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个人生活

与专业无关的内容。

动物园 鸣春谷

之前我写过一篇关于动物园的东西,最近我终于自己去了动物园了。

3月30日我去广州动物园玩,下暴雨。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小猕猴的身手

黑天鹅

老虎:它一开始以为要喂食了,所以在两个门前面等待。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又径直跳在水池里泡澡了。

长颈鹿的舌头也很长。

这只猿猴一直循环着这一套动作:在窗沿来回走,在吊绳上晃一晃。

大象,小象走到边上跟我打招呼了!

这周六我又到白云山的鸣春谷看鸟。鸣春谷其实就是个鸟类动物园。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绿鹦鹉。鹦鹉是个好奇心挺强的鸟。

这只鸡本来是安静地卧在垃圾桶上的,看到我靠近了,就开始咯咯叫个不停:

我引起了这只八哥的注意,它中间突然“呱呱”跟我打了个招呼(中间有声音的部分)

这只白鹦鹉非常可爱!我下次还会来看它,要带上瓜子。

这个孔雀开屏了,还开了很久!

科普是伪科学

我是从微博上知道科普还有鹰派和鸽派等说法的,觉得搞笑极了。现在科普是多么牛逼的事业了,都到要分为鹰派和鸽派的地步了!作为一个根本反对科普的人,任你鹰派也好鸽派也好,我都当作看戏,而且这戏还特没劲。

我对“科普”的看法,以前已经表达过很多次了。

我随便在网上搜了一下关于鹰派和鸽派科普的信息。其中有一个果壳网的页面,让我觉得十分熟悉又非常分特。“楼主”提出了一些还是比较有价值的看法,探索了一下所谓鹰派和鸽派的价值观根源。这本来是把整个topic的逼格大大提升了的节奏,可惜在评论栏里彻底毁了!那些小白评论,他们完全没有配合这种高逼格的意思,他的评论也跟楼主的内容没什么关系,完全自说自话。例如第一个评论者,用一个很牛的句式“一直不明白这么高深的话题,只是觉得……”,就十分顺理成章地把讨论移到自己的水平上来了!还有第二个评论者,“我本人认同……”,现在是在讨论谁认同哪个吗???楼主是优雅地超越了这个层面了已经好不好?你又搞回到这个层面来。谁care你认同啥啊??结果我发现,不争气的楼主居然还回复了他,完全没有被惹怒到!!本来想把这些人都拉黑,结果发现由于长期鄙视果壳,没在上面注册。现在注册吧,好像我肯定了果壳,不注册,又没办法拉黑他们!气死我了!所以为什么我的博客长期关评论就是这个道理。

那个楼主说:

温和派科普者得思想原则大概可以推回至边沁对自由的定义,也就是“不影响他人自由“的自由。用柏林的分类就是消极自由。

鹰派的思想则认为对自由的定义应该加上某种限制,类似于密尔的“不可自由的选择做奴隶”,哈耶克的“某种正当性的出发点”或者穆勒的“当一个人走上一座破损的桥应该阻止”。

我觉得,鸽派就是心情好,鹰派就是心情不好。看到愚昧的人,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和颜悦色地去开导,心情不好则直接辗压。总之,消极/积极自由也好,心情好/坏也好,都说明这两“派”其实是没什么可争的。任何人如果它是非常明确、长期的鹰派或鸽派,那就根一个人长期心情很好或很坏一样,都是有病。

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看点就是“人有没有愚昧的自由”,这其实是消极和积极自由之争的具体化了。很有趣的是,网上不仅有人赞同人有这自由,而且也有人明确地认为人没有这个自由。有一篇叫《做个快乐的被科普者》的文章,里面说:

被科普者有理由闷闷不乐——假货泛滥,骗子横行,谎言遍地,大众麻醉,形单影只,被亲友孤立,被社会孤立,被傻子恶人谩骂骚扰——还不能喝“心灵鸡汤”补补身子,不能找老中医摸脉治治“亚健康”,不能购买一大堆保补健品慰藉自我和亲人,不能找个神父谈心、抱个宗教团体享受“家的温暖”,因此会很不痛快、很不开心。

