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个人生活

与专业无关的内容。

微信订阅号

最近受一个师弟的建议,开了一个微信订阅号。

其实之前我就有这个想法,已经申请了一个微信订阅号。但当时看到“微信个人认证暂时对个人开放”,以为做不了这个认证就用不了公众号,就一直没管了。这次有人建议,我就又回去看了一下这个帐号,发现这个个人认证不是必须的。我的公众号早就能发表文章了。试发了一个测试文,发现删不了。

现在这个订阅号暂时还不公开,因为我还不太玩得转,里面也没什么内容。我先小范围测试一下,等功能和内容完善之后再公开订阅。

Link

分享Type Is Beautiful博客上的一篇汉仪旗黑的介绍

我现在做学术报告的PPT模版字体就是选用合适字重的汉仪旗黑和MyriadPro来搭配的。我偏爱使用无衬线字体。以前是借鉴Windows 10的风格,用等线配Segoe UI。但是字重偏轻了。后来看到汉仪旗黑系列,一下子就喜欢了。首先我不喜欢有喇叭口的黑体。看了上面那篇介绍之后才知道,汉仪旗黑之所以更顺眼,原来是“中宫”大小更恰当,并且更“正规”(vs “个性”)。看来事情的实质是——我老了。

文章还有一段讨论如何将感性认识“量化”的思路,这其实也是科研中经常需要思考的事情:

字体设计师张暄在旗黑团队负责西文及符号等特殊字符的设计,他认为「行气」一词过于抽象,无谓地提高了普通受众的接受门槛:「如果你想用一个词来作为评价标准,那么首先这个词应该有一个明确、统一而且容易理解的定义。『行气』来自书法,涵盖了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和统一效果。但在评判字体时,我更希望字体设计师能把『行气』这暧昧的两个字细细拆分成『统一的字形风格』『均匀的正负形』『稳定的重心』『良好的辨识度』『合适的字间距』以及『在相对较长时间的连续阅读下依然能保持舒适的阅读体验』等具体清晰的义项。」

 

科研对庸才来说越来越不好玩

一直以来都有不少文章诟病垃圾期刊太多,垃圾论文太多,科研论文发表市场的泡沫太大。最近又看到一篇这么说的文章

我在博客里发表过一些相关的意见,这个话题很容易扯得很远很宽,主要就是问题的产生确实是一种多方共谋的结果。出版商、行政和学术圈的评审考核、研究人员自身都在相互助长这种潮流。不再重复展开了。

现在我倒是觉得,泡沫是太大了,但仍然不乏天赋和实力兼备的人充当高产高质的正面榜样。例如都说要取消影响因子在评审中的参考作用,但这些天才是不受任何评审条件的影响的,他们反正都能脱颖而出。对评审标准的“公正性”最敏感的其实是广大庸才们。大家诟病的实质,说白了,就是评审标准的不合理误导了庸才们的成长,其潜台词就是,恰当的评审标准能够激励和培养庸才,筛选出圈内需要的人才;现在的标准不合理,吸引了大量庸才,而且使他们忙着去产生泡沫而不是往变成人才的方向走。抱怨的人其实就是庸才本身,他们感到这个游戏越来越不好玩了。天才永远觉得无所谓,随便你们怎么整吧。

当然,这种天才庸才的划分过于简单化,我只是时间有限打个比方。但是,政府官员们——尤其是某国的主管部门官员——恰恰呼唤的是天才。八、九十年代要SCI,一批恢复高考的大学生国外PhD毕业归国,有SCI了;然后就要有Nature/Science,一批90年代大学生留洋回来,现在不缺了;现在谈的是冲击诺奖,直接挖海外华人回来做千人,都看不上国内本科经历,当然结果是阴差阳错,反倒是国内文革时期的工作拿了诺奖,还不是院士,你看这事立马尴尬了,主管部门很难受的,但是基本方针还是不能轻易否定啊。现在估计是要看齐日本,马上就该提出要成为有若干个诺奖国家,从科研大国向科研强国转变云云了。你看现在的量子计算啊,中微子啊,对不对。领导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共同点是:只想要天才。

这不是领导主观好大喜功,其实是民间声音的反映。只要浏览各大网站的评论就知道老百姓眼看着政府投这么多银子到这些他们理解不了的大事业上,看不到一丝实惠,能让他们仍然首肯的承诺就是“中华之崛起”式的荣誉了。所以尽管从学术界到主管部门的认识早已非常理性,主管部门还是无法不把民间的压力转化为政绩工程的动力。在国家的科研事业这一块儿,人民认可的政绩就是从SCI到诺奖的成功之路,所以科研占GDP比重这几十年才能有点增加,你还去多嘴诟病这是泡沫之路?前几年有“解散中科院”的呼声你知道不?

其实各国都有类似情况:科研经费要看外行脸色,而最大的外行就是纳税人。这事儿没别的办法,都得靠公关。你嫌评审标准走样,其实最应该检讨的是你的公关路线。你极力把金主们全部公关成好大喜功的人,落在你头上的评审就会变成只看你的功名。所有的面向公众的文本,清一色都是首次XX,发表XX篇,其中什么档次的XX篇,这就循环起来了。2016年,主页介绍上写个“院士”“千人”已经不稀罕了,因为有人介绍上已经可以写“诺贝尔奖获得者”了!你新发表一篇Nature,如果尚不是“诺奖级工作”,都还是低人一等。这种意识是谁教给大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