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老师:
这篇Phys. Rev. E的文章让我欲罢不能,从头看到了尾。因此我想与您分享一下我的想法。它报道了一项发现,烧杯中的聚合物微球悬浮液在一定条件下静置会自发形成圆柱体的澄清区。这一现象不总是出现。作者为探讨了导致这一现象的潜在条件,不得不在恒温室中,在每天的同样时间把样品放在实验室的同样位置来实验,他们尝试了几何条件——烧杯的直径与液体高度之比(有最优值),覆不覆盖石蜡膜的影响(很明显),光照的影响(很明显),以及常规思维下的浓度、溶液pH值、微球表面极性等影响。这些条件的影响仍然不是全面的,因为每项实验的平行样品都不是全部一致结果。但只要那天一个烧杯出现了现象,那么旁边的烧杯一定都一起出现这一现象;反之亦然——说明必定还有其他环境因素在影响着这一行为。由于无法用一个现有的理论去解释,因此暂时也没有看到进一步的实验有什么方向性,只能再去猜测更多的影响。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篇文章从头到尾所显示出的神秘性。这项工作的研究方法和讨论也仿佛回到了一两百年前,让人有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我加黑体的那句话,也表明了在面对自然界现象的重复性和重复图案(pattern)的时候,人总是相信它背后存在着因果决定律。因果决定律一直是科学的信念。
这一报道现象,这很可能是一种混沌现象,即对初始条件异常敏感(即超出现有技术的控制精度)的现象,或者说蝴蝶效应。继续尝试更多的条件不一定能使问题变得更清楚。混沌现象其实一直都存在,只是我们做实验总是选择一些很distinct的效应来研究,并尽量把各种实验误差降到最低,最终剩下的环境涨落因素不再敏感地影响实验。反过来说,如果实验重复性不佳,我们就会怀疑自身的实验严格程度,如果问题还不能解决,就会去怀疑有什么新的影响条件没有纳入控制的范围。但是我们只能想像现有技术所能控制好的条件,假如该现象恰好对一些我们控制不了的条件(如太平洋的一只蝴蝶扇不扇翅膀)异常敏感,那这实验就没戏了,我们就会去选择其他东西来研究(表现为中途改课题延期毕业,呵呵)。最终我们总是选择一些混沌效应不明显的东西来研究。也许气候研究算是除了纯数学之外少数直面混沌的具体研究了吧。
这篇文章报道的现象总是让人觉得说不定这是早就被很好地理解了的现象,但是这篇文章在投稿时,一定给好几个审稿人看过。一定是好几个该领域的专家都无法说“这个现象是预料之中的”,所以才发表了。文章中也说:Hence, the large-scale phase separation reported here may be merely another example of already well-documented phenomena.
以上是我看这篇文章的一些想法。
以上是我给我导师的一封email,那篇文章是Phys. Rev. E 2009, 79, 036117。我信里说仿佛回到了一百年前,是因为对待这篇文章所报道的现象,作者无法利用任何现代仪器技术手段去量化任何东西。他所能做的事情,跟一百年前的科学家差不多。所能想的也和一百年前的科学家差不多,例如文章里有一段话:
Cylinders did not always form, and the conditions favoring formation are considered below. An interesting feature was that always, when several samples were placed next to one another and left overnight, when cylinders were found in one beaker they were found in all; and, when cylinders were absent in one, they were absent consistently. Hence, some feature of the environment appeared to play a role in their formation.
所有这些都引发了我在信中关于因果决定论和混沌的各种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