这就类似我在《真相长啥样?——我的胡评一气》里所说的那样,大家需要是安慰剂。所谓鸽派科普实际上是看到真相和安慰剂并不矛盾,因此致力于把真相包装成安慰剂。可是,又正如我在《科普帮倒忙》里说的,这其实就是说,科普一定要把真相包装成伪科学才能卖得出去。到头来伪科学长得像伪科学,真科学也长得像伪科学,最后必然沦为权威性之争。要做成功的科普,首要条件不是科学性而是权威性,要遵守一些“行走江湖”的门道。就好像古龙小说里的人物都会有特别长的前缀,作为科普作者,似乎也要沽名钓誉一番,“xxx大学xx学博士”,“XX奖获得者”,“XXX专栏作家”,曾著有《xxx》,《XXX》等畅销科普著作,目前供职于XXX。大家就会觉得很合理:那当然,难道街上随随便便一人儿都能给俺科普吗?那岂不是侮辱俺?因此,这种沽名钓誉其实也是一种“鸽派”做法,目的是为了照顾读者的心理。问题是,我认为这么做很恶心。难道一定要有这些名衔才懂1+1=2?那要是他说1+1=3怎么办?打民科的时候这么理直气壮,说什么“科研成果不是由哪个权威说了算,而是要经过同行评议”,为什么到了科普的时候,又这么强调作者的身份效应?

很多科普组织为了“草根性”,甚至连这种“身份”都不强调,完全社交化,全是网友。抖机灵,调侃,喊口号,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党同伐异,抱团取暖。说白了就是一大学生组织,搞起骂战来充满学生运动的典型特点。

鸽派科普的本质就是伪科学。不是说内容科学就是科学了。不是看内容的。我平时刷微博,好评点赞的可能都偏鹰派。但是我也不喜欢鹰派科普,因为无论是骂人还是冷嘲热讽都很难看。所谓“科普的受众”,大部分是中学数理化教育失败的产物。别看他们现在都是成年人了,其实都是懒虫。小时候上课不认真可以说是不懂事。现在叫这些成年人回到初中课室,他们能把那些知识学好吗?教学效果会提高吗?照我看,他们还会像当年在课堂上一样难受,否则也不用搞“鸽派科普”了。中学课堂令人难受,固然是由于中学教育本身存在问题。但不难发现这样的课堂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难受,总有少数学霸做题N快频频举手争着发言如鱼得水;也不难发现有些学生也许是天生的也许是家教缘故,就是反应慢、注意力不集中、接受能力差、懒惰,所以成绩差。如果完全是由于中学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所以在这些受害者成年工作之后搞鸽派科普来弥补,那么理论上中学教育可以通过用鸽派科普来代替来得到改善?不考虑应试和高考的话,用果壳和松鼠会代替中学数理化,那么成年社会应该就不再需要科普了。很显然这是说不通的。这说明成年人所谓“基础科学素养”低,往往应该怪他们自己不爱学习。正是由于科普面对的是不爱学习的人,才需要强调什么鸽派。有个段子我喜欢一引再引:

可不就是嘛,你早上起来要先戴上据能转运的水晶和能防癌的磁疗手镯,再看看通胜日历,看看据说有什么不宜,先喝个据说每天必喝的八杯水,然后吃个早餐前得查查有没有据传的食物相克,然深度怀疑有没吃到据说的假鸡蛋,喝了多少据传有害健康的激素牛奶,然后掏出据说防辐射的蓝牙耳塞打个电话叫出租车,车牌号还不能带有据说不吉利的四,到了单位,拨开一推据说防电脑辐射的仙人掌,上个网查查据说准到你想哭的本周星座运程,然后准备跟据说八字生肖不合的男友保持距离,在Q群转几个据说偷肾的警告给最亲爱的朋友,中午了,同事叫了肯德基你没要,据说有八只翅膀混身插满了管子,你自己把早上带去的据说能延年益寿的素食沙拉(非转基因)从据说会冻坏营养的冰箱拿出来,看看被赞美过的水有没有结成漂亮的冰晶,然后放进据说会产生致癌物的微波炉中加热,还生怕把自己的隐形眼镜烤糊,惴惴不安地吃完后睡个据说会变笨的午觉……晚上回家后想洗个头发现来大姨妈了,据说这时洗头老了会落下疾病,耍了一套中医养生保健操后顶着头油睡在了据说风水比较好的北边。生活得多么惬意!

