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August 2009

对付完收件箱、Google Reader,谁是一下个?

ResearchBlogging.org

我是Web 2.0时代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我需要各路信息聚集到我的本地,而不是我主动去跑路去找信息。看文献是研究生学习给我生活增加的众多必要事务之一,我很自然希望文献信息自动送过来。在那时,许多期刊都提供邮件提醒功能,我订了一堆高分子期刊的邮件提醒。几乎每周的inbox都有一堆TOC需要消灭掉。对付inbox成了一个新奇的心理负担。

不久,越来越多的期刊支持RSS Feed了,Google Reader慢慢占去了我原本花在Gmail上的一半时间。同时,随着我的知识面和兴趣面越来越广,我关注的期刊也越来越五花八门。每天GReader上的条目动辄几百,极力提高脑筋转速,减少眨眼频率,提高大拇指敲空格的速度,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几百个论文题目过掉!

时间久了,是有提高的。不知不觉我眼睛只扫一次,就只会看到几个术语,近乎下意识地判断感不感兴趣,条件反射地决定按v还是按空格。有两种情况值得我多花几秒钟时间重看一个条目。一是看到熟悉的keyword了,二是虽然keyword不熟悉,但突然警醒这个词最近出现频率狂高,说明是研究热点,需要了解一下。有的期刊的RSS feed附了Graphical Abstract,这种情况下我可能连标题都不看,只看图。尽管扫视速度已经到了极限,但还是经常无法看完所有的条目,只能忍痛点一下mark all as read……

不光是扫Google Reader必须一目千行,看一个PDF文件也非常考验鼠标滚轮。很多文章的abstract只说做了啥,不说啥结果,往往需要你“刷刷”马上滚到Conclusion部分。有的文章Conclusion只是报实验数据,看了白看,有的文章是Communication没有Conclusion,于是又要“刷刷”翻到Introduction的末尾后看往前找“In the present/this paper/study, we…”的类似字眼。这样的遭遇多了,就深感差劲的撰文基本功有多么令人生恶。令人头痛的还有古老的论文,那时候的论文没有现在这么结构化,有时还必须看。另一种快速了解文章工作的就是把文章的所有图看一遍,看了图就知道同时知道你做了什么实验,有什么结果。所有结果了解了之后往往不用看我也知道能有什么结论了。总之,被逼从Introduction的第一个字读起是最令人泄气的情况,需要极力避免。我追求的是以最快的速度斃掉尽可能多的PDF。

看了Science的这篇Review我才知道,以上描述种种种行为特征有一个很好听的名词——战略式阅读(Strategic Reading)。这篇文章还有两个绝妙的比喻。一是把快速看文献的行为比喻成打CS:

Now, as scientists search and browse, they are making queries and selecting information in much tighter iterations and with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objectives in mind, almost as if they were playing a fast-paced video game. They sweep through resources, changing search strings, chaining references backward and citations forward, dodging integrator and publisher sites to find open-access copies, continually working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clicks required for access.

其实还真是,眼睛笨一点,鼠标烂一点还真的不行,少点鼠标,争取爆头秒杀,还真跟打CS差不多了!

第二个比喻还解释了为什么我现在回家看电视不是看是折腾——基本上是在持恒速换台:

Nicolas et al. describe a “slightly irritated” father watching his young daughter flick from channel to channel while watching television

[the] father asks … why she cannot make up her mind and she answers that she is not attempting to make up her mind but is watching all the channels. … gathering information horizontally, not vertically

And they conclude

Now we see what the migra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electronic sources has meant in information seeking terms. We are all bouncers and flickers, and the success of Google is a testament to that, with its marvelous ability to enhance and amplify this flicking and bouncing (like a really good remote)…. In the past, information seeking was seen to be the first step to creating knowledge. Now … it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原来我也习惯了gathering information horizontally,所以连看电视也是以空间而不是时间为横坐标看的——中毒已深啊。

我看电视的时候别人基本上没办法一起看。

Renear, A., & Palmer, C. (2009). Strategic Reading, Ontologies, and the Future of Scientific Publishing Science, 325 (5942), 828-832 DOI: 10.1126/science.1157784

一篇令人警醒社论——from Nature

ResearchBlogging.org

Nature于2月19日发表社论,题为:Collective responsibilities。以下是转载自科学网的对该社论的翻译,其基调是一种转述,但除了每一段开头加上“社论称”“社论认为”,其本上是全文翻译。不过,其中有一段被略去了。我会在文末给出略去的原文和我的翻译。

科学网以“《自然》社论:中国科学亟需新型学术社团”为题报道了2009年2月1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社论——《集体责任》(Collective responsibilities),批评了中国专业学术团体的现状。该社论认为,中国科学家必须有效地组织起来,中国科学才能健康发展。我认为,这篇社论的分析非常深刻,我们的确需要真正有效的科学家组织、学术共同体,不能总是让科学家在很多科学问题和科学界的是非问题中“失语”。

该社论说,近来在中国吵得沸沸扬扬的干细胞疗法已经引起卫生部门的担忧。至今并无明确证据表明这些疗法管用,但也没有证据说明它们对人体有害。目前仍有成千上万的人准备花费数以千计甚至万计的金钱来尝试这种疗法。问题是,医生们是否利用了病人们想要得到治疗的急切心态?人们又该如何认清这一切?

