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个人生活

与专业无关的内容。

博客(再次)恢复

前两天,我这个博客存放的服务器再次冻结了我的空间,现在已经恢复,而且应该不会再反复出现这种情况了。

上一次恢复,我只是通告了一下。这次我讲一讲来龙去脉,不过有些技术问题我也只停留在外行。

WordPress系统是基于PHP + MySQL的博客系统。PHP是在服务器端运行的代码,有一定的权限,于是就有被病毒感染的可能。WordPress系统的基本安全是依靠登录密码,但也可以被黑客攻破。登录了WordPress之后,可以利用admin的功能编辑主题文件和插件文件,植入病母代码,首先它会破坏被感染的WordPress博客,使其出现广告、乱码甚至无法正常访问,然后在服务器端进行传播,感染共享同一主机的其他用户。

我比较早就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自己安装了WordPress的安全插件Wordfense Security。但是我的主机服务商BlueHost的观点是,由于用户自己的文件被感染会传染到整个服务器,因此他们必须关闭被感染的用户。而且必须立即关闭,然后才通知用户。所以,我甚至来不及看到我的Wordfence Security插件给我发的报告邮件,空间就被BlutHost关闭了。而Wordfence Security的杀毒功能必须在空间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实现。我哪怕先把所有文件删掉换成一个通知页都没有机会。

碰到病毒、黑客是难免的,本来就是经常被感染,经常要清除。因此BlueHost的这个先关闭后通知的policy直接使得任何一个网站客户无法正常地向其读者群交待。这不应该是由我们付费用户接盘的不便。BlueHost的回应就是:加钱,购买他们的SiteLock安全服务。

我说:可是我自己并不是缺乏这样的服务,我安装有Wordfense Security,是你们甚至在它给我发警告,我来得及自行采取行动之前,就关闭了我的空间。是你们不让我采取行动,而不是我消极任由病毒扩散。

BlueHost:不好意思,黑客攻击的形势非常严峻,我们必须立即关闭被感染的网站,以保障服务器不会整个被列入搜索引擎或其他相关部门的黑名单。

我说:OK,那如果我不使用Wordfense Security,而是使用你们的SiteLock服务,问题不是同样存在吗,在我被感染和SiteLock通知我处理的空当,你们仍然不得不关闭我的服务,我面临相同的问题,还要多花钱。

BlueHost:SiteLock会直接预防感染,使用这个服务之后你的空间就不会被关闭。

所以,我就明白了,不管是BlueHost是不是想要推销SiteLock服务,我反正只能花钱买个省心。我心想,我文件被感染是确实的(BlueHost应该不会邪恶到为了推销SiteLock故意放毒制造形势吧……),这钱花了就花了。于是,这次我已经把我的套餐升级,多交了一倍的钱,包括了SiteLock服务,因此今后不会再反复被关闭服务了。

现在我明白为什么很多思想和文字也不咋样的博客写手都寻求写专栏和出书了,想要安安静静地维持一个主机空间是需要money的啊,赚点外快至少能帮补一下,出不出名倒是其次。

本文开放评论。

科学是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

科学网的武夷山老师介绍了一篇发表在Nature上的评论

另外,关于“中国学生听完讲座之后没有人提问”的“弊病”,我有我的看法:

为什么外国学生听完讲座之后爱问问题,中国学生听完之后不太问。很多人喜欢说成是中国某些教育上的缺失。但我观察觉得不完全是。我们说“学而不思则罔”。那些刚听完讲座就提问的,可能怕显得学而不思;我国青年压着不问,就是在这样一种教导下,想避免人给人“罔”的感觉,除非你问的问题有明显的进一步思考的印迹,“有水平”,否则既学应先三思而后问。这只能说是文化差异,都有好处。但这样的话中国学生自然就很不习惯冒险和搞头脑风暴了,创新模式就不同。

我个人就特别不喜欢quick questions、quick answers。要交流来日方长,也有很多途径。

《万万没想到》读后评

这本书现在好像有点退流行了,很早就在微博上我的订阅圈上火了很久,而我本人则是今年八月份去度假在机场书店买下的。很多人十分推荐这本书,也许我不是这本书的目标人群了,反而有一些跟多数人不一样的想法,当时在飞机上只用笔在书上作了笔记,拖到今天才整理出来。

P.5,提出了tradeoff思维,这其实就是一般所说的工程师思维。按我的理解,作者所费的笔墨,意图是对当前我国媒体主要由“文人思维”掌控的恶劣现状的一种反制。书中已经对所谓“文人思维”作了限定,并不是打击文史类学科专业人士。这种不当的“文人思维”应该来自我们基础教育体系的严重缺失。有些理论认为是高考文理分科导致的,但高考对基础教育垄断式的导向性本身就是一个更大的社会问题。

P.46,作者批评目的论。我以前也批评过目的论,只是语言泼洒恶毒,不登大雅之堂。书中这一段所属于的文章《一颗阴谋论的心》,跟其他几篇文章都归类在了反常识思维,我觉得也有点“文人”式的哗众取宠,因为诸如概率论的观念,可能性和合理性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普通逻辑,被这么多学历不低的读者感到“反常”、“醍醐灌顶”,实在是基础教育的悲哀。

P.80,作者提到格拉德威尔及其取得了巨大影响力的著作。到这里,我要提出我对全书,包括对作者的博客、微博的一个最大的不解:

