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个人生活

与专业无关的内容。

草稿纸、OneNote、Evernote和Google Keep

我是一个草稿纸的超级重度用户。我在计算、写基金申请书、查资料等多种工作中都一定要在草稿字上写写划划。草稿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写字和画图之间不需要任何“模式转换”,不像在电脑上那样需要换“工具”。鼠标是一个很不好用的绘图工具,而手写板写出来的笔划太大,不像在纸上写字那样可疏可密。手写板上的位置与屏幕的位置也很难对应起来,在板子上你看不到屏幕上的“空白位置”在哪里,无从下笔。草稿纸的一个缺点就是要随身带着,而且纸张的面积有限。我思考一个问题往往会用掉一大叠草稿纸,每张纸的内容重要性都不一样,也很难取舍。除了转换工作地点时都带上外,从一大叠草稿纸查阅我昨晚想过的某个问题时也不大方便。

微软的OneNote是最接近草稿纸的笔记软件了。有很多基于文献整理的工作可以在OneNote上做笔记。而且,OneNote可以插入文件。一个PDF文件,一段写在Word文件里的数学推导,一段MATLAB代码,一段视频、一段PPT……都可以插到OneNote里,这是草稿纸没办法做到的,我不得不在草稿纸上写上“见谁谁哪哪儿的那个PPT”。基于计算机软件界面的天然便利,OneNote里的对象可以随便乱放,或者删除。而纸上写了的就擦不掉,往往经过前期的草稿,感觉思路清晰了一点,就要重新开一张新纸把新版的思路重新写一遍,再继续思考;但旧的草稿纸又不舍得扔:思路虽然更新了,但以前想过的一些边角材料说不定也有闪光之处。

OneNote比不上草稿纸的方面还是在于只能以“写”和“贴”为主,“画”仍然受到目前手写输入技术的限制。假如有一天,我们的触幕屏幕,在用手指操作的时候像电容屏那样轻巧,而在用笔书写的时候又像电阻屏那样支持压力感应,而且对于压点位置的分辨率能够高到与屏幕像素显示的分辨率相当,实现“写像素”的精度,也许我就真的可以淘汰草稿纸,直接把电脑当纸用了。

跟OneNote比起来,Evernote大为逊色。对我来说Evernote完全不可用,它离草稿纸简直太远了。在Evernote里你只能从头到尾地写和贴,不能乱写乱贴。我一直不明白明明放着OneNote在这里,为什么这么多人推崇Evernote。也许只有对于草稿纸的重度用户来说,才会觉得不能乱写乱贴是真的会死。具体来讲,首先Evernote的richtext formatting就很局限,其次它不支持随便乱放内容。其实有OneNote这个产品在先,Evernote的开发团队应该不会不知道这一可能性。但我猜Evernote一开始是从web界面开始的,在web界面很难实现像OneNote那样随便乱放的排版。所见即所得的编辑模式背后的HTML转换也很难不出什么bug(也更没办法做成Google Docs)。因此所有客户端都要迁就Web版来降低标准了,似乎认为Web版是最重要的。而OneNote则以PC桌面软件为主,先保证它能做到最佳,再去考虑什么同步啊,安卓客户端之类的事情。能同步只是一个feature。我不会因为能同步就去用一个垃圾。

我在知乎上看了一下相关的内容。有的人前面说OneNote不能同步,后面就说自己把资料放在SkyDrive里,难以理解。在微软还没有强推SkyDrive之前,我是把OneNote的笔记文件放在Dropbox里的,如何不能同步?现在则是直接通过SkyDrive。由于可以插入外部文件,因此OneNote笔记的大小是无法估计的。如果SkyDrive本身不是一个gigabyte级别的独立网盘产品,我很可能会继续把OneNote的笔记文件放在Dropbox里。但是,我曾经在Evernote里做过一件事情,本来就熬夜熬到很晚,最后以为它很快就同步完毕,结果它同步的进度一直停在百分之十几,直到第二天我起床。我只好以其他方式把我的笔记拷出来(Evernote的笔记文件存在神秘的数据库中),用U盘带回单位。后来上网查了一下,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遇到,原因大概就是笔记的大小。我知道我的笔记的都不会小,所以我是交了钱成为Evernote的Premium用户的,因此我对于这一点非常不满意。之后我也不在乎那钱,回到OneNote上了(Office 2010学生版才几百块钱,带OneNote)。

有人说Evernote适合在移动设备上使用,因此可以“随时记录想法”。首先就我个人而言,“随时出现”的而又很值得记录的想法非常少。而且,由于我的行业(科研)的特点,如果有了什么自以为非常sharp的想法,第一件事不是把这个想法记录在笔记上,而是打在Google Scholar的搜索条里然后回车,99.99%的情况下,这个所谓的新想法就可以88了。或者,产生了想法之后,第一件事情是继续想它如何实现,而不是记录下来。不是很多人说过么,想法并不值钱,关键是怎么实现。我并不是那种很青睐所谓的“idea”的人,我觉得这种所谓的idea,有了就有了,没了也不可惜。另外,也许我产生想法的方式往往都是自己想,而不是跟别人交流产生,所以只要我产生了想法我可以自由地继续思考,不用因为为了继续当前的交流而不得不先找个什么记录下来。所以我并不需要一个笔记应用来接管我的这种“随时产生”的想法。实际上,我真正产生可行的想法的场合,都是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而不是上班途中。