鸽派科普说到底就是伪科学。不是说内容科学就是科学了,不是说它跟伪科学斗争它就不是伪科学了。其实它的销售策略和目标市场跟伪科学都是相同的。伪科学完全可以向成功的科普组织学习而获得成长。试问,伪科学能向科学学习而获得增长吗?不行,伪科学如果按照科学的practice来进行,它就会变成了科学。所以说科普是伪科学,不是科学。

文艺加活动

最近关于“文艺活动”这件事,我稍微有一些感想,我发现我对这种东西有着一种朦胧的抵触。说是“朦胧”的,意思就是说,一来关于“文艺活动”这个东西我还不十分了解,二来我到底抵触什么也没想清楚。

我喜欢文艺。有智者说过人要分清兴趣爱好和能力。你很喜欢一件事不等于你这件事就做得很好。1+1等于几都不懂的人也完全有喜欢数学的自由和可能性。我只是说我喜欢而已。连李云迪都能做出“工体蜂”,声称能在文艺方面做得好,得是多高的要求呀。我的文艺兴许是烂得一塌糊涂了。本博客明明就已经关评论,我说话还是1句陈述要配上10句撇清,生怕堵漏了一个low逼的嘴似的。

我正寻思着,是时候开评论了。

但我还是喜欢文艺。我应该已经不止“听”音乐,甚至不止“欣赏”音乐,而是乐于“分析”音乐,“比较”音乐,从而得出一些结论。电影也一样。我有我喜欢或不喜欢的音乐,喜欢或不喜欢的电影。我不喜欢一个作品,完全不需要被迫遵循什么客观标准。例如我可以既喜欢某些文艺片又喜欢某些贺岁片,不受类型限制。音乐也一样。我想,说到这里,我的情况跟大多数普通人的情况是一样的。

开始让我发现区别的是:我不喜欢跟其他人讨论文艺作品。我甚至连最开始最social的问题:你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电影?——都不愿意回答。关你屁事?往往这种时候我都会装成一个无知的人,尽快浇对方冷水,例如说:我很少看电影,我很少听音乐,我很少看书,我平时也没什么爱好,也不想有什么爱好……

曾经有不少朋友拉我进入一些跟文艺有关的相识的群体(听说我懂弹琴,喜欢音乐嘛),希望通过共同的兴趣给我介绍女朋友。可是适得其反。说到底,我根本不介意我老婆喜不喜欢音乐,只要她不要鄙视一个喜欢音乐的人就OK了。哪怕这个女孩真的喜欢音乐也好,如果想交往,最好别真的在那里聊音乐。应该聊一些现实的、贴近生活的价值观,上司、同事、朋友中讨厌和喜欢的人和事等等。以音乐或电影为主题的群体,我恨不得离得远远的,生怕他们盯上了我,说:怎么样,你有什么看法?听说你也喜欢听音乐的哦?——不好意思我不喜欢听音乐88!!

一个人在欣赏文艺作品的时候,倘若有什么感受,应该珍惜它未被陈叙前的本真状态,并一再地回味;而不是迫不及待的向人宣传。我觉得后一种行为十分cheap,但这样认为实在太过份了。也许那不是炫耀,仅仅是表达一种自然产生的欣喜而已。我觉得还是陶潜说得比较客观: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固然指出那种“欣然”,但也指出其实我们都是“不求甚解”的。各人有各人的误解,一旦交流,99%机会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能有几多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与其被一个意见不同的人影响自己欣赏的心情,倒不如干脆别讨论,你听你的,我听我的,最多将感想写在blog上,关评论,爱看便看。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一些文艺方面的兴趣爱好能够吸引异性,我也会觉得这个人很cheap。经常性的,我遇到一些异性(介绍的)在表现自己的时候,不断地显示她的爱好。例如特意转发很多文艺作品,加几句评价。可是我更加会因为平时逛街吃饭等生活上的形象而喜欢一个女生。让我更加不适的是这种开场白:很高兴认识你,听说你懂弹钢琴?你喜欢听音乐吗?我也很喜欢钢琴曲。(相比钢琴我恰恰更喜欢小提琴曲。)哦,小提琴我也喜欢呀。我好喜欢李传韵!他好厉害哦!(厉害个鬼,协奏曲杀手。本人只爱听协奏曲和室内乐,不爱听solo炫技,除非是Kreisler亲自拉的录音。)当然了,括号里的反应,我是不会真的说出来的。但总之我对这种conversation非常不适。我会努力地尽可能礼貌地把话题转移到别处。最近一次的做法·甚至是直接回答:其实我很久没弹了,平时也很少听那些音乐了。我现在每天研究流变学,其本不做别的事(这是实情)。

但其实,昨天因为假期比较闲我还弹了几小时钢琴。但这需要用来作为谈资吗?