从书、博客和微博中很容易了解到作者对社会学特别感兴趣,特别青睐一些用统计的方法得出的社会学结论,从而获得一种“重新认识你自己”的感觉。我实在对这种社会学提不起兴趣,或者说我觉得相比于物理学或哪怕是生物学,社会学在认识水平上还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所以,物理学出身作者的这种兴趣让我怀疑是休闲的、“爆米花”式的。

作者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我实在非常佩服他,以及所有其他这类牛人。我自己实在不是一个博览群书型的人,我的思想非常狭窄。我很想博览群书,可是苦于找不到什么好书。有很多书,哪怕其题材不俗,但其陈述也像八点档合家欢电视剧那样拖沓,打各种不靠谱的比方,插入各种闲聊白扯,有的甚至连说理逻辑也被打乱了,也许是为了迁就普罗大众的节奏吧。而我哗哗地翻,十分钟就翻完了,觉得这钱花得真不值。

国外的畅销书,还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特点,就是往往是作者在兜售自己的个人观点,作者自己采集证据,包括一些个经过了选择的研究报道,或者作者自己的一些未发表在正式期刊上的数据。往往全书就是抛售一个观点,却花费一本书的笔墨。当然了,能成为畅销书,这一观点当然是mind-blowing的,能使好多人看完之后觉得更新了思维,打开了新大门——正如《万万没想到》这本书的效果那样。我想也许这本书的作者自己看了很多那种国外畅销书,因此也按照相似的节奏来完成此书,只是《万万没想到》并没有很明确地推销什么个人观点,而是把最普通的科学观念展示给大众,却足以令你国受过教育的人群惊奇不已。

让我更不解的是,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会以为,有学术意义的社会学概念是以个人畅销书形式提出的?——而不是在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因为作者经常引用畅销书中提出的观点,并认为这些观点是社会学界中的重要观点,“被学术界引用多次”。那我真的不理解社会学界了。不是畅销就不能引用,而是说,学术论文引用的材料,应该是来自同行评议过的(peer reviewed)来源。所以我就真的不清楚,这些畅销书莫非不完全仅是贩卖个人观点的书籍,而确实是经过同行评议的严肃专著?那我就真的大开眼界了,学术专著也可以“借鉴文学手法,把学术研究成果穿插在项妙的叙事之中……”(P.80)?作者马上补充道:“商业上如此成功,难免会受到某些严肃读者的鄙视。一个最显然的批评是你这理论够严谨吗?它能有多大的通用意义?”我也许是所谓的“严肃读者”之一,但我不是因为“商业上成功”,也不是要追究其“严谨性、通用意义”。每个学科乃至研究领域都有其范式,是由这个领域的所有同行来达成共识的。不管在一个其他学科的学者眼中是否严谨、是否具有通用意义,只要在其同行心目中是符合主流范式的学术成果,经过同行评议,那就甚至可以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这才是我的疑问所在。而《万》一书各处,向大家剧透了众多社会心理学著作的“全书大略”,但很少对这些观点作出自己批评,似乎仅享受这些畅销观点的新颖性所带来的乐趣即可。

全书仅两篇文章大致回应了我的这种疑问。一篇是《喝一口的心理学与喝一瓶的心理学》,里面用到一个词叫“心理实验庸俗化”。另一篇是《医学研究能当真吗?》。如果说再有的话,那就还有一篇《摆脱童稚状态》,介绍了当前社会学想要努力符合科学范式上的困难:这是一个空有各种假说,难觅一项真证据的学科。

书中有几篇介绍物理学基础研究的文章,归在了“霍金的答案”这个部分。虽然这个话题基本上是陈述主流观念,大致没什么差错,但我还是记了一些笔记。P.255《真空农场中的球形鸡》,讲的是物理学中的“模型”。作者行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往往在本篇文章内,把一个观点放到最大,而不管其是否偏颇(哪怕——我相信——作者其实知道其偏颇之处;甚至作者自己在另一篇文章宣传了一个相反的观点)。他好像不喜欢各大五十大板的大团圆结局。例如这篇,他就一直花笔墨去渲染物理学家追求形式逼近多于追求绝对真理的这一特点,从而导致霍金所谓的“model-dependent realism”。事实上虽然确实如此,但也并非纯粹。否则,我倒要问一个问题:这样的一种竟然导致model-dependent realism的物理,又是如何能够使工程领域受益,如何反哺人类这两个世纪的几次产业革命的呢?考虑到这点,想必实际存在着的物理学界也不尽然是如此纯粹的model-dependent吧?其实mode-dependent realism只是存在于理论物理学家的一种理想,它只是或多或少会反映在物理学研究的具体实践上。但作者往往不愿意在同一篇文章中补充这种澄清,以放大一篇文章mind-blowing的效果,不知道是不是国外畅销书看多了的缘故。

我一直对中国的所谓“科普”不以为然,主要理由就是我们目前的科普内容上是中学自然科学课目的重复,反映和补偿着了中学教育的失败。中学教育的失败,有教育方的问题,包括政府的教育制度、中小学教师观念和水平等方面;也有受教育方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上学的时候不好好听课甚至还厌学,急急忙忙摆脱校园出来社会了,反倒回头去青睐这些装成松鼠跑出来的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当作一种潮流。总之,它是中国教育扭曲的产物。《万》一书,至少在科普上比这种现状高出了一点。他的畅销和热捧,反映的是国人令人沮丧的缺失,但从亡羊补牢的角度来讲,又绝对是一件值得欢迎的事。我私下则觉得值得欢迎有另一个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所谓“独立博客”的成功。让大家知道,这年头有人写很好的博客,这年头还是值得看看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