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评论

镜先生谈国人技术升级

现在我连“观察”这个词都觉得恶心了,原因就是看到有的人自称“互联网观察者”,然后所发的文章和微博无非就是什么Android啦Apple啦之类的平媒IT版水平的东西。所以我不能说我“观察”了好多年的国内形势,更不能说我“观察”了好多年的国外形势。那我到底“XX”了国内形势呢?难道说“啥也没观察!活在中国这么多年白活了!”——也不至于吧。但假如说自己是“对中外政经科教文卫形势均有精辟独到的见解”——这个就简真是自暴自弃了,好像反正甩不掉“恶心”的嫌疑,那就干脆恶心到极致的意思。我想到一种说法“对中外政经科教文卫形势的个人臆测”,好像比较中肯。

所以,根据本人对中外政经科教文卫形势的个人臆测,我觉得在中国基础研究跟技术市场的结合还不可能。中国能卖得到国外去的东西都没啥高科技;而光靠卖国内,马上赔死。现在国内的所谓“生物科技”还停留在生产“xx素口服液”的水平,不然为什么曹谊林做科研是做组织工程,搞公司不得不去卖“玻尿酸”呢?连学名“透明质酸”都不敢叫。中国老百姓以前一直是农民,种种地,不需要什么高科技。现在也是西方列强告诉我们要高科技的,那当然是西方列强说什么是高科技那就什么是高科技了呗?要是任由中国人搞,最后保证还是回到阴阳气功本草纲目的年代。

今天跟徐老师讨论到这个问题,怎么说他怎么不明白。可见在国外留学多年确实会对中国的政经科教文卫形势失去精辟而独到的见解的。

恰好又看到科学网李维老师的短文,很值得复制粘贴:

可是世界第一不是吹出来的,需要花力气、动脑筋。要靠这个投入带动国人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升级。 这就是“折寿”的过程呢。很可能是钱都化了,结果是个“平庸”。因为“带动国人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升级”这样的事情没有什么“世界第一”的说法,只是个良心和认识的结果。在洋人那里,科技的投入推进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是个当然的事情,不是个问题。而在国人这里,就是个问题了。一个设备,要不要国产?国产的话,要有风险。买洋人的产品,对同样的失败,国人的评价也有所不同。洋人产品坏了的话,国人很富有“同情心”,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国人的产品上,那说法就多了。作为当事人,如何选择呢?这是个问题。

买洋人的设备、用洋人的试剂、发论文在洋人的杂志上,可能的话再雇几个洋学生、洋教员。然后就可以很“自豪”地说,俺们也达到世界一流了。写到这里,镜某突然想到了一个曾经发生过的鹿鸣馆的故事。镜某怎么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怎么象“鹿鸣”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现实与历史上的事情往往就是如此地相似。几十年后研究课题的名字都准备好了:21世纪中国组建北清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与19世纪日本建造鹿鸣馆之间思维脉络的比较。

这才是真正地“对中外政经科教文卫形势均有精辟独到的见解”。

科学的“边角料”是啥?

看到有人在豆瓣上提到一本书叫做《科学的边角余料》,非常直白地把“科普”的本质作为了一本科普书的标题。我之前也试用过一句话是“所谓‘科普’跟‘科’一点关系都没有,它只是力图从科学中挖掘一些人文意味进行发酵”。但这句话太文纠纠了,还不如“边角料”这个词来得纯真粗犷。也许科普教主们会反驳说:

其实人民群众也不求知道高深的科学原理,你以为他们笨到以为这些就是科学本身么?想不到你读了这么多书学到的竟是这种想法。

当然,并不是真的有什么科普教主跟我说过这翻话。我只是猜他们是这么想这么看的。与“人民群众”拉近关系的同时攻击离“人民群众”遥远的其他角色,其实不仅“科普”人懂。反正人民群众也不知道富人真正是啥样,想啥。看也只能看到表面。随便你说。“读过很多书”的人也一样。就跟中小学校曾经告诉他们“科学家很伟大”他们只能信一样,现在的科普人告诉他们“科学很好玩”,他们也只能信。你说这就是“边角料”、那些就不是“边角料”,也是随你说的。你的书就不是用来给能够评判你的受众看的,你爱说啥说啥。

但我也做过相反的事情——提出了“科学史比科学更有趣”这种观点,呼吁这些不得不靠搭乘“科普”快车赚大钱的伪公共知识分子们,反正也是忽悠,搞点“科学旧闻”搭配一下,讲讲故人故事,不也很“人文意味”很“边角料”么?关键是,我估计就算有人这么做了,我看了还是会不满意。因为也许问题不在于“普啥”,而在于今时今日什么形式能“普”什么形式则“普”不成。古典音乐会曾经何时跟现在电影院一样,现在电影院就都差不多变成古典音乐会了……现在就算它讲点儿故人故事吧,都必须要伪装成今人今事;明明记录在案的事情,非要伪装成爆料八卦狗仔队交差作品。其实就算“科学旧闻”,也别指望它诚实——无非还是从中找到一些“边角料”而已,有所言有所不言。

关于读者回应方式的最新思考

我重新全面地思考了我的博客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回应。以下是思考的结果。

所谓“回应”,是包括看完我博客内容之后的任何针对我博客的动作。包括点击其中的一条链接、进行RSS订阅、分享(例如各种share)、顶(例如Facebook Like或者Google +1)、在文末的评论栏里添加回复等等。我的需求:

  1. 我完全不在意网站的访问量
  2. 我希望我的内容被特定的人看到
  3. 我希望当读者想要以某种方式回应的时候,能够方便地实现,但是——
  4. 我只欢迎我认识的人在我的文末添加评论

第一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些时候,在意和不在意访问量对某些问题的回答会恰好相反。例如,社会化分享按钮到底有没有用?

