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个人生活

与专业无关的内容。

应变硬化的粘弹性模型

最近我在找一些能描述应变硬化的粘弹性模型来模拟具有这种性质样品的LAOS的行为。找到很多以前用来描述橡胶拉伸的模型,它们都是纯弹性的。而我的样品有一定的迟滞,因此我就简单地给这些模型加上一个牛顿粘壶拉倒了。以下是一个小小的总结。

知乎:经历了大跃进或文革的中老年人,为什么还在歌颂毛泽东?

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很多了,票数高的答案都体现了中国人的普遍特点:以情害理。感情上过不去,就宁愿回避是非,无原则地与人为善。有一句话应该是废话:反思文革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不管他/她是亲身经历过,还是没有亲身经历过。你可能希望别人不要指责你(或你敬爱的长辈),但你自己,还有长辈们自己,则都应该负上反思文革的责任。别人是没办法要求你反思的方向、程度和结论这倒是真的。

一句“没经历过的人没有发言权”,就已经把讨论引向推卸责任的怪圈了:

一方觉得年轻人没亲经历过,轻易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过去,似乎他们自己没责任一身轻松——其实他们自己不得不承认确实了解太少(当时的史实),他们自己反思的第一步就是去了解——特别是在现代化的图书馆遍布城市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绝对是不缺的,只愿活在自己的既有观点里,不想去接受任何与自己观点相违背的事实,这太容易被利用了。

另一方觉得老一辈的人以老卖老,以亲身经历为由说一堆难处,似乎这样就能豁免反思的责任——其实他们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确实了解太少(当时的史实。另:不是说当初没文化吗?),他们反思的第一步就是去了解——特别是在现代化的图书馆遍布城市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绝对是不缺的,只愿活在自己的既有观点里,不想去接受任何与自己观点相违背的事实,这太容易被利用了。

没文化的话,不要说什么宣传“民主自由”的书没读过,估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也没读过:为什么本来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不直接过渡到也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一个资本主义,到末日了还要劳烦这么多的工人阶级流血牺牲来为它掘坟?以中国的水平,要到共产主义是差远了。但是仍想要打破阶级差别的感情,如此激烈,以至哪怕回到原始社会闹三年饥荒也在所不惜,会是“值得理解和肯定”的事情吗?是的,当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那是因为当时农民阶级根本没有“财产”可言,更没有“个人财产”可言,不然你看看解放前的资本家家庭文革时期夜里闭不闭户?是的,当时人的一些等级被打破了,学生可以打老师,谁都可以揭发谁——连饭都吃不饱的时代,这种“斗争”又跟贫瘠草原上的猎狗争夺唯一的肉骨有何区别?被打破的不是等级是是非观吧。

道理说到这里是极限了。还有人甚至至今仍把“有文化的人”想象成闭门造车,远离实际而又傲慢的形象——这就是文革给知识分子塑造的形象。就算文化人傲慢,文化不傲慢。亲情是最低级的能力,是人人都有的,但文化则需要一个人勇于突破自我才能不断获得。有了文化,甚至能反过来审视亲情,甚至还有大义灭亲的觉悟。自己都承认没文化的人,成天沉浸在亲情里就以为自己很伟大,连文化都不要学,这也是太容易被利用和奴役了。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仓禀不实、衣食不足的时代发生的事情,甚至没有资格拿来证明什么对错。

阅乎:除了我自己,谁还能向我推荐什么?

我从小就有写日记的习惯,04年开始在网上写博客(BlogCN),那时候也在BlogCN写博客的还有一个叫“停不了的猴子事业”的人,现在这个标题似乎成了一本画册,作者是张贼贼。我不确定当时我在BlogCN看到的那个是不是现在的张贼贼。后来才看到什么按摩乳、keso、洪波这些人。所以说写博客方面我应该算是前辈。我写得也多,而且还不止在一个地方写,不同地方的内容不重复,要全删就全删了不留底。

由于我是以写日记的心态写博客的,因此我写博客主要是我看。别人爱看不看,爱看懂看不懂,我一点都不关心。也不关心流量。这种心态也延伸到了我对其他任何user-generated content 产品的使用上。我认为一个用户产生的内容,首先是为了给用户自己看的。如果是为了吸引别人看的,那叫媒体。我一向对媒体不太感冒。最近知乎上有人通过提问来宣传“阅乎”这个网站,是几个人推荐他们平时网上看到的文章的一个网站,每个人节选要推荐文章中的经典部分然后自己加一段评论,链接到原文。这种形式国外早前就quote.fm。不同在于,quote.fm是人人都可注册,这就变成好像“博客”一样,你完全可以抱着“推荐给自己”的心态去经营你的timeline,别人爱不爱看不重要;也许爱看的人多,你会火。但阅乎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注册的。因为它的“使命”是要推荐“好”的文章给读者。Lawrence Li说

知道什么是好东西的能力就是品味。有好的品味已经不易,还要日复一日地做同样的事情──相信我,那是枯燥的。即便做的是你热爱之事,也不令这枯燥减少一分。而一件事能否做成,很多时候就取决于你忍耐这枯燥的能力。

我觉得问题不在此。“品味好不好”,只能对自己要求,很难去评价他人。只是就算品味再好,我不感兴趣,也最好别推荐给我。而且,爱阅读爱求知的人,不会又功利又懒,以至妄想最好世上我非看不可的书和文章自动被选好放到我眼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