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评论

《国王的演讲》里的音乐

类似这样的基本无瑕疵的电影我才会开金口稍微讲几句。因为电影的资金是靠一群拿电影当娱乐的人——电影院客人们——提供的。也就是说最终电影只是娱乐消遣或泡妞的道具之一。电影不好看,完全不是电影的错,而是观众的错。因此所有的影评都是扯淡。虽然我写的是个人感想不是影评。但总会被一些人拿来当作影评,跟其他影评(即扯淡)相题并论,导致本来真心诚意抒发的文字换来非常恶心的反馈。到头来又怪不了别人只能怪自己,于是还属于“自找的”。所以不是非常有必要的话我都不会随便评论电影。

同是有大量演讲片段的电影之前我只看过《Good night, and good luck!》。这部电影人为做成了黑白的,也几乎没有背影音乐。经典。

使用古典音乐作为电影配音的电影就多了去了,例如那个讲du Pre的电影就老播Elgar大协,《莫扎特传》也清一色用莫扎特的作品来当背景音乐。倒是《钢琴家》除了主角自己弹琴的音乐之外,印象中没有再用肖邦的音乐来配背景音。背影音乐和情节相关的音乐是两回事。例如《莫扎特传》里莫扎特自己弹奏或创作音乐时电影的声音放送相应的音乐(例如22钢协的第三乐章)这属于情节。但是在莫扎特醉醺醺地在街上踉跄的时候播的音乐(20钢协首乐章)或者结婚时(c小调弥撒)就属于背景。我要谈的是背景用古典音乐的。

曾几何时身边有很多人煞有介事地向我介绍说《肖申克救赎》非常经典——或者说并不是很多人亲口跟我说过,而是你去看什么诸如中学生作文选啊、高考作文选啊、大学校报副刊里的散文啊、校文学社社刊啊之类的这种读物的话,就会感到全世界的人都在向你推荐《肖申克救赎》,而且是非常笨拙地在推荐,推荐完了我反而不想看了的那种。有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怀疑是对我有所倾慕的女性——一听说我懂弹钢琴,就马上跟我介绍《海上钢琴师》,我坚持不看。但多年以后不幸地在优酷上看了其中最多人截取的那个片段,我无法压抑心中那声大喊:呀~~~切!切切切切切切切!

不好意思,我不懂钢琴!你崇拜海上钢琴师去吧!

直到现在还有人向我推荐马克西姆。我心想,还不如克莱德曼呢,人克莱德曼起码愿意弹点儿像《悲怆》第三乐章这种较真的东西。

所有这些,并非他们的错,而是他们全都属于pop。当然在电影里面《国王的演讲》也属于pop级别了,我也不是电影专家,所以我很聪明的,我不谈电影,我谈的是电影里的音乐。音乐啊音乐。

不像步步高音乐手机,它是手机。手机啊手机。

《肖申克救赎》讲的事情,真不知道有什么励志的。就这就说励志了?那你也太没志的了吧!

像《钢琴家》、《和你在一起》这样的电影,内行人只会去看他弹(拉)琴那段。要说到二战片,《钢琴家》远不如《辛德勒名单》,后者在音乐上也有很大贡献。至于《和你在一起》的剧情就更别题了。就好像我觉得看《士兵突击》可以为之废寝忘食,但陶洪只会把它归为“太奸戏”。那是因为陶洪是军事迷。相对于战争片所有兵器都是要射出炮弹来的,和平时期的军旅戏当然就是太奸了。跟我推荐音乐题材,就好像跟陶洪推荐军旅题材一样。

其实我刚才提到《肖申克求赎》是想讲它的音乐的,但由于一提到这电影就来气所以发表了一番议论。《肖申克救赎》里的那主角不是播过一段什么费加罗的婚礼么。那就算是非音乐题材出现古典音乐,但这还是属于剧情的音乐,不是背景。同样的例子还包括《走出非洲》,里面的莫扎特某个木管乐器协奏曲慢乐章也是留声机播出来的。在我印象中,非音乐题材采用古典音乐作背景的,有是有,但具体想不起来哪部了。《国王的演讲》就是目前我唯一能举出的、非音乐题材,但使用了古典音乐来作背景音乐的电影。

