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2006年4月3日

略翻《李岚清音乐笔谈》

Free Image Hosting at www.ImageShack.usFree Image Hosting at www.ImageShack.us

最近由于课题实验繁忙,没有时间写博客。前几天陪同室友前往购书中心,得以有机会到音乐图书专栏浏览一番。除了涅高兹关于钢琴表演艺术的一整册金玉良言外,就数这套《李岚清音乐笔谈》最引人注目了。我只略翻了一下,感叹李老先生的一片苦心,以及我们的文化普及工程的确是任重而道远。

关于此书的形式和内容的深度,可以看看这个介绍。那里还有李岚清同志的自序。如果恰当的话,这里摘录了书中的两段正文。

“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点音乐”。这不是一位音乐爱好者的自吹自擂。我还赞成“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点科学”,“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点美术”,“……军事”,“……时事”……实际上这些都是所谓的“精神文明”。懂得生活的人,会在家里种点花,挂几幅画,做几盘点心,听几首歌——但他不必是一个园艺专家,画家,厨师或者音乐家。同样,我们的精神家园里,也应该有这些小小的,不求甚解的点缀。

然而,我所看到的人们,精神家园简陋的不在少数。就从购书中心的音乐区来说吧。流连的人廖廖无几,而且都是集中在乐谱附近。音乐普及,音乐散文,音乐家传记等等的专架从来只有我一个人在驻足。曾几何时我曾想,假如我在这行专架前看到另一个人,我一定会不嫌唐突地向他问好。可惜这样的机会一直都没有出现。(当然,这几句话并不客观。因为音乐不仅仅是指古典音乐,但应该追求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或起码给人以美的感受的音乐——包括很大一部分流行音乐。)

小小的书店音乐区,折射了我国音乐事业的现状。你说音乐不受重视,的确也不尽然。成千上万的家长如临大敌般地安排自己的孩子学习各种各样的乐器,各类考级一年比一年红火,艺术类院系大热甚至爆满。这能说明音乐受大了大家的欢迎吗?我认为这只是在世俗的,浮躁的,功利的教育观念作用下的现象。部分家长所关心的,不是某艺术家的作品如何优秀、他对艺术如何执着追求,而仅仅是某画家一幅画值多少钱,某影星拍一部戏拿到了多少报酬,某歌星参加一次演出能拿到多少出场费。有这样的音乐教育,也就有这样的音乐界。整个社会都是利欲熏心的,如果独独音乐受到人们诚心膜拜反倒令人不解。音乐书藉中只有乐谱畅销无阻也就很好理解了,因为只需要把乐谱用乐器“复述”出来,音乐的本质并没有受到重视。我们的文化界,我们的媒体,也并没有做出很好的榜样。为了“经济增长”而大量实施的炒作,专门挖掘文艺界中浮躁的,表面的,吸引“眼球”的部分进行放大,忽略文艺本质;文艺界也不乏“搭顺风车”者。“超女”的三个获奖者,在对各种流行曲风的把握方面水平都比较突出,歌唱又都有着独到之处。在最初正是这个简单的原因使他们赢得了年轻朋友的热爱。但是媒体大搞借题发挥,顾左右而言他,共同把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炒作到了莫明其妙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对流行音乐,对文艺的一种糟踏。

最近胡锦涛同志讲到的八大荣辱观,实在不是无中生有。我们的荣辱观的确存在颠倒。实际上,需要端正的荣辱观,哪止这八大!我们很大一部分人里,还存在着“以高尚为耻,以低俗为荣;以高山流水为惧,以下里巴人为安”这样一种颠倒的荣辱观。学习音乐,如果你不冠以功利的理由和目的,你还不好意思跟别人说。在这样的气氛下,少数真正音乐爱好者,也或多或少产生了某种逆反心理,拒绝交流和传播音乐感受,蔑视甚至仇视曲解音乐的人,使音乐的圈子越来越窄。

李岚清同志的这套音乐笔谈,内容浅显易懂。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是笔者自己的文字,三分之二穿插的是相关的背景资料和人物介绍。从专业的角度上看,这样的资料算不上“乐评”;但从乐评的责任来看,这套书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非常优秀的乐评。带着仇视心理的音乐爱好者,可能又要看不上那些“老生常谈”的,“凑字数”的内容;他们看不到一位音乐爱好者,一位心里惦记着中国音乐教育的副总理的一份浓厚心意。作者自己的话就已经十分令人敬佩:

在介绍欧洲经典音乐方面,我国专业音乐工作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出版过许多这方面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为一个经典音乐的爱好者,我看过不少这方面的出版物。在受益匪浅的同时,我感到很多出版物比较专业,普通读者不易看懂,难以引起他们对欧洲经典音乐进一步的兴趣。因此,多年前我就萌发了一个愿望:有朝一日,作为一个非音乐专业的音乐爱好者,我可否也写一本这方面的书,以期更有利于广大普通读者对欧洲经典音乐的理解。为此,我在多年分管文化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结合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在学习这方面知识的同时,注意收集和积累资料,作了若干笔记……本书的编撰出版,得到许多同志的帮助,特别是我国音乐教育家、音乐工作者和驻外使馆同志们的指导和帮助,对此我表示诚挚的感谢。尽管如此,对音乐我毕竟是外行,书中如有不妥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Filed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