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个人生活

与专业无关的内容。

怎样进入自己课题的研究

我之前弄过一个很长的,讲我查文献的方法。那是我刚进入博士研究生课题的时候,要进行课题背景的总结(相当于写review)的工作量而做的,而且也只适合当时的我的水平。最近一段时间带研究生做课题,从“前辈”的视角看,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希望总结一下。

从看“别人做啥”转变为思考“我做啥”

举个我完全外行的例子,就好像不踢球光看球的人,跟自己踢球的人,对足球的认识会很不一样。文献是只要你能进图书馆,获得全文权限,无论谁都能下载阅读的。不做光看,做个“业界观察员”,也许也可以研究得很精深,但是这样的人下结论做判断的时候是胆怯的,因为他唯一的依赖就是他从别处得来的信息,不经过一翻比较分析考证,不敢得出结论;或者说,他每下一个结论都会引经据典,说不好听就是让前人帮他分担责任。把“研究进展”了解再清楚,提不出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目标,就无法进入正式的研究轨道。我发现,我看到的研究生,不能说不用功,文献都很认真地学习,但他们没有办法从一个学习的角色转换到做研究的角色上来,没有办法从“别人做什么”转换成“我做什么”。这不是说他们想到的题目不够前沿、重复性强这种问题——要只是这种问题,起码说明他们已经懂得去想“我做什么”了,只是由于基础理论或者知识面的限制想不出好的来而已。

具体地说,研究生们在阅读文献的时候经常面临着这种情况:他们查阅文献,一篇又一篇的paper,都从作者的角度介绍了业界的一个小问题,使得这篇论文的工作似乎很有必要;而同时随着这篇论文的发表,这个小问题也基本解决了,文末哪怕有点展望,那也是很虚的。这样的论文往往还算是比较优秀的论文,研究生优先选择阅读它们也应该,但是看得越多,越会觉得没啥可做。因为,哪怕你看再多的paper,不会有一篇paper的写法是,提出了一个问题然后它啥也不做留给来做实验解决的;现实肯定只能是论文帮你提一个问题,论文又帮你找到了答案。如果你除了依赖论文之外无法自己独立地提出科学问题,就无法独立地进行科研了。关键问题是如何从“别人做啥”的思维转换到“我做啥”,用稍微学术一点的语言讲就是,如何提出新的科学问题。

学习认知的规律:先建立粗略的整体图像再细化

所谓“有规律”,意思就是不是啥都能一蹴而就。首先,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除了当场对这个概念的语言叙述进行逻辑上的主动理解之外,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消化过程。这是学习的时间上的规律。第二,抽象的概念也需要通过它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来一起理解,所以必须力图了解整个故事,而不是各个单独的概念。有时候,你一直不理解的A,会在你毫不知情地了解了B、C和D之后突然恍然大悟,这就是因为ABCD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第三,我们认识概念的时候,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规定,要长期努力地从所有提法和用法中自己提炼出定义来(又不能空想)。尤其是对于paper上出现的一些概念,paper上的临时定义往往带有很强的权宜性质,本来并非要提供一个过硬的定义语言;一些前沿的概念也不可能在哪个教科书上找到一条过硬的定义,不自己提炼不行,但脱离paper空想,搞“顾名思义”更不行。

例如所谓非各态历经转变(nonergodic transition),所谓动力学束缚(dynamic arrest)。nonergodic transition,是一种transition吗?transition是什么?专指相变(phase transition)呢?还是随便用一下这个词而已?若说是相变,又没有看到文章说在nonergodic transition附件有什么发散量呀。就算说是否平衡态的相变这个问题恰好是非晶转变的未解之迷,但用词总得先有定义啊?使用nonergodic和transition这种在物理语境里似有所指的词进行组合,既好像有一点规定性,又不知道规定啥,令人困惑!