在《国王的演讲》里,一开始出现的古典音乐却不属于背景——它是Bertie带上的耳机里放出来的音乐,《费加罗婚礼》的序曲。第二次出现古典音乐,是用贝七的慢乐章来衬托全片最伟大的时刻。第三次,则是演讲完毕之后影片的尾声,贝五钢协“皇帝”的慢乐章。由于我一开始已经说过《国王的演讲》这部片没有瑕疵了,因此我也不用再重复具体在音乐使用上与剧情之间有多么贴切了。

相映成趣的是,该剧的正义感是来自对希特勒的抗议的,也算是大英帝国的软性广告。但却没选用英国作曲家的作品,也没选用别的国家,恰恰选用希特勒很喜欢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作品。富特文格勒就是被希特勒拉住为他指挥贝九走不了所以战后被犹太人欺负得很惨。不过话说贝多芬也不止希特勒喜欢,也更加不是纳粹分子(年代问题),所以也不是说完全不能用他的音乐。就连战后的那些犹太复国主义演奏家(如Stern)也没有拒绝演奏所有德国作曲家的作品(否则他们就要饿肚子了,三B都是德国的)。如果限定只能用英国作曲家的作品的话,无论是《行星组曲》还是Elgar的一些作品,选择都比较窄。说实话用贝七的慢乐章真的是天衣无缝。

男人也很腐?

日本动漫界有一个没有counterpart的涉性概念叫腐女子,指那些希望帅哥去BL的的女性。在网上这样的女性网友多半能开玩笑,尤其是黄段子。幽默感有余羞涩度不足,照我经验这样的女生多半丑。她们之所以希望帅哥去BL,是因为她们已经没有任何希望获得帅哥的青睐了,因此对于她那可望而不可及的纠心的帅哥哟,哪怕看到他真情的一面都很幸福——当然不是看他对一个美女真情了,那会嫉妒死——因此就只能看到对另一个帅哥的真情了。所以一向认为腐女全是一堆丑到与一见钟情无缘的女人。

所以腐女们当然是绝恨真人版的。她们只是情感投射,与肉欲无关。

Wikipedia上的分析跟我的异曲同工:

一般的Yaoi爱好者会抱持如下理由:

  • 对角色的爱。
  • 无法容忍喜欢的角色和(自己以外的)女性相恋。
  • 不想让喜欢角色之外的第三者介入故事情节中。
  • 不论Yaoi的起源为何,现在就只单纯将它视为小说(故事类型)的一种。

另一方面,作家和专家则持有下述论点:

  • 对女性特质的厌恶(厌女症):针对以往的少年爱作品,有不少人指出其发生背景在于青春期少女对(既有的)女性特质怀抱的自我厌恶,想成为男性爱上另一个男人。比如唐泽俊一,就充分解释Yaoi和BL是女性对自己女性特征厌恶而产生的结果。本身也创作Yaoi小说的中岛梓,在《タナトスの子供たち》当中亦做了同样的说明。而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和荣格派心理学权威河合隼雄等人也论及同样的宗旨,是至今以来最普遍的说法。总而言之,这样的嫌恶感是少女本身内化了社会贬抑女性的后果。
  • 异性恋的安全拟仿:藤本由香里认为,现在的Yaoi仍然是水火不容的男女关系之中,一块安心体验情感的领域。透过这个领域,女性在情欲上得以从被凝视,居于被动的一方中解放。从性爱中被动的立场求得解脱,亦可从光临Gay吧的女性客人上看到其他的例子。
  • 性别认同障碍的可能性:神原史保美在其著作《やおい幻论》中提倡的理论是,喜欢上Yaoi的作者和读者既有FtM(性别认同障碍的一种,指一个人生理上是女性,精神上却是男性的状态),同时又是Gay(同性恋或年轻时的际遇型双性恋),而她亦认为自己有可能是FtM-Gay。换言之,或许喜欢Yaoi的女性在精神上是男性兼男同志,才有办法爱上男性(也可以说由于双重性逆转,乍看之下会误以为是普通的异性恋)。不过就算可以爱上男性,也无法以“女性身分”为对方所爱。由于精神上是男性,想以“男性身份”爱人和被爱,但这一点却难以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因此她们就透过幻想的方式,将这份希望投射在Yaoi作品上。

之所以说腐女子是一个没有counterpart的概念(也可能有不过我孤陋寡闻),就是没听说过男性希望美女去GL的。

今天看到Improbable Research转引的一条ScienceNow的新闻,标题是:

Men More Likely to Stick With Girlfriends Who Sleep With Other Women Than Other Men

也就是说,男性中其实“腐”是占大多数的,反倒女性中腐是少数,因为新闻第一段说:

Women show the opposite pattern.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continue dating a man who has had a heterosexual affair than one who has had a homosexual affair.

