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个人生活

与专业无关的内容。

科研对庸才来说越来越不好玩

一直以来都有不少文章诟病垃圾期刊太多,垃圾论文太多,科研论文发表市场的泡沫太大。最近又看到一篇这么说的文章

我在博客里发表过一些相关的意见,这个话题很容易扯得很远很宽,主要就是问题的产生确实是一种多方共谋的结果。出版商、行政和学术圈的评审考核、研究人员自身都在相互助长这种潮流。不再重复展开了。

现在我倒是觉得,泡沫是太大了,但仍然不乏天赋和实力兼备的人充当高产高质的正面榜样。例如都说要取消影响因子在评审中的参考作用,但这些天才是不受任何评审条件的影响的,他们反正都能脱颖而出。对评审标准的“公正性”最敏感的其实是广大庸才们。大家诟病的实质,说白了,就是评审标准的不合理误导了庸才们的成长,其潜台词就是,恰当的评审标准能够激励和培养庸才,筛选出圈内需要的人才;现在的标准不合理,吸引了大量庸才,而且使他们忙着去产生泡沫而不是往变成人才的方向走。抱怨的人其实就是庸才本身,他们感到这个游戏越来越不好玩了。天才永远觉得无所谓,随便你们怎么整吧。

当然,这种天才庸才的划分过于简单化,我只是时间有限打个比方。但是,政府官员们——尤其是某国的主管部门官员——恰恰呼唤的是天才。八、九十年代要SCI,一批恢复高考的大学生国外PhD毕业归国,有SCI了;然后就要有Nature/Science,一批90年代大学生留洋回来,现在不缺了;现在谈的是冲击诺奖,直接挖海外华人回来做千人,都看不上国内本科经历,当然结果是阴差阳错,反倒是国内文革时期的工作拿了诺奖,还不是院士,你看这事立马尴尬了,主管部门很难受的,但是基本方针还是不能轻易否定啊。现在估计是要看齐日本,马上就该提出要成为有若干个诺奖国家,从科研大国向科研强国转变云云了。你看现在的量子计算啊,中微子啊,对不对。领导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共同点是:只想要天才。

这不是领导主观好大喜功,其实是民间声音的反映。只要浏览各大网站的评论就知道老百姓眼看着政府投这么多银子到这些他们理解不了的大事业上,看不到一丝实惠,能让他们仍然首肯的承诺就是“中华之崛起”式的荣誉了。所以尽管从学术界到主管部门的认识早已非常理性,主管部门还是无法不把民间的压力转化为政绩工程的动力。在国家的科研事业这一块儿,人民认可的政绩就是从SCI到诺奖的成功之路,所以科研占GDP比重这几十年才能有点增加,你还去多嘴诟病这是泡沫之路?前几年有“解散中科院”的呼声你知道不?

其实各国都有类似情况:科研经费要看外行脸色,而最大的外行就是纳税人。这事儿没别的办法,都得靠公关。你嫌评审标准走样,其实最应该检讨的是你的公关路线。你极力把金主们全部公关成好大喜功的人,落在你头上的评审就会变成只看你的功名。所有的面向公众的文本,清一色都是首次XX,发表XX篇,其中什么档次的XX篇,这就循环起来了。2016年,主页介绍上写个“院士”“千人”已经不稀罕了,因为有人介绍上已经可以写“诺贝尔奖获得者”了!你新发表一篇Nature,如果尚不是“诺奖级工作”,都还是低人一等。这种意识是谁教给大众的?

