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2009年3月1日

教授的形象照片

最近广州选一个大概是杰出女性的东西,我们校书记王迎军获得了这奖。于是华工网站少不了要宣传这一喜讯。我找回了那篇报道,顺便知道那个奖叫做“自主创新十大女杰”。报道中有一张王迎军穿着白大褂,操作旋转蒸发仪的照片。

我不妨在这里对社会吹毛求疵一下。导师是很少进实验室亲自做实验的,除非他一下招不了学生。只要有哪怕一个学生,都不会自己去做实验。至于为什么导师就不用做实验的问题,我要另外写一篇东西才能说得清楚。王迎军是材料学院的大带头人,又是学校的书计,当然是极少机会亲自做实验的了。旋转蒸发仪是浓缩用的仪器,很少成为一个实验的关键,因此基本也排除了导师因为重视某个重要实验而亲自把关的可能性。因此,这张照片我可以很安全地判定为——做样子!

为什么我要说我这是对社会吹毛求疵呢?因为,做样子又怎么了?不是做样子照相就是被人偷拍,是被人侵权。除了被人侵权的情况,世界上所有人照相都可以“很安全地判定为”做样子。说王迎军的照片是“做样子”,等于说你妈妈是女人一样。如果你进一步说王迎军做样子“目的不纯”,那就等于在帮她做心理分析了,或者说就是在乱猜,不谈也罢。

如果换一个角度,倒是有个问题值得讨论一下。如果一个科学家要找张照片来作为自我介绍的插图,会找一张什么样的照片呢?随便找当然可以,这是权利。但如果他希望通过这一张照片能给人一种印象,他会选什么照片?一个科学家在不在意别人认为他做还是不做实验?以前经常看到的科学家的插图的确是穿着白大褂,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手中一根装有什么东西的试管。的确,很久很久以前,这的确是科学家最常做的事情——实验。但是当历史进入到现代化的阶段后,事情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科学家都是导师,科研的实验部分是由学生完成的。做实验是学生或者没有学生的标志。我想大多数科学家一定既不想人家以为他是学生,又不想人家以为他没有学生。如果今天我们的公众,听到科学家三个字,脑中还是想像到一个穿着白大褂、拿着试管的老人,那就实在是太落伍了。到国外的一些科学主题网站或者大学课题组的网站看插图,就会发现做这种事的都是年轻人,往往还是黑人、印度人或者亚洲人,以显示他们学生来自全球。

那么,现代科学家的的典型情景事件是什么呢?应该是在一个讲台上,有一个mic,放着一个笔记本电脑,后面的投影屏幕上播放着PPT。他一边拿着激光教鞭,一边在讲着什么。这一情景背后的联想是lecture、semina、symposia、conference等等,总之都属于交流。是的,现代科学的一大特点,甚至说基础、根基,就是交流。你不能不发表文章,不是因为否则你不能升职,而是因为否则你就不是科学家——你没有贡献。现在全球科学研究很广泛很兴旺,不要幻想那些几十年前的科普文学里所描述的,样品放在试管架上,科学家死后几十年才有人发现这种浪漫的情况——不会有人发现的!只会几个月后有另一个人做出相同的工作并发表出来,而你就等于没存在过。

所以,现代科学很讲究交流,不光是要发表文章,而且还要举办很多学术会议、学术沙龙等,以各种形式进行交流。因此,如果今天的电影要塑造一个典形的现代科学家,不能把他塑造成什么陈景润之类的形象,而是一个经常乘搭国际航班,英语流利,活泼幽默,高调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人。如果只给一张照片,那就是一张giving a speech的照片。

因此,我给我导师选的照片,就是这样一个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