我觉得愿意作为谈资的事情,就是广州哪里的泰国菜好吃。这才是生活。

我在知乎,经常回答跟科学研究相关的问题。托一些“知友”不嫌弃,我加入了知乎“科普”群有了一段时间了。在我的搅黄下,这个群已经不谈科普了,而完全变成了一个亲密的聊天群。我对此总有一些负疚感,一度还希望把这个群的主题引回到科普上面去。可是,我又特别喜欢现在这个状态。我感觉变成聊天群之后我跟里面的人才有“朋友”的感觉,一个不聊PX,不聊转基因,不聊MH370的“科普”群。科学尚且如此,更何况文艺?

既然我是这样一种人,对于所谓“文艺活动”,我当然是抵触的。讽刺的是,我本人搞过这样的活动。当然,不能说我搞得不好就是这种活动不好,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我搞得不好而已,人家是可以搞得很好。先撇清,我不是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当时我是一个古典音乐bbs的版主,说是要版聚。本来我是只想大家喝个茶吃个饭唱个K的。在BBS拉柴一二三还没拉够吗?总不会线下了还要一二三拉柴吧?结果还是提议说要以古典音乐为主题。于是,有版友找了一个朋友的地方,有空间,有一些播放设备,约了一个晚上。每人推荐一个音乐作品,介绍并播放。这听起来已经非常朴实了,所以我当时也挺接受,挺积极。可是,现场的气氛,怎么说呢,让我想死。当时我觉得,如果大家层次差得很远,最好不要搞这种交流活动。再后来我又觉得,文艺方面的层次,也只能非常粗略地划分。除非这个层次能够同一到比如说音乐学院的某专业课上的学生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否则都会显得非常尴尬。就好像同样播一个电影,一个业余的人大谈剧情有多感人,而一个摄影专业的人则大谈镜头语言。可能有人觉得这种交流很好,“大家分享了很多”,“学到很多东西”,但我觉得这是“学东西”吗?你要学镜头语言你应该去正式地看书自学或者报考摄影专业,而不是参加一个活动听别人讲一步电影吧?显然不可能是抱着学习摄影的目的去参加一个这样的活动。所以,所谓“今天这个活动我学到了XX”的话都是事后诸葛亮:试问你之前是为了学这些来参加这个活动的吗?如果是,那真是个爱占便宜的讨厌鬼;如果不是,那你原本的目的都没达到,下次你还参加这个活动吗?

独立音乐人——歌不好听所以红不起来,转型走性格道路或者伪慈善。原创音乐——不好听。摇滚——一堆老中二还在抱怨社会呐?说是参加活动其实是高级约炮。总之,如果这些活动实现不了什么明确的目的性,那所有这些负面的色彩它都无力反驳。

比起这些活动,我觉得学术会议更加舒服。去年我参加的流变学研讨会,就是一个非常愉快的经历。因为在一个学术会议中,你的观点和工作,需要经过整理、分析和论证之后才拿出来交流,而且是以一个比较正式的形式,有程序地交流,你先有一定的时间集中地介绍你的工作,然后有正式的提问时间;同时,也有私下交流的机会(会后的聚餐)。一个学术会议的与会人士都是同行,而且水平都是已经足以进行独立科研,在自己的小领域内是比较擅长的。这样才能形成交流,你的东西我不熟,我的东西你也不熟,但大家都有一定的基础,解释得通。这样的交流活动才有建设性。

如果是为了交朋友,为什么不做交朋友该做的事?例如吃饭吃饭和吃饭?音乐学院的班级聚合活动会是调性对位法研讨会吗?

如果业余,就别搞什么所谓“交流”;如果专业,那交流归交流,交朋友归交朋友。业余爱好的乐趣是应该自己跟自己分享的,这就是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