其次,就算我要在上班地铁上记录写什么,在我Moto XT910 Maxx上打一段文字,配个图,可能我就到站下车了。要向电子设备大量输入文字,除了在一个机械按键的QWERTY键盘上用搜狗五笔输入之外,我不接受其他方式。

我使用OneNote,笔记的大小也会很大。OneNote有安卓应用,跟SkyDrive相联系,可以同步。它的聪明之处是,只同步文字和图片内容,其他插入对像只显示占位符。在OneNote的安卓客户端上,可以进行文字上的修改。所以基本上,这个客户端只可供查阅用。我觉得恰好够了。以我使用OneNote做笔记的方式,也是必须在Windows 7操作系统上同时打开Word、Chrome、Acrobat Pro、EndNote、MATLAB、GIMP。在手机或pad设备上我反正是做不了什么正式的笔记的了。提供一个客户端供同步和查阅用,倒是很方便。在地铁上可以回顾我昨晚捣鼓了一晚的思路,作些小修改小注释,到了单位打开电脑就可以比较快地继续下去。

有的人把Evernote当成GTD产品。可是我在GTD方面是Google Calendar+Google Task解决的。你要To-do list,你就用To-do list产品。你要Calendar,你就用Calendar产品。事实上,我个人认为炒得很火的那些GTD概念里的很多东西,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忙到需要用它们的程度,包括我。但我在很迷GTD的年代,还使用过Voo2do,它是一个真正能落实事情的的品,而不是一个花哨的GTD概念演示。Evernote的组织架构是一个笔记本。如果没有电脑,我的日程管里只会使用一个年历式的笔记本,而不是一个普通笔记本。那种带彩色书签的笔记本,我只会用来做资料整理和学习笔记。

笔记本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做会议(课堂)记录。这也是Evernote和OneNote这类模仿真实笔记本组织方式的产品应该主打的方面。使用Evernote的优势在这方面似乎就体现出来了。在手机应用上,Evernote添加音频和视频作为笔记的功能还是比较对路的。加上Skitch应用,照了的相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涂画标记(仍然受到目前手写输入技术笔划太巨大的局限)。在此方面OneNote比较逊色,OneNote的安卓客户端的新建笔记功能完全是废的,因为它不能选择到底把笔记新建到哪个Notebook里,新建了的一律放在一个叫Unfiled Notes里。再者,正如其同步只下载图片和文字一样,新创件笔记也只支持插入图片和文字,这也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在开会的同时用手机进行文字记录是基本没戏了,我在笔记本上打五笔都赶不上人说话。所以在此方面Evernote也只能说是个云录音笔。我试过这一用法,但是由于带有录音文件,笔记太大,必须要找到有Wifi的地方才能同步,而且电脑客户端的同步又停在了百分之十几,因此再次枪毙。

还有的人说,Evernote“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扔”,我很怀疑这种没有整理的大杂烩对于工作的真正用处。这种用法可以概括为一种“收集”的动作。就是在其他各个地方看到什么好东西,假如浏览器安装了EverNote插件的话,都可以“分享到Evernote”。可是我认为“收集”对工作是没有任何推进的,“阅读、评述并删除收集”才有可能对工作有益。再者,“收集从其他地方看到好东西”对我的工作的益处是非常间接的。在地铁上翻阅Google Reader并加星,已经达到目标了。定期我会花集中的时间去浏览我的加星条目,把星号都去掉。这是没有Evernote也能做的事情。我怀疑,喜欢这么用Evernote的人,其实只是满足自己的收集癖。所谓“好东西”,也就仅仅是个“好东西”而已,而不是非常明确地因为它跟工作上的个项目非常相关所以“好”。其实,类似的应用还有Pinterest和Pocket,我也装过,一直找不到用它的点在哪里,现在我明白了,我根本不喜欢收集什么“生活或互联网上随处可见的美好”。诸如像《美国科学家成功合成可见光波段的负折射率超颖材料有望真正实现“隐身衣”》这种文章,看了也就看了,收什么藏?工作了的人空闲时间浏览的也就是类似这样的“行业信息”。除非说把Evernote用法归类为一种文艺上的采编工作,相当于把Evernote当成私人剪报本。翻开自己的Evernote,能够满足自恋的心理,瞧我平时都看些啥样的美文美图啊,瞧我的日常生活多么的清新淡雅……Evernote本身就是使用的终点,Evernote展示出来就已经是美的了。与其这样还不如Pinterest直接社交化,直接由你的剪报来组成你的个人profile供交友使用。但这离工作需求就非常非常的遥远了。

