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个人生活

与专业无关的内容。

我使用Surface Pro 2的方法

大概还是刚从Windows 98转到Windows XP的时候,很流行改主题的软件。当时正是刚上大学的时候,很多人的电脑都用了这种软件,把Windows XP的界面改得很另类以彰显个性。我当时也是这样的。这类软件一般会打出很多种主题供用户更换。一般最头的几个一定有一个是Mac OS风格,这也是这类软件都会最花功夫去做的一个主题。这可能说明,很多人喜欢把Windows XP改成Apple机来用。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改成Apple界面之后非常丑。那些按钮的五颜六色的宝石高亮风格,灰灰的窗体,标题栏还画三条黑线。拟物风格的图标,好像是最近才被抛弃,可我当时就感觉到非常土。就拿回收站的图标来说吧,把它画得这么仔细像一个真实在办公室放着的废纸篓,这就太把用户的注意力引到这个废纸篓的款式上了,恰好,我觉得那个废纸篓的颜色和款式都很不好看!所有其他图标都有着同样的问题。从Windows 95开始我就觉得Windows的图标是好看的。

在一个理工科男生看来,图标的形状和款式应该方便枚举、排列、叠加、堆砌、装配!文件夹和文件的图标,是用来在资源管理器里排列出来的。如果都画得这么写实,一个废纸篓能在一直笔上放稳吗?如果是微软,就往往会在笔低下再画一张纸来基本填满.ico点阵,总之让人感到有规整性。

理工科男生也有不喜欢Windows的,但却是嫌它太傻瓜,所以一般转而去用Linux系统,或者freeBSD、Debian等。

经常听说在Mac机上做图像和视频处理工作,但我很少听说在Mac上使用MATLAB、Mathematica、OriginPro、SPSS之类的软件,更少听说物理化学领域常用的仪器配用Apple的电脑,软件运行在Mac OS上。这也许真的是我孤陋寡闻了。但以上这些软件有Linux版却是很不稀奇。

我其实从最开始就喜欢现在所谓“扁平化”的风格。事实上最早的GUI都是扁平化的。Windows 3.1图标最多出现45度的仿透视立体(例如文件管理器)。从Windows 95开始,引领了一个新的浮雕(emboss)GUI时代,但仍然是非常扁平的。就Mac OS把图标做得很透明,浮在屏幕底部的那个dock那里,鼠标一划过还一个个都浮起来了,让人感觉乱七八糟。关于界面,还可以谈谈Office的几个版本。Office产品经常会提前预告微软在GUI上的新想法,往往会在之后的新版本Windows中得到贯彻。我是从Word 6.0开始用的。当时整合成一个Office做法还不明显,而且在文字编辑软件市场上还有几个其他的选择。Word 6.0是Windows 3.1时代的产品,但它的Splash Screen显示了非常明显的浮雕风格,这种风格得以在之后的Windows 95中体现。之后的Office 2000和Office XP,主要是引处了Toolbar的控件。这两个版本的Office界面上区别不大,功能上到Office XP就非常完善了。之后出了Office 2003,成为一个很长寿的标准版本,全国通用,但我仍然长时间坚持使用Office XP,原因就是Office 2003的工具栏有立体效果,很丑;而Office XP的工具栏是扁平的,鼠标悬停的时候用一个非常淡雅的蓝色低框来强调。我对Office XP这一特点的喜欢程度之高,到了当时我特意去买那种打印了之后可以熨在衬衫上的特殊打印纸,把Office XP的一部分界面截下来,打在了一件衬衫上。

以上提到的各个软件版本的界面,可以自己上网搜图来看一下,我就懒理附了。

说到智能手机,我很早就觉得一屏屏的N宫格图标非常令人厌烦。这也是Iphone和Android都不例外的。刚开始知道Metro界面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但一开始这个风格是作为Windows 8的卖点来宣传的,我也没有联系到手机上。后来我要换手机的时候,才了解到,Windows Phone 8也是这个风格,于是买了Nokia Lumia 920。为什么我喜欢Metro?首先,我非常喜欢德国和北欧这些国家的那种干练的气氛,例如IKEA卖场使用的字体和平面设计风格甚至其家具的风格。赫尔辛基大学的一个不苟言笑的冷静金发女大学生在冬日的阳光下掏出的手机,不应该是这么美国pop culture傻瓜娱乐烂俗化青春校园剧的iphone,或是各种宅穷廉价伪IT geek的HTC,不能是日韩樱花树下萝莉cos用来对着哭喊欧爸的大白塑料三星Galaxy,也不应该是西装笔挺华尔街金融巨鳄范的BlackBerry。她应该非常干练地在手机上给她的朋友打着SMS,上面显示的字体也应该非常干练。她走进了地铁站,地铁的站牌的字体硕大、明快、干练,大色块、配色醒目而不俗套!她就在这样的一种UI的城市设施下,走进了一列列车。现代、独立、智慧、务实!

