿意收货的。

我上本科的时候,专业叫“生物医学工程”。课程设置里,要上大学物理。但是,老师说,“力学对于你们专业用不上,直接上电磁学吧”。物理化学老师说“化学动力学不讲”。类似的情况几乎出现在所有课程当中。选用的课本当然就是市面上最薄、最“少学时”的版本。对于一个爱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会误以为,那些什么物理什么化学,真的就是像堂上的老师和手中的课本所呈现的那样扯蛋。往往失去了对真理和信奉和向往:世界原来并不存在什么可靠的东西。那么,还是去参加学生会,争做学生干部吧!

我觉得我比较幸运的是由于爱逛图书馆,我较早地发现了本科教育的这一骗局,因为我接触到了真正的教材。因此我很早就形成了上课不听课,自己看一本厚教材(往往还是外文的),期末不看重点凭自己所学去考试,能过及格就行。

所以老有人问我当初为什么不申请出国?我GPA这么低,怎么申请得了名校?!

现在我做老师了。有的老师说,上课,就是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程度。不能搞得太深。有的老师还说:“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科普化”。我觉得很有智慧。但是,是否本科的所有课程都只能这样?并不是大多数学生都爱动脑筋,非要“搞清楚来龙去脉”不可。对于大多数学生,确实只能要求“怎么来的不管,懂用就行”。于是期末给学生划重点的时候,可能不划“§x.x.1 扩散第一定律”和“§x.x.2 扩散第二定律”,只划“§x.x.3 扩散定律的应用”!再有,“由于学时限制无法深入”的课,只能压缩成“少学时”版本,推荐“少学时”课本,了解就行。学生不知道的话,以为这门学科就是这么贫乏无趣。我理解,学时永远是不够的。但觉得奇怪的是,既然教的时候要求无法提高,为什么考试出题难度又要高到不划重点学生及格不了?你上课“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奥问题科普化”,为什么你的期末试题又不如此体现?

我前面说过了,那种爱思考爱学习,不满足于记背结论,主动要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的学生,是有幸未被中学的应试教育摧残的宝贵学生。一个班里这样的学生往往是少数不会是多数。换句话说,大部分学生是被应试教育摧残过的产物。如果这样的话,“上课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水平”这一条,是否还成立?是否要继续把那“一小搓”民族希望也扼杀掉?在知识的殿堂里“走群众路线”的错误,我们在文某期间已经犯过了。

最后,请看看国外一个网站。我们给大学本科上生的材料科学导论,效果是否还比不上人家这个面向儿童科普网站?

Update——来自微博的终极治愈系解答:没这么多鸟课没法提供工作量评职称啊……因此,各位爱学习本科生们,请看清你所受的本科教育的本质,自求多福吧!我建议你们把上大学的憧憬和希望从课堂转移到图书馆去,这是我作为过来人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