如果我在这里介绍nonergodic transition,可以把上述的问题讲清楚。但这类用词在很普遍,光从文献上看好像用得很随便。确实,很多时候,物理学家在写paper的时候会在introduction部分大胆地建立一些故事框架,然后抽取一些已报道的实验和理论结果充实这个框架的基础,以便给本论文的工作留一个非填不可的小坑。这种故事框架的建立,说低了就是编故事;说高了,也是这些个作者的学术思想的体现。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作者的用词往往很“写意”,潇洒泼墨,力图在廖廖几笔之内渲染出作者想要传达的物理图像。我们既要利用论文的introduction去理顺研究历史(学术观点史),又要防止落入到这种“写意”手法的“陷阱”中去。如果你事先知道了大部分二、三流物理学家们的这种习惯(二、三流物理学家是非常优秀的意思。一流是指爱因斯坦),剩下的事情就是跳出字面上的词义,只去接受作者想要传达的物理图象。先保证物理图像在“写意”的层面上没有大错,再通过长期的反复接触,慢慢自己“工笔”“白描”出来。如果一开始就死抓字眼,只会发现不同论文都在互刮巴掌,看不出整个研究方向合作进步的那个主流。相反,如果我们在脑中建立了一个物理图像,而且是与业界主要研究者脑中当前的物理图像比较相近的话,我们才会跟所有其他同行同时看到这个图像的空白之处和自相矛盾之处,自然而然就会想要选择一处作为自己的工作。剩下的问题就只是够不够前沿,难度是否适中之类的了。

尽快进行实验

这就是看球与踢球关系问题。对于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来说,完全没有亲自实验的经验,是无法以一个转换了的角色去阅读文献的。文献是看不完的,哪怕你只专注于一个小问题的文献总结,无限地做下去无非变成做科学史课题,没有什么止境可言。而一段期间的正式实验经历对阅读文献的影响很大。

可以说,实验代替了大部分你对“我做啥”这个问题的思考。当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进入实验,你必然是选用了实验室有的或者轻易买得起的材料、以及实验室具备的硬件设施进行你的实验。你已经把不适合在此实验室做的idea都排除了。你搞捣鼓的东西,先别管是不是重复,首先是你实验室能做的东西了。这比坐在宿舍里拍脑袋(或苦思冥想,一个意思)然后跑去向导师报告新idea的情况要成熟好多倍,需要的却往往是少得多的思考——动手就是。其次,你根据自己做实验的成败来做的决定,也是最明智的。不管全世界人做不做得出来,你因为一时半会儿做不出来决定不做了,这是最值得庆幸的;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是你花了成倍的时间去拼那一个你实在做不出来的结果,耽误了毕业。不同人的动手能力和动手运气都不一样,要想趁早模清自己的“命”,选一条“生辰八字”配匹的实验体系/模型/方案之路,靠的也是早做实验,而不是坐着冥想。

实验得多了,你就会在感性认识上十分熟悉一个实验体系(或任何相应的具体研究对象)的“脾性”,对于同样研究这一体系的论文,你都已不再是从字面上理解,而是进行“案件重演”,脑中就好像你在做文章中描述的这个实验。这时,你阅读paper时的批判性就会很强。实验经验越丰富,这种批判性就会越强。就好像你已经很熟悉一个朋友,对于其他人对这个朋友的评价,你都可以进行鉴别。你会发现大多数paper,它的数据能说明的只是一个非常小的point,但却用大量的篇幅用于解释这个point的学术意义。如果你没有做实验的经历,你也许看再多这样的paper也不敢忽略这么大量的篇幅;哪怕忽潇洒地略了,也未必就因此看得到那个小point。而如果你很熟悉这个体系的各种实验,那你读别人的paper就真的跟电影电视上播的那样进行一个回到当时的案件重演,你能够很容易地发现一些不合理的问题或者线索,最终把一篇本来按照作者的框架和思路整理的论文抽丝剥茧成一个平实的学生实验记录,然后重新地逐条评估作者想要强调的每条结论的证据充分性。一篇论文的工作到底什么份量,你再也不用听从论文作者自己的吹嘘。你不再因为那个论文的作者觉得有趣而也觉得有趣,而是把所有别人论文的可参考性纳入到你本人的知识背景和学术兴趣中来。现在你也可以做那些论文作者做的事情了:基于别人的实验和理论建立你的故事。

