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个人生活

与专业无关的内容。

在一切未被定义之前

Physica A Volume 118, Issues 1-3这一期发表的是1982年6月7日和11日在科罗拉多大学举行的小型会议Nonlinear Fluid Behavior Conference。从人数上是小会议,但从来的人的重要程度上是一个液体物理研究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B. Alder、R. Bird、F. Brochard、E. Cohen、C. Curtiss、P. de Gennes、M. Doi、J. Dufty、B. Eu、D. Evans、M. Fixman、S. Hess、K. Kawasaki、T. Keyes、T. Kirkpatrick、E. Sloan、C. Sorensen、S. Yip、R. Zwanzig。阅读这一整期的讨论,就好像亲身参与了这些人物的讨论现场一样愉悦。

1982年,复杂流体液的一切严格讨论都才刚刚开始:本构关系的物质客观性争论、非牛顿性的微观根源、玻璃化、相变(特别是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湍流、……诚如这一期的Preface末尾引用的《失乐园》诗句:

"... a dark
Illimitable ocean, without bound,
Without dimension, where length, breadth, and highth
And time, and place are lost; where eldest Night
And Chaos, ancestors of nature, hold
Eternal anarchy,...."
Link

Dennis Banks是美国本土印第安人,他是美国印第安运动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个教师,擅长口述故事。我在Apple Music看到,喜多郎跟他合作了两个专辑。实际上第二张是在Banks去世之后向他致敬的。

两张专辑的形式都是喜多郎为Banks的口述录音配乐。我觉得这种艺术形式非常值得推荐。我本人获得了一种很综合的感受,一会儿是在具体地听故事的内容,一会儿又好像只是一般地听见(看见)一个人在娓娓道来地说着什么,但是已经融入到音乐营造的景色里听不清了,有一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

喜多郎似乎喜欢这种给人声诵读配乐的形式。我还发现了他另一张专辑,是美、日两国的参与者亲述两国在二战期间交战经历的配乐诵读。

信封

一封信

最近在孔夫子旧书网买了一本书,结果是邮政送的信件。打了一通电话才知道,投在了楼下大堂的邮箱里。

自从搬2015年搬到这个楼盘以来,我就没管过楼下的邮箱,也没有钥匙。早就已经是快递时代了,哪怕寄的是文件也是以文件袋装好的快递,再没有收到过信件。我隐隐的觉得信件这个事物已经并入了快递了,只不过是比较慢的快递而已。

对方在电话里说:“哦,你的信啊,放到了你的邮箱里了。”

我心想,是门口那个不时有几张广告卡片的“羊城晚报”报箱吗?我查过了没有啊。再一想才想到可能是楼下的信箱,补问了一句“是楼下的那个吗?”

对方立刻回道:“对呀对呀,我是邮政的呀!”

我立刻为难起来,我没有那个信箱的钥匙,这给放进去了我怎么拿?于是着急回道:“可是,可是我没有那个邮箱的钥匙啊……”还连续重复了几次,怕对方把电话挂了。我内心希望的是他能在方便的时候帮我从邮箱里再拿出来,送到我家门口——就好像快递员把包裹放到了快递箱,我不同意,然后他就只好再取出来给我送过来那样。当然我又不好意思直接提出这个要求。因为人家是邮递员,你的是信,放邮箱就完成工作了。人家凭什么还帮你拿出来,拿到你门口?你花了这钱了吗?但毕竟我就是没钥匙,他反正每天派信,万一他愿意呢?我又不吝啬感谢之辞。

果然,他问了一句,“你现在在家吗?”

看来他明白了我的意思了!我说“在在在!”