Google Keep不是一个或多个带有彩色书签的笔记本,而是一面贴满Post-it的的墙壁。我在现实世界中并不是一个Post-it的重度用户。但是在一个lab里面,把Post-it贴满整个电脑屏幕边缘以及墙壁的大有人在。Google Keep目前的设计,是一个note只能满足一个非常具体的特定的功能。如果你加check box,那这个note就是一个check box list,不能又添加别的。图片也是只能添加一张,也就是说假如要说事,也就对这张图片说事。(音频我没有试用,因为在我的手机上点添加音频Google Keep会闪退;网页版没找不到添加音频的地方。)这种限制就使得你不可能把Google Keep当成一个笔记本,它真的就只能是Post-it,一件小事一个note。全都贴在墙上,不能区分是哪一本Notebook或者哪一个书签页了。也许真实世界中Post-it的重度用户对Google Keep点评会更深入些。

那时候的年轻人也有小清新

很多歌在你想起的时候就会同时感叹这歌要是再不想起可能一辈子也想不起来了。今天我就突然想起有首歌叫小草,“春风啊春风你把我吹绿”。这首歌处于我记忆的最最开始的那一端,再早的事情我都记不得。

很多老歌因为归类在“红歌”这一标签下而至今传唱,可是《小草》这歌就已经很少再听到了。

Yundi和其他人弹的肖邦夜曲

我从乐友、著名“云黑”@三俗的好人那里知道了李云迪在EMI录的肖邦夜曲全集。想在网上找ape下载,没找着。只好找点单曲。我最容易找到的当然是9-2,而我最不喜欢9-2,主要是听厌了。总要找点考功夫的。找到了48-1,可以听一下:

我觉得弹肖邦夜曲,除了要没有槽点之外,另一个更重要的是要没有亮点。我不喜欢触键很硬,有碰撞声音的感觉;哪怕是需要强的地方,也尽量不出现“bang”的一声。这些李云迪都做到了。肖邦夜曲这么多前辈的CD可听,只要有点鉴赏力,不会不懂得怎么弹才好听的。有些钢琴家是为了标新立异而违反“悦耳的逻辑性”,特别是在现场,反而暴露出其品味不高。当然,我说的李云迪是这个视频里的李云迪。云黑们放出一些他最近的现场,感觉他的触键已经沦为bang bang bang了。

又找到了那首因为《钢琴家》电影而被炒红了的“遗作”。同样李云迪以不犯大错,遵循经典格调的态度完成。如果凭这两个演绎而去这么黑他,可能有点冤。

但是,很难跟死了的人比。至少,他没有上到一个什么层次呢?就是每句有一个明显的表情、明显的口吻。他可能不敢这么做,因为要这么做不难,做完之后情绪还保持连贯的就很难了。他也许知道这一点,干脆先保持连贯,再努力在某些地方转换一下口吻,每句都不一样就暂时做不到。谁做到了呢例如鲁宾斯坦:

夜曲是用来沟女的。所以弹出来一定要有叙述的感觉,是在念一篇情书。如果没有叙述感,那充其量就是一段好听的音乐而已,没有打动人心的地方。所以我听夜曲的一个鉴赏点,除了不要有自作聪明而又品味不高的主张之外,还会看是否弹出了叙事感,而且所叙之事是否足以打动女生的心(假想我是女生)。在这方面,也不止鲁宾斯坦做得好。看Hoffman:

一篇不一样但也很打动人的情书。鲁宾斯坦的版本是让你倾慕他的优雅,而Hoffman则是让你可怜他的痴情。相比之下,这种就太嫩了:

觉得就好像一个约会请你吃还不错的自助餐,可是紧张过度、言语极其乏味无聊的男生。这首夜曲,中间那段要弹得不乏味,还是很考功力的。更别说要弹到很甜蜜。以下这个,至少还算花了点心思想要抓住你的呼吸,稍好一些:

回到大师级的演绎吧。Gilels的版本,需要先听好几首他弹的贝多芬奏鸣曲,马上再听这个肖邦夜曲才有效。就好像铁汉偶然显露的柔情已经珍贵得让人落泪,而且也没犯大错。说白了就是觉得弹贝多芬弹得这么好的人弹肖邦也这么好觉得难得。但如果单独拿出来的话,可能只能算是五官端正也算优雅却不够主动浪漫的一男子。

说到贝多芬,最近李云迪也出了贝多芬的CD,于是我也找点来听。以下是“悲怆”第三乐章

我想大家都能听出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弹成肖邦了(但是肖邦也没有类似的东西,有点像某欢快的圆舞曲但节奏不对),没有危机感,更别说抗争。贝多芬比较著名的那些作品都跟“革命”和“敌人”的假想有关,脑中的图像应该是狰狞的。但李云迪没有给人这种图像。但是李云迪(或者他背后的制作人)似乎总有能力把任何一首东西至少弹得悦耳,不生硬。当作个小曲儿听听还不错,没有灾难性失误。真正灾难的是他弹的“月光”第三乐章,太快太快太快。到底DG里面的谁允许他弹这么快的呢?而且装饰音擅自加了插花,太骚了。弹肖邦时的小聪明用在贝多芬这里就很违和。

李云迪打乒乓球拿直板……他真不应该回中国,中国太坏了。可是现在说这个已经“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