补习基础理论

长期而言,从你看过的大量paper形成的物理图象,因为十分前沿,所以过于残缺。对于那些提出这些物理图象的人来说,他们早就有着一个十分丰满的大图像基础,这个前沿只是这个大图像的边边角角。而对于小研究生,它已经很用功看paper了,也做到以上的这些了,充其量脑子里也只有一个残缺的边角。这就好像我们要做一个拼图puzzle,大牛们的情况是拥用大部分的碎片,而且他们已经把大部分图贴好了,是骡子是马早知道了,就差个嘴巴鼻子眼的碎片。所以人家做研究非常心中有数,今天他加个鼻子,明天他加个尾(yi)巴,不管怎样总是前沿的带领者。而你的情况是手中只有几片,硬凑起来也只能看到半个嘴巴一边鼻子眼,别人说做骡你就做个马鼻子,别人说做马你就做个驴嘴巴,跟风还不讨好。你要做的,首先是搜集尽可能多的碎片,然后再拼起来。意思是说,你要补习教科书上的基础理论知识,把前沿问题跟已有共识的联系打通,至少知道大牛是因为看出了啥动物所以才给它加对角儿。

从前沿到教科书的联系资料包括综述性的文章,综述性的书(专著)和研究生教材。

例如,关于非晶转变的语言体系,主要是来自液体理论。这就是一个比较专门的知识。看本科考研层次《物理化学》的统计力学部分就太远了,看平衡态/非平衡态统计物理,也有点太泛。因此统计物理只需要翻一翻,熟悉一些表达方法,液体理论可以多看几眼。从液体理论到一篇最新的paper,又可能隔着几个长review。这些review值得认真地看。因为review是这些二、三流物理学家难得不做那种在PRL上的“泼墨写意”,愿意静下心来好好说话、说人话的文章。所有这些补习,都需要尽可能快速、大致和权宜,只需要帮助自己理解大家都在说啥,不需要像应付考试似的看。

要记笔记

很多人觉得记笔记就是为了日后查阅。事实上,不管什么内容,拿起笔写字,是自己跟自己对话的过程。例如写日记,就是自己跟自己聊天。在学习的时候记笔记,也是一种自言自语的书面版。这都是一种协助自己认知的过程,在当下就产生效果。阅读文献的时候,哪怕你不像我在以前那个“阅读文献方法”中介绍的那样做成严密可查的笔记,哪怕是在草稿纸上记完扔掉,也都比纯粹眼巴巴愣看好得多。记笔记能抒发你对一个问题不解时的郁闷,例如我在前文就nonergodic transition这个概念“质问”了好几句,这搁当时我就是原话写在笔记里,不仅问号还加感叹号。如果你不记笔记,你看到一个不懂的词,郁闷一会儿就过去了;但是把你的疑问记下来,你就变得非常具体,问出四五个问题来。这种思考也是有正面作用的。

请教专家

这一点很简单。有时,懂的人一句话解决你几个月不理解的概念。如果课题组有个大师兄、大博士后;即那种似乎没有他没看过的paper的那种存在,就一定不要只问他流变仪报错怎么办这种问题。有几种情况:一是你想试试自己有多牛,期望文献中遇到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再查文献解决。说白了,如果一个本来想自己搞清楚的概念“提前”被师兄三两句话说明白了,就会感到很不爽。但这将会是一个非常弯的弯路。我们读博士都有毕业年限。因此,一些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应该在完成博士课题计划的同时进行,甚至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继续延伸,但不能放入博士课题计划之内!师兄水平也是有限的,师兄三两句话能说明白的概念说明本身就不难理解,更不值得一个这么牛的你浪费这么多时间在上面。咱们做科研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没有巨人矮子的肩膀也比没有好,真想练脑子,找那个连师兄都不理解的来练不是更体现个人价值吗?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不懂的太多,天书,根本无从问起,于是拉倒了。这种情况也是可以提出来的啊,可能是文献的选择上有问题。提出来之后师兄可以根据你的基础背景选一些你看得懂的文献。