谁知他说:“那你现在下来拿吧,我正好在下面。”

尽管这跟我以为的答案不一样,但我立刻回道“好的,我马上下来”,快到好像我原本就是这么认为似的,保证让他感受不到一丝迟疑。

到了楼下,远远看到大堂除了保安之外就只见一个全身脏到像建筑工地的杂工的人。我立刻警觉起来,会不会就是他?赶紧确认!不要让他发现我因他太脏不像而有所迟疑。果然定睛一看他脏得发黑的衣服上有中国邮政的标志。就是他。于是我在他视线看到我之前就以确认不疑的态度直接跟他说:你好,我是2208的。装得好像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他就是邮递员那样,让他感受不到我曾因他太脏而有一丝迟疑。

他立刻帮我打开信箱取出了所有的信。我的嘴皮子也特别勤快地围绕“我没有信箱的钥匙”这个主题寒暄着,以表示亲近和感激。忙着干活的快递员当然无暇搭话,倒是旁边的闲着旁观的保安瞎凑热闹地说:“你就把这信箱打开着嘛,很多家信箱都不锁的。”我附和了一句“对啊,那我也打开着吧。”然后话峰一转又问这个快递员:“那我能重新问你拿到这个信箱的钥匙吗?”

“可以啊。”

“那你给我吧。”

这时他突然急了,立刻开口”但是但是……“我以为我是提出了多么不堪的要求,心也提了起来,谁知他继续说“但是要交30块钱工本费的哦!”那语气仍然充满了严重的警告语气,似乎我竟然忽略了这件事情的巨额成本就提出这种要求属实是太漫不经心,我要受到责备。

但这种感觉一瞬间就消失了,因为这只是日常熟悉的一种反应。凡是天天与大量小气鬼客户打交道的服务性行业,一旦什么事情要交“工本费”、“上门费”、“检修费”、“开孔费”、“钻洞费”、“配件费”、“制证费”……这种时候,对方都会好像有被投诉或被赖帐PTSD似地急促焦躁地多番警告,简直好像不想挣这钱了。

而我每当这种时候,对方说要交钱我都只有一句”没问题“,无论对方开出多少价钱我也都一句“没问题”。但对面的这位不是上门洗烟机或者给空调加雪种的,而是背靠国家、穿着中国邮政的邮递员,竟也有这种PTSD,让我额外生出一丝恻隐。到底是有多少人,给邮箱换个锁,都要跟邮政的吵架不想交钱?我脑中立刻浮现出眼前这个快递员被十五种不同类型的傻逼恶心的场景。回个“没问题”显然是不足的了。于是我加了码,以斩钉截铁的语气高声说道:“我现在就给你!”

搞得旁边保安蒙了几秒没说话。

我用最快速度调出了微信付款码。我认为我做到了话音未落手机屏幕就已经是二维码的画面的效果,但仍然赶不上邮递员转头的速度。他转头之后就去外面的自行车后箱里找新锁、取工具,然后走回来,把旧锁卸下,装上新锁。这一整个流程,他一眼没看我手机,尽管我一直把手机朝上朝外,显摆着我那已经到位的二维码,他愣是没看一眼。

装完锁之后,我以为终于要回过头跟我说话了吧,可以交钱了。结果他把钥匙给我,叫我试试。这时我只好右手接过钥匙试锁,左手仍然不自觉倔强地捧着屏幕朝上的、亮着二维码的手机,仍不认输。

终于轮到交钱的那一刻,结果他来一句:“你扫我。”

“哦哦,我扫你,好的好的。”

邮递员走了。我的手上,多了两把钥匙。在电梯里我一直把它握在手心,好像这是收到了什么重要的礼物。

到家后,我看了一下这个邮箱。它确实是“信”,它有一个信封,空白处被黑色水笔潦草地写上了地址我家地址。它真的是信不是快递,因为信封上还有邮票,盖上了邮戳。快递是不用贴邮票的。快递费是手机支付的。但信是贴邮票的。这是一张5元的邮票,内容是“麒麟送子”,可能是一种民间年画。邮戳是“济南·炼油厂南区”。邮件重量是157,检查人员叫做何平。

作为80后,寄信收信是我前半生的日常。高中的时候,我还交过几个笔友。但今天是我第一次如此仔细、反复地看信封上的这些元素,好像我对那个时代已经失忆一样。我很感谢卖我这本旧书的那位书商,在2022年给我寄来了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