长春2016

说“第一次去那么远的地方”也不准确,外国有更远的地方也去过了。说“第一次去国内的这么远的地方”又很别扭。这就是长春。

飞机场之间4小时,市区各一小时,加起来6小时。以往国内出差都不超过长江的我终于感觉有点不习惯了,确实是很远,很长春。

从机场到应化所附近的酒店,楞是看不到一家麦当劳、星巴克,KFC说是有个地方远远看到了一家。还好酒店附近800米步行有一家。主要是出差多了,希望能够在不同的地方都能享受到统一标准的口味和服务质量。

出租车便宜。

店子关得特别早。星巴克10点就关了,走出来一看,所有店也都关了,包括一些看起来像是年轻人酒吧或者撸串的地方。原来想着夜宵可以出来喝啤酒撸串,看来不可行了。

国内很多普通酒店里的网络出国外都非常慢。我好多次出差酒店不是没网络,但我仍然不得不依靠4G流量。我觉得移动4G快比过电信了。

不知道为什么会议名单没我,酒店订房名单没我,通讯录上没我,也没有我的名牌,但是有我的讲课费。太好了,我可以装作没来开会,又拿了钱。

从通讯录看,这个会议渐渐是年轻老师为主了。一些我想见面请教的老前辈可能只能亲自去他们那儿拜访才能见到了。

在酒店里继续干活的阶段行成果:

QQ截图20160723004135

《羊城晚报》

搬进新家后,除了网络、媒气、水、电正常之外,还开通了有线电视和订阅《羊城晚报》。特别是后者,是像父母一样从小到大陪伴我的东西,感觉有它在才像一个家。虽然这么说,以前跟父母住的时候,其实很少看报纸,都是父母看。现在搬过来了,才真的自己翻开每份报纸逐版浏览。

亲自看了之后,才感受到《羊城晚报》的品位。虽然现在早就是互联网时代,你哪怕只上微博,该知道的新闻都能知道;但是看过《羊城晚报》之后,才能感受到其价值珍贵。

首先,《羊城晚报》有基本的操守。在互联网时代,“标题党”似乎已经成为无法扭转的行业惯性,也没有底线。这样的例子很多了。最近的一个不幸的新闻,知乎上有用户又列举媒体无赖下作的做法。而《羊城晚报》对这则新闻的报道就完全没有这种下作做法:杀害中国女留学生两疑犯落网。当你阅读到这个新闻,你看到的是三观端正的正文,同时你看不到三观毁坏的网友评论。阅读这份报纸,你形成的是客观与关怀的情绪。这本来就是新闻应该给予读者的效果。但是上网看新闻的效果恰恰相反。《羊城晚报》给我的良好印象当然不止是靠这样一个例子。除了操守之外,该报选择的一些观点也比较进步。我们国家其实仍然流行很多落后和低层次的观点。例如韩春雨的新闻,整个互联网主流就是赞颂、树典型。一旦树典型,各种夸大事实就无低线无止境了。这种做法可能是文革习惯,总之今时今日我们报道见义勇为、报道好人好事的方式仍然是“高大全”。广大网民似乎已经习惯这种假象,一旦一个人物有什么污点,就会当场反转臭骂。捧杀和棒杀的戏码天天上演,可怜了无奈的当事人。对韩春雨进行客观、务实的解读,才是对他继续正常发挥才华的最好保护。在这个知乎问题下,可以看到“头条新闻”对韩春雨的经历如何夸张。“科研欠费40万”——seriously?但是,科研圈子的本来状态,也是外人很少了解的。对科研事业的评论,无论是弹是赞都也鲜见到位的,因为毕竟有个门槛在那里。《羊城晚报》的这个评论就十分到位。该报选登这篇评论,也是彰显务实求真的追求,反对动辄捧杀动辄棒杀的落后做法。这种对现代文明价值观的追求,在被草根网民占据的中文互联网是看不到的。

其次,一份报纸除了爆炸性新闻、毒辣的评论之外,还有平静的本地新闻和副刊。这里充满了人情味和精神食粮,市井至例如天热煲什么汤,哪里有新开的料理,高雅至现代诗和散文。偶有妙文令你爱不释手,想要剪下来。这些也是成天拿着手机刷新闻所获得不到的,因为在你的手机屏幕里,这些时令汤水,远不及淫乱3P致死抓眼球。

最后,旧报纸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