我感觉是否中国的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下形成了一种友情观,自己人不整自己人,公开问学术问题怕对方难堪;为什么我说中国学生呢因为我在德国短短的一周感受是完全相反的——也正是受益于人家这种习惯,我才有机会显示我真实的水平,不然按照中国人的节奏头一周认识还停留在客客气气当中呢。讨论学术的时候非常正式,但中午吃饭照样嘻嘻哈哈,应该提倡这种风气。

关于提问我想多说几句,先谈谈我的一点个人经历。我成长在一个比较幸运的家庭,从我这一代来看,我是比较早接触计算机的。我最初接触计算机就特别的规矩——学编程。因为那是我爸找的技术兵给我当家教,从开机开始教的,技术兵教完开机,只能教我编程了。当时我5年级,理解y=y+x还是比较吃力。家教没有持续很久,但我对编程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继续玩,必须得有人问啊!从那时开始,我就形成了一个打电话问人的德性。我拎起电话就打给原本不太熟的长辈,有些时期真的是天天晚上打。现在回想起来,真觉得我这熊孩子真烦!所幸这些长辈朋友们都倾囊相授。我从最简单的BASIC编程,到Windows 3.1的使用,到DIY装机,到Visual Basic的编程……直到我高中毕业,我全都靠问。DIY装机的问题,我还不知多少次搬着机箱到人家家里给人家看,然后再搬回来。这些人也确实是高人,我还记得早在Google没出来的年代,有个大哥哥已经告诉我“你遇到问题可以搜索嘛”,那是BBS内部的搜索功能,很多次他也是当场搜索解决问题的。

上了大学,我阅读教科书的能力增加了,由于知识体系的丰富,那种冷不防的问题也少了,于是很少再问人了。直到我博士导师招我的时候问我为什么要考他。我当时也不知道,答的可能都是场面话。现在回想起来,读他的博士当时就是为了有个人能给我抓着问。因为我在硕士最后的时间里,做了一点用高分子的公式拟合数据得到一些参数的动作,发现我特别喜欢这套动作。以当时的理解,我认为我需要搞高分子物理。但是翻开Polymer Physics字样的教材,我碰到很多问题没人可问。当时我还是只懂查书,通过网络学习的能力不强。我想,报考一个高分子物理的专家,我就可以一手指着书一手抓着他尽情地问了,就好像当年我学编程的时候一样。后来我就是这么做的,我挺吃惊的是这种熊孩儿的行为居然读博了照搬,也很庆幸我导师不仅不烦这一点,还有问必答。很多时候,一些通过充份查找文献也能够解决的问题,我直接问我导师一下,他直接给出答案,省去我大量的时间,特别是当这种问题无非就是个yes or no+简述理由,我导师往往信手拈来,想必也是业界一般都会清楚的,何必我再重头考证一遍呢?一定的考证是锻炼,可以自己有意识地尝试一下,但都考证就是浪费时间。现在我留在课题组里了,我想信我也能回答相当一部分问题了。

总之,从查阅他人的文献到进入自己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全方位同时“呯”一下完成的转变。正因为不是这样的,所以很多研究生找不到完成这个转变的时间点,往往一直就不转变。这就好像是MCT预测的玻璃化转变一样是个dynamic transition!

如果你丢了钱包不肯去找,你就找不到女朋友

我虽然仍然不喜欢运动,但最近我特别地去了解了一下喜欢运动的人是什么心态,想挖掘一下他们的思想根源,看看世界上为什么这么多人这么怪,竟然喜欢运动。

为什么要去运动呢?

一说是,为了健康。

可是,那是从小运动、在青春期就经常运动的人,才拥有的,成年了继续运动,只是一种保持。我这种从小不运动,身体早就不健康了,现在再运动也补不回来了。现在一切都晚了。剩下那几年的命,干嘛还要在已经晚了的方面瞎努力呢?在还有希望(比如科研上)多努力一把不好吗?活长活短我不奢求了。

以前小时候,路上丢了钱丢了东西,我站着不动,我妈特生气:“站着干什么,还不快回去找?”我就更加不解。找什么找?会还有么?也许,可能会还有,但那也是非常低的机率。干嘛把时间花在回头找上?为什么不当场认命,考虑待会干什么算了?

