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February 2009

高雅的二人转

今天在SCUT Serious Music群上看到一个很不Serious的Youtube链接,我才发现一对早已风靡全球的古典音乐二人转组合Igudesman & Joo。原来二人转也可以高雅到这地步……而且钢琴手和小提琴手的技术都很过硬,音乐上更加没得说了——只有在音乐上达到很高的高度才能达到玩的境界的。

下面这个可能要听过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才知道观众笑什么……

后来他们请来了大人物G. Kremer跟他们同台胡闹,Kremer在台上自然不用勉为其难地做很多滑稽动作,但也着实爽了一把。

享受科学,享受无知

老朋友聚会的时候,别人问我现在做什么,我只能说我是一名博士生。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将来我可 能会在某某单位读博士后,再往远一点,可能我在哪所学校做老师。我没有办法进一步介绍清楚我具体所做的研究是什么,用处在哪里。 我自己当然是知道的,然而一旦我说出来,听起来就好像基金项目申请书一样,听得懂听不懂都会觉得无聊。很多朋友会纳闷:怎么会选择了“科研”这么个职业?我猜他们的反应跟听说我决定剃度出家一样困惑。

我也遇到过很多在读硕士的同学,尽管他们并不是为了混文凭,而确实是想通过几年的学习而有所提高,但硕士毕业的时他们仍然是灰心丧气,投入到考公务员听宣讲会的行列中去。大多数硕士毕业生会感觉到他这三年所做的实验均很失败,他一开始觉得很新鲜的想法很快就被证明是毫无意义的,实验只能破罐子破摔地做下去,最后的毕业论文也总结不出什么突出的观点。总之别人都在跳槽升职炒股结婚买房,自己则钻在实验室里浪费青春。但是那些喜欢搞研究的“科学家”们,面 对相同的遭遇却偏偏不会感到灰心丧气,还很觉得享受,很有乐趣。这些人的不同之处不是在于他们视钱财如糞土,而在于他们能忍受、甚至很享受自己的无知,他们乐于不断地证实和体现自己的无知。没有什么事情能比直面未知世界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无知了,于是科研就成了很自然的选择。

然而我们的中学乃至本科教育,告诉学生完全是另一种情况——努力的回报不是知道自己无知,而是知识渊 博,学富五车。每个学生努力学习的目标就是学懂尽量多的书本的知识,答对尽量多的考试题目,考出高分来。这样才能让自己感觉良好,感觉努力有所回报,自己还挺聪明。然而当这些自信的年轻人从课堂进入到实验室之后就会发现,在这里收获跟努力之间没有 必然的联系。原本认真努力,成绩很好的学生,不一定就能在实验室里频出成果。他们会发现调皮捣蛋的大自然一点都不重视他们的努力,他们宁愿投身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工作岗位中去,尤其是在目前社会上的功利风气的影响下,使年轻人更是早早就只关心回报,不关心乐趣了。而实验室是一个只讲乐趣,不讲回报的地方。

诚然,无论是高分子化学还是粒子物理学,在任何一个具体的狭窄的方向深入下去,最终都会发现自己是在面对茫茫未知世界的一小部分。一开始你甚至不知道提什么问题才好。勉强提一个不咸不淡的问题,也不知道从何角度去着手,做何假设,设计怎样实验去证实。就算这些都想好了,具体实验中也十有八九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你不知道这些结果是由于自己的操作失误或仪器误差等缘故呢,还是说真遇到什么新发现了。就算大胆地认为的确是新发现,它们多数又只是些具有 否定意义的发现,说明某件事情是不可行的,某个想法是错误的,有时甚至什么都说明不了,完全是“无厘头”的。你还可能经常发现原来的提出问题本身就问错了,要重新问一 新的问题。最终还是回到原点——你不知道提什么问题才好!周而复始,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实是:你是无知的——不是你不努力,你再怎么努力都注定是无知 的。

然而,科学家们恰恰很享受经过努力之后证明自己无知。不要急着感叹科学家们都是“脑子有病”。你想想,恰恰是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未知的,享受无知其实就是在享受天马行空、“胡说八道”的自由。任何假说都要由实验验证来把关,也就是要由千变万化的大自然来把关。谨言慎行未必能让大自然对你产生好感,“胡说八道”却往往能歪打正着。也就是靠着这点“胡说八道”的精神,世界才会有伽俐略、有牛顿、有爱因斯坦。有什么事情比“胡说八道”还“政治正确”更有趣呢?往高处说,既然未知世界是永远伴随着我们存在的,那还有什么真理比“我们是无知的”这一条更加值得追求呢?

我真希望我们反反复复的教育体制改革,最终能够培养出几个中国的爱因斯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