Metro界面使我感觉我正在北欧国家留学(德国)!

所以我的Lumia 920一定是英文语言,尽量显示英语。我玩的游戏当然不能是什么欢乐斗地主:“不叫!不叫!三分!”,也不能是什么切西瓜之类的,而是要玩The Sims。我看的当然也不能是什么奇纪玄幻武侠仙侠灵异同人,而是要上Bing News看国际新闻(英文),打开NextGen Reader阅读订阅的文献RSS。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能显得文字多一点图少一点都受不了。相反,应该热衷于文字,欣赏文字的美。因此,Metro才是给受过教育的人用的。它用文字而不是图案来实现装饰和美观的效果。

Lumia 920还有其他的特性,让我用得非常爽。

现在终于讲到Surface Pro 2了。我也是想要换笔记本,才去上网了解目前的市场情况的。Surface Pro 2的配置和做工有口碑,Windows 8.1,于是就买了。首先让我非常满意的就是使用OneNote。因为我非常喜欢草稿纸,现在有了一个stylus,我可以直接把文字写在OneNote上,实现了把我的草稿纸搬上云端的梦想!在地铁上,把键盘翻到后面去,打开文献和OneNote,就可以边看文献边记笔记了,正如我以往只能在办公桌上的做法,这实在是太令人兴奋了。在高清屏上使用Office 2013工作也是一种享受。坐在桌上,我完全感受不到它跟一个笔记本电脑有什么区别。第四代i5+8G+256G SSD,我在上面运行MATLAB计算,都非常流畅。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买ipad,我想理由已经很明显了。当我赴外地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在高铁上我拿出ipad只能看看电影什么的。我能修改我演讲的PowerPoint吗?我能在OriginPro里把最新的数据作成曲线,然后在MATLAB里进行一些计算和拟合,再把图插到我演讲的PPT里面吗?不能。我到了会场,能直接把我的ipad接上进行演讲吗?可能可以,但我还要接上U盘、投影仪的VGA口、遥控翻页激光笔接收器、鼠标等,非常不方便。而且拿一个ipad上讲台,白白的,显得非常轻浮。因此,我只能再带一个正式的笔记本来完成这些事情。再说了,我在高铁上,看什么电影啊?有空就应该打开邮箱处理事情、看文献、做PPT等等。所以我ipad带上是多余的。

相比之下Surface Pro 2上运行的是一个正式的、功能完整的Windows和一个基本QWERTY的键盘。我是能在上面真正地工作的。带上它就够了。

在办公桌上固定办公,我需要一个更大的显示器,更多的USB口,以太网口等。于是,我买了一个HP 3005pr USB3.0 Port Replicator。回到家,只需把它插到Surface Pro 2上唯一的那个USB 3.0口上,你同时连接HDMI输出显示器,接入以太网口宽带,连通音箱,2个USB 3.0,4个USB 2.0,一秒钟变台式机!因此,我移动时只带Surface的机子、电源和VGA转接头(开会用)。家里放有蓝牙鼠标,已经配对好,坐下开机就能用,额外的动作就只有插上那个HP 3005pr。由于我经常要在OriginPro里输大量实验数据,我忍受不了QWERTY键盘字母上方的数字键排列,从台式机时代开始我都是Numpad的重度用户。改用笔记本电脑之后我就特意买了一个Logitech的无线数字小键盘,接收器需要占一个USB口。现在,这个接收器就插在HP 3005pr上,因此我回家只要一开始就能用Numpad了。有了这些,Surface Pro 2的工作效率跟台式机完全没区别。而作为一个笔记本,它的外观又太酷。它完全颠覆了主机在键盘下面因此重量在下的做法。由于它想做成一个pad,因此主机在屏幕下面。盖上是翻的不是屏幕而是键盘。键盘可以拔掉,磁车粘上对准率很高,随便靠一下就接上了。屏幕用Gorilla,也使其看起来像一个移动设备。

Surface Pro 2使用方法

WP_20131220_23_15_06_Pro

捧哏的

微博看到的段子,要是做presentation也能像讲相声那样,找个捧哏的,就有意思多了。

我:大家早上好!