不知道是不是我妈教育的结果。从来发生什么不幸的事情,我都习惯只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丢钱包,先不管别人怎么了,首先一定是有自己蠢的因素作怪。例如乱放啦,没看好啦,之类的。由于这种心态,我从小到大,凡是丢了手机、钱包,首先觉得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我觉得,我跑回到事发地点,问那些服务员、乘警什么的,尽管他们只是简单地回答“没看到”“没收到”,但我都强烈地感觉到所有在场的人都在心中默默地讥笑我:这个人,人蠢脸皮还厚,丢钱包了都还好意思回来问。问毛啊?以为真的还能找到吗?蠢到家了!哎惹你看看他?快看!一个蠢人丢了钱包!”同样的,如果看到别人丢了手机、钱包,反回来问人,我也会在心中有以上的OS。因为在我们家的教育下,这是属于非常丢人的事情。

同样的,每逢电视上,有一些人遇到了不幸,我妈的画外音都是挑这个人本身的毛病。确实的,一个人如果出身不好,读书少,朋友又不多,那就的确会是各方面人生质量高不上去。所以这种从自身上找原因的理论,很容易找到各种支持的例子。“你瞧好人家孩子的哪有这种事情?你回想一下这样的是不是没几个是好人家的孩子?”

所以,我不仅对于自己遭遇的不幸一律归因为自己的原因,同时也会把别人的不幸归结于别人自己的原因。说不好听,意思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不幸都是活该,而不是什么正义和邪恶的问题,正义邪恶,只是无能的借口;说好听点那就是一切都有因有果,佛法无边。丢了钱包么?那就立即认命,别怨神怨鬼,更不要执着(去反复找)。

有个可能很不靠谱但我非常喜欢拿来说事的书叫《菊与刀》里面主要讲的是日本的文化特点,但其中有一个据说是书里的观点特别适用于中国人。那就是说,西方是一种惭悔文化,东方是一种羞耻文化。人为什么不能犯事,在西方那是因为犯了上帝会看到;在东方那是因为一旦揭发了就丢脸。如果说,中国人有什么可以跟西方人的上帝一样重要的精神寄托,那就是脸。人活一张脸。所以,中国人行为规范的教育方法,也是通过羞耻机制来建立的。如果你不应该做一件事情,理由往往是因为如果这么做会给你个人以及你的家族国家蒙羞,而不是因为这件事情有什么天然的原罪。为什么西方人比较自由?因为这世上,真的有着天然原罪的事情还真不多。为什么中国人不自由,那是因为,只要我感情受伤了(得罪了我、不给我面子),你tm就有错。但是,假如一件事情做了没有人会知道,那它就完全没所谓对错,因为不存在羞耻问题了。因此中国人特别多掩耳盗铃之事,慎独是圣人才做得到的。在西方,独完全用不着慎。因为自由(没这么容易被得罪、没这么看重脸面),人前人后本来就不用两样。

扯远了。所以,丢钱包很丢脸。如果一个人丢了钱包,他首先给他家人抹黑、给他家族也抹黑、甚至给国家抹黑(咱们中国人没有这么笨的人)。警察不屑于帮你,叔叔阿姨不屑于帮你,全社会都不屑于帮你。简直了!比本应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那个小偷还惨。

就是这样的一种心态。

所以,小时候有一次,有一个人从我口袋里拿了手机下车走了,我一点反应都没有,没有去追——拿都拿了,人家专业小偷,你个体育课考试不及格的孬种,能追得上么?别出丑了!何不装一下豁达,认了就算了,落得个轻闲。也没有喊——自己都不追,干喊啥?谁理你?不嫌丢人么?恨不得没人知道我被偷了手机!越少人知道越好!