对于一个不在意流量的人,他会认为假如一个网站访问量根本就很少,附上这些按钮的用处不大。因为既然连看到它们的人都这么少,会去点的人就更少了。也许等到网站的访问题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放置这些按钮才会有意义。

但是对于一个在意流量的人,他会说,放置这些分享按钮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增加流量。如果一个网站已经有很高的访问率了,反倒才没必要放这些按钮。

而我是不在意网站的访问量的,所以我把社会化分享的按钮去掉了。

但是,我不是至少还“希望我的内容被人看到”吗?这些社会化分享的按钮不是会增加这种机会吗?其实我可以通过“博客连接微博”的功能,在我发表一篇新文章的时候就自动发布一条微博,让我的“粉丝”看到文章链接。他们也许会点击链接来阅读文章,也许会忽略,但一般不会转发这条链接,因为这只是“博客连接微博”生成的一条通知,本身不是什么值得转发的笑话、段子或者箴言。我没必要再让以其他渠道看到我的文章的读者分享到他们自己的微博中去——因为这除了增加流量之外没有满足到我上述的任何一条需求,而我并不在意流量。

那么,我会把博客绑定到哪些微博呢?首先一定是我所使用的微博(废话,否则没有帐号绑定个毛啊),因此更应该问我不会把博客绑定到哪些微博。首先,开心网我自己N年都不上去一次,我没办法顾及到那里的人看到我博客的反应,因此干脆不要让他们看到我博客。然后,Facebook上基本上是我的亲戚,很多还是长辈,我的博客内容跟他们关系很小,干脆也不要让他们看到。因此,我会把博客绑定到饭否、新浪微博、Twitter、豆瓣和网易微博。

有人会说,不假思索地放一堆社会化按钮的用处是提醒读者分享到他惯用的社交网络中去。例如也许有些读者会突然想分享到QQ空间。我不是说过“希望当读者想要以某种方式回应的时候,能够方便地实现”么?但是我认为,喜欢分享和转发的人,一定不会依赖各个网站一律提供他所需要的按钮,而是往往会采取主动地有他自己的分享方式,例如添加FaWave浏览器插件,无论什么网页都能一键转发到微博去。因此,特地在我博客添加几个社会化分享按钮仍然是多此一举。至少就我自己来讲,哪怕一篇文章下面有n多个分享按钮,我还是会用FaWave插件来分享。

再有一个理由就是,作者们往往都过于高估自己的文章的价值。事实上,除非是那种趣味星座美女图片冷笑话重口味段子娱乐八卦的内容,否则,真正点击分享的人数应该是出奇地少的。

关于社会化按钮的更多信息可参见此讨论

另外,我还希望我的博客能通过RSS订阅给读者看到。事实上,我一直以来关心的与其说是网站访问量,不如说是RSS订阅数。根据FeedBurner的统计,订阅我博客的人绝大部分是通过Google Reader。我也用Google Reader,因此我知道,这些读者假如真的喜欢某篇文章,他们很可能会直接在Google Reader上like或者share,散布的圈子就主要是Google用户。这就更加没必要在网站上添加什么分享按钮了。不过,为了方便光临我的网站看了我的文章希望订阅RSS的读者,我在每篇文章的末尾提供了RSS链接——假如他的浏览器不支抚持识别网站RSS的功能或者他不懂这回事的话。

至于我又添加相关文章功能,是希望我博客的内容能被读者看到。这个很简单,不用多解释。

最后讲讲回复的问题。我不喜欢我不认识的人到我的博客文章后面发表回复。但是,我没办法列一张我所认识的人的列表给电脑,因为这个列表一方面我不可能列得全,另一方面也在动态地变化。我只能回答某人我认不认识。因此,为了让我认识的人方便地回复,我不得不保留文末的评论栏。但是这就使得我不认识的人能够轻易地在我博客后面回复了。尽管我已经在评论栏上面注明请确保我认识你再评论,但还是有人无视。经过深思熟虑,我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关闭本博客的评论功能!

但是,作为补充,我会鼓励我所推崇的回复方式——在自己的博客回复。至少我本人是这么做的。我越来越少地在人家博客后面的评论栏里回复了,因为我发现文章后面的评论栏设计往往都不利于活跃的讨论。所以我的做法往往是到我自己的博客里写一篇文章来评论,其中引用对方文章的链接。因此,我会鼓励我博客的读者——假如他有话要说的话——在自己的博客进行评论,我的博客上只提供文章的Pingback和TrackBack链接供对方引用时使用。

原来完全符合我喜好的结果是这样的,不免还是让我感到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