捧哏:早上好啊!

我:我今天讲的题目是,锂藻土凝胶的延迟屈服。

捧哏:哎,延迟屈服。

我:这个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

捧哏:太重要了!

我:之前有一些人研究过,提出过一些模型,不过你猜怎么着?

捧哏:怎么着?

我:它还没有确定答案!

捧哏:嗨!那naaaaaa还费什么劲啊!

说句实在话,流变学方面,我真的是半路出家。就博士的时候做过几年,也是自己瞎摸,没看过几本经典教材。数学也差,基本上只能忽悠一点物理图像。而且,说做流变的,聚合物流变学一窍不通。今天我听了第一天的流变会讲座,感觉自己真的是外行。聚合物流变学,包括填充体系,不相容共混体系,有很多基本前提我不熟,很多实验手段我不熟。我自己一点都没碰过聚合物样品。做实验研究的,感性认识很重要。很多用语言说不出的,还没成形的学术思想,都是来自长期接触样品产生的构想。而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推动一个研究者去自己提问,做实验证明,得出有特色工作的第一推动力。都做过实验的人,聚在一起自然就有共同话题。我没有这个,纸上谈兵别人一听就听出来了。所以,在流变学方面,我应该是一个外行。

明天该我讲了,我只讲一些最近做的实验,既不完整也不足以得出什么结论,我心态就是来开一个有很多大牛老板的组会,汇报一下实验工作,听听他们意见我下一步怎么做;但是从工作的完整程度上远远够不上一个合格的大会报告。那要问我有啥比较完整的工作吧,我也拿不出手。可能scaling的那个还算比较完整,但那个由我老板去讲了。

不过这也是参加会议的一个好处,既能请教牛人,又对自己是一种激励,要努力干,争取下次能拿出点东西来。老闭门造车不行。

必须得印名片了

我来合肥参加今年的复杂流体流变学研讨会了。今天是报到,晚上有个晚宴。明后天开会。

碰上两个我之前不认识的同行,事先就知道我。一个是通过科苑星空BBS,另一个是通过我博客。都出乎我意料。当然我不会说还认为我的博客没人看了,但是我猜假如有人知道我的话,应该更多的是通过我那个流变学的QQ群,在流变学方面我在那个群里说话比较多。在KYXK混的时候我还没做流变呢。说起kyxk那真是非常遥远和美好的回忆了,回想起来这些年真的走了很远。不过人家走更远,至少得出国转一转,我从襁褓到现在就没离开过五山石牌一带,看样子一直到坟墓也要是这个情况了。

至于做流变学的通过本博客知道我,那就细思恐极了。本博客多为疯言疯语,讲流变学的内容不到百分之一,要是说看我博客知道我做流变学,岂不是都几乎看完我所有胡扯了?还实名——是这样的,以前我没有想过我会在这个圈子里混,说话不带考虑的,实名就实名呗感觉老子很潇洒,世界很小这个道理当年我是不明白的,现在细想都后怕,说也说了只能不去想。

饭桌上大家都在自我介绍,递名片。我只有收的份,拿不出来,显得特别不礼貌。我工作一年多了就没想起来名片这事。可能潜意识有点抗拒,觉得我就算印了,也不知道带,带了,也不知道掏,掏了,也不知道礼节。现在觉得一切至少总比压根没有好。回去就印一叠。话说,平时怎么带呢?带多少张呢?很困惑。

我07年来过合肥,也是中科大,参加物理化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这次来,觉得不同的地方是,高架多了,霓虹灯多了。要说合肥真的是落后。搁广州,“这几年高架多了霓虹灯多了”这种话岂不是刚改革开放那会的事吗?搁别的城市那也应该至少十年前了吧。作为省会我觉得还是很奇怪。但是我们住的酒店档次很好。晚宴的酒店更是给跪,我顿时觉得自己像乡下出来的,头一次看到这么高大上的酒店。晚宴也很好,还有大闸蟹,个头中等吧。

但是没顾吃,晚上饿了,出去买了个脑残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