所以,从小到大,我只做打了保票结果能好的事情,以及在过程中就能高兴不需要计较后果的事情。当然,真做了的事,都是后者居多。这反倒挺有利的,正因为如此,在学习上很少功利心。不受成绩好坏所影响。越学越喜欢学,最后走上了基础研究之路。

但是,我这种心态更多造成的当然是不良影响。例如,我当初就很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地出国留学。起初我也只是一般性的认为,既然学习还不错,家里也可以负担,出国比较好。于是出国要考英语,我就去报英语班。可是,进了新东方的GRE班,我就总觉得气氛不对。不知道是新东方的老师有意营造的气氛还是学员自发形成的,洋溢着一股卧薪尝胆的浓烈味道。大家都非常辛苦但仍然坚持着,好像要在打仗。我就很不解!老子是来快乐学习的!学英语不快乐吗?如果快乐地学习英语,无法达到出国的标准,那我就不出了。这里面就有“打包票”问题:我痛苦了,我坚持了,有人打包票说我就一定能去普林斯顿吗?难道就完全没有什么客观原因制约着我的上限吗?这些都是没有说得准的。所以那还不如干脆快乐学习,不求出国,至少我的过程是快乐的。而且不论足不足以出国,我多多少少提高了英语。所以后来我把新东方的班上完(主要是因为交了钱),去考了一把GRE(主要也是因为交了钱),就再也不管出国的事情了,至今没有出国留学。

我在学校,也从来不参加竞赛。因为任何竞技,都需要一定的磨练、坚持。为什么要对自己这么狠?对于天将降于我的大任,我真是躲都来不及,怎么会还去主动找罪来受?我要是喜欢玩什么爱好,自己按自己快乐的方式玩好了,干嘛要按照一种竞赛的标准去苦练?我苦练了,有人给打包票我一定会得奖吗?有人说竞赛志在参与,不一定为了得奖。这我不反对。但参与本身的目的又是什么?如果是快乐,我非常赞成,我只是往往觉得自己玩更快乐。

也可能是,我一向都只玩自己一个人就能玩的事情。小时候由于我做完做业要学英语和学琴,所以别人小孩去玩,都没办法叫我。别人家一般家里人会一起打打牌啊打麻将啊什么的,我们家既不打牌也不打麻将。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就是我特别小的时候(3到4岁左右吧),有一次跟几个亲戚长辈打牌。诚然,当时我对规则完全不理解,只是按照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出牌,没有输赢的概念。但是,最后别人告诉我:你输了哦?我居然委屈得哭了,这让很多年都成为长辈们有趣的笑谈。搁其他家里的男孩子,真的来情绪了也就是狡辩、耍赖,总之,一般来说不会这么快就接受事实,这是人之常情。但我却当场就认为,那我一定真的是输了,而且是我做错了。然后加上年龄小藏不住委屈以至于哭出来。长大了之后,遇到怪在我头上的事情,我也绝对不会表现出狡辩、耍赖或推托之类的反应,哪怕明知吃亏也不知道怎么申冤。

自从我妈教我玩接龙之后,我才找到了扑克牌的乐趣。因为接龙是一个人玩的。你不用输给别人。后来,我自己爱弹钢琴、听音乐、画画、电脑上的各种创作,包括学习编程序、还有刻印章……等等兴趣爱好,全都是一个人坐着能够完成的。我不懂打升级、斗地主、打麻将。我家一家三口,母党和父党的亲戚都在其他城市,所以也没有很多亲戚聚会的场面,自己家从来不玩这些,我也没有跟其他小朋友玩这些的机会。

这种消极、封闭、悲观、完全找不到一点男性特质的性格,自然找不到女朋友。因为女生都喜欢那种至少能承诺什么的男生。而对于男生而言,做出一个承诺,就代表自己需要努力去实现它。而这种能力,是靠在年轻的时候,多参加竞赛,或者多尝试一些挑战来培养的。不参加挑战,就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到底是多大。如果对自己的能力不清楚,就无法作出负责任的承诺。所以靠谱男人应该要在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中成长起来。而我从来都是回避挑战。也许我在我感兴趣的方面由于持续的钻研,未必一无所成。但我一直都只保证当下的舒适,我从来没有说制订一个什么死目标,然后叫自己在一段时间内努力地提高达到那个目标。我潜意识觉得这套动作很多余,很傻。不设目标我就不努力了吗?如果是,那说明我其实不喜欢做这件事,那我趁早别做。反之,只要我努力,我肯定能到达某处。至于这个“某处”是什么境地,岂是无法预知未来的人所能规限的?何以定立所谓的“目标”?但是,这些道理,前提都是我只为我一个人活着。找女朋友,我活着就不能光为我自己了,我要负有涉及他人的责任。我自己也许随便到达某处都不介意,但对于身边的人来说,是有明确的期望的,是明确地希望我能到达某处的。我不能自由地努力,而必须冲着一个即定的目标去努力——不管我乐意不乐意。我缺乏这种决心,也不了解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这样很难找女友成家。或者说,如果一个人不喜欢过这样的人生,这个人就结不了婚。