造成这种心理仍然是各不相同的嫉妒心导致的,具体可以看新闻原文

只有反华人士才会抓住反美来说事

其实愤青都是相似的,无论是美国反华愤青还是中国反美愤青。中国亲美愤青常常用于嘲笑中国反美愤青的说词就是:中国反美愤青整天拼命渲染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否则他们的各种主张就失去任何前提了。事实上的确对于一些主张过于激进的反美愤青,确实要把美国准备打中国来作为前提。因此他们恨不得把美国所有小举动的解读都往“遏制中国”这个方向靠,哪怕就算美国要“遏制中国”也未必会落实到这么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倘若没有反美思想的话,没必要抓住各种最细微的事例来强调“美国亡我之心不死”。毕竟就算是最激进的反美人士,也一定要强调是因为“美国想打中国”他们才反美的——否则他们其实是热爱和平的。他们不敢承认自己是主观上看美国不爽,美国没啥错但就是要反美。因为这样的话他们就会失去支持和喝彩了,就会被孤立了。

同样的,反华人士也是一样的。他们当然不会说自己是存心颠覆国家。所以他们也需要抓住任何最细微的事情来强调他们得以获得道德合理性的那个point。

所以,听到Lang Lang在晚宴中演奏《我的祖国》的钢琴改编曲之后,大吵大闹的其实都是反华人士和反美人士。反华人士说这你瞧,中国崛起是危害和平的,要来报仇的,所以早跟你们说了要遏制要遏制你们不信!反美人士就说,曲子选得好,这是对亡我之心老不死的美帝最好的警钟!

不带着反华或反美思想,真的很难从这首曲子里解读些什么。反还是不反都是人的动机,只能通过自己承认来获得确证。只要人家一天不承认,你只能停留在猜测。现在Lang Lang否认是为了反美,你还能说啥?再说就是违反逻辑的事情。

例如,你可以用“不管你是否承认”开头说一大通话:

不管你是否承认,Lang Lang此举使他马上成为了中国国内的反美英雄。

类似这样的话我还可以编出很多来。做五毛党还是做美分党其实都并不需要太高智商,只要抓住绝对善恶标准和阴谋论就永远不愁没有市场。

The statesman must think in terms of the national interest, conceived as power among other powers. The popular mind, unaware of the fine distinctions of the statesman’s thinking, reasons more often than not in the simple moralistic and legalistic terms of absolute good and absolute evil.

Hans Morgenthau and Kenneth Thompson, Politics Among Nations, 6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1985), p. 165

最近在Google朋友圈里看到有人转的一篇文章(个人博客)亥春三案

作者举的例子都还可以,但作者想要charge的罪名太大。说实在的,任你举十个、举一百个例子,都无非是“举例”。只要是“举例”,你就很难说不是“个例”。有人跟我说了,要讲媒体行业的不是,你要拿出统计数据来。光举例,你只能就事论事,而不能上升到“中国媒体的黄昏已至,媒体又如何能自救呢?我们拭目以待”这种高度的。

而像作者所举的这种不干不净的勾当,是绝对不会自动记录在案,根本就无从统计。因此,这种罪行被告一天不亲自认罪是永远定不了罪的罪行。只要一杆子打不倒一船人,船上那些该打的人就可以继续逍遥“棍”外。吹咩?

打击媒体人,很可能会被对方反咬一口,说你危害言论自由,是专制走狗云云。媒体无非是假“言论自由”这个政治正确的虎之威的狐。没有枪杆子的势力,基本上都只能靠狐假虎威生存,媒体是一例,美分党也是一例。最终的斗争,只会是枪杆子之间的斗争。其他神马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