也许平时我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得和优越感。这些也确实是真的,不是我要掩饰上述的这些悲观心态而装出来的。但是,这种优越感是来自我经历中从来没有失败的记忆。我从来不接受挑战,何来失败?哪个人在给自己找乐子方面能够失败?

有一段时间,我这种性格的负面影响非常大,那就是刚留校工作的那会儿。我这种性格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我不喜欢陌生的环境和事物。我吃面,不喜欢尝试新的面馆。我希望生活永远不发生改变。这也是为什么我读完本科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读完博士留校做科研的根本原因——这样我就一直不用去接触陌生的环境。但哪怕是留校这种已经非常顺理成章的转换,仅仅因为面对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人际关系,我也产生了极大的焦虑和自我怀疑。加上工作上确实犯了很多差错。想想我是小时候打牌输了都觉得天要塌下来的人,那段时间真的让我感觉做人真恐怖。还是我导师开导了我。他说,他参加工作以来到现在,都经常帮助别人。这真是一剂良药!工作一段时间后,我适应了环境,现在不但不焦虑,明明工作能力也没提高多少,反倒还有点皮了,纯粹是脸皮厚了。回想一下,我好像忘记了“要经常帮助别人”,在不违反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尽量与人为便,尽量理解别人,尽量不要轻易地回绝别人。帮助别人,是一条跟我性格不冲突的事情。因为帮助别人我当然是不求结果的,不需要为其后果打什么包票;反而其过程本身就能给人快乐,助人为乐嘛。其实,帮助别人这一条,也是一个能够让我走出封闭的管用的办法。帮助别人,往往也一些小小的挑战。自己活自己的时候,不会去审视自己的能力范围、人脉、环境便利等问题。但当你想帮助别人的时候,你就会不自觉地这么去考察自己,不得不尽可能地利用这些因素,合理组合,达成目的。在帮人的实践中,慢慢地就能了解自己的真实实力(实力无非就是一个人的能力、人脉和环境便利嘛),变成一个不仅能够作出承诺而且能够兑现承诺的靠谱男人。

以上是我进行的一个自我检讨,按人家要求的频率应该是“日三省”。而我这次检讨完,下次再检讨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助人为乐也是学雷锋的主题,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关于雷锋的话题,往年我在博客不止一次地谈过。今年就拿这个检讨,得出“要助人为乐”的正确结论,算是也聊过下雷锋了。

Run to you

Whitney Houston的电影The Bodyguard里有一首曲子,我觉得歌词特别适合《来自星星的你》。恰巧,两个剧情也有点类似。女主是大明星,男主是保镖。歌词里每一句都好像是为千讼依所作:

I know that when you look at me
There’s so much that you just don’t see
But if you would only take the time
I know in my heart you’d find
A girl who’s scared sometimes
Who isn’t always strong
Can’t you see the hurt in me?
I feel so all alone

I wanna run to you (oooh)
I wanna run to you (oooh)
Won’t you hold me in your arms
And keep me safe from harm
I wanna run to you (oooh)
But if I come to you (oooh)
Tell me, will you stay or will you run away

Each day, each day I play the role
Of someone always in control
But at night I come home and turn the key
There’s nobody there, no one cares for me
What’s the sense of trying hard to find your dreams
Without someone to share it with
Tell me what does it mean?

[chorus]

I need you here
I need you here to wipe away my tears
To kiss away my fears
If you only knew how much…

[cho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