社论说,显而易见的是,人们应该到国家干细胞学会去寻求指导。但可惜的是,中国并没有这样的学会。中国的一群科学家,包括很多具有国际声誉的著名研究人员正在设法创建这样一个学会。不过因为种种原因,中国只成立了附属性质的相关“二级”机构。这些二级学会协会没有经济自主权,决策也必须通过其母机构。

社论说,种种事例表明,让科学家团结起来对中国有利而无害。这不仅会帮助促进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从容面对种种挑战。

社论表示,中国科学家需要新型的社会团体。中国南方的科学家经常不了解北方科学界的状况,反之亦然,而当前的大部分学术团体运行得并不是很好。年会经常成为了炫耀的机会,精英科学家昂首阔步,夸夸其谈,他们根据血统而不是科学观点形成派系。大家都不重视向学界引见研究生。建设性批评意见更易被当作是翻脸的手段,而不是真知灼见。结果,许多科学家根本懒得参加这类会议。有时候一些大工程确实将研究人员聚集在了一起,但是工程的策划会更像是在瓜分“战利品”,而不是构建最富建设性的研究计划。

社论称,这些缺点导致中国科学失去竞争力。更强大的学术团体将为更好的交流和更高产的合作铺平道路,也将为科学批评反馈提供平台。而这反过来又将鼓励大批诚实的批评家的出现,然后资助机构才可以咨询他们。现在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资助机构并没有听取多种声音来获得来自学界的代表性观点,而只是听从了某几个人脉广泛的科学家。强大的国内科学团体另外一个好处是,它可作为与其它地方科学家和团体进行建设性接触的参考点。而且,它们也可成为政府的咨询部门。

社论最后说,中国只拥有小型研究团体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科学现在对于中国的声誉和利益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中国如果要更充分地从其中受益,研究人员的“网络化”也应该允许繁荣发展。(科学网 梅进/编译 何姣校)

所谓“种种原因”,原文是这样说的: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however, tend to have an aversion to congregations— especially those such as the Falun Gong, which they believe pose a threat to the country’s stability. So th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keeps a tight hold on who is allowed to organize in any formal sense. As a result, China’s stem-cell hopefuls must go through the slow process of planning and applying to become a ‘level 2’ society. That means they have to convince an established society to take them on as an appendage, which will dramatically reduce their ability to function effectively. A level 2 society doesn’t control its own purse strings and decisions have to pass through the parent organization.

但是中国当局对于集会组织一贯厌恶——尤其是像轮子功这样的被认为威胁到国家稳定织且。于是民政部对任何新组织的建立都保持着严格的官居方态度。其中一个结果就是,中国的干细胞组织只能作为附属性质的相关“二级”机构而成立,没有经济自主权,决策也必须通过其母机构。

这段话通过“As a result……”的句式,做了一个非常确定的判断,那就是:中国的干细胞同行协会组织之所以现在只是一个二级附属机构(一个很具体的事实),是归因于中国民政部一向以来对集会结社游行的严格控制(一个只能存在于于大家的感觉之中而永远无法证实的事情)。这是非常不合适的。而我在Google.com上搜索了“China stem cell therapy civil affairs”,浏览了十页,没有发现关于中国有某个干细胞疗法的组织被打压的英语新闻,而照理这样的负面新闻假如存在的话外媒应该会增相报道。同时我也没有搜到中国曾经因为干细胞疗法而“吵得沸沸扬扬”,“引起卫生部门的担忧”。因此,这些新闻应该算是首次在一篇社论中曝光了。这在社论撰写时也是不应该出现的。

Update:我在Nature Network上的博客向网友进行了咨询

(Editorial) (2009).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ies Nature, 457 (7232), 935-935 DOI: 10.1038/457935a

环状聚合物研究早就触及到“缠结”问题了

ResearchBlogging.org

原来我还以为环状聚合物的物理研究没什么特殊结论。我曾经提过一篇Adv. Polym. Sci.上的Review,只总结了合成问题。今天看到Macromolecules上的一篇文章,其中的Introduction着实总结了一下环状聚合物的缠结问题。缠结问题可以说是高分子物理的心脏,环状聚合物也只有研究到了缠结问题,才有望成为它本应成为的研究热点。

环状聚合物本身熔体只有粘度上的collasp,但是一量加入线形同类的时候,就来事了。“由于好多条线穿到环里,导致环要扩张,引起了环-环相互作用,形成了渝渗临界点。”这么短短的一句话里,就包含了一大串很hot的概念。不过,线穿到了环里这一说法是实验证实了的。把线交联掉,能困住穿进的环,如果有的话。这就又导致一个问题,就是想研究纯环状聚合物的性质很困难,因为稍微有一点线形同类杂质都会大大影响其实验结果,而线形同类杂质是很难去掉的。

不过,对于PEO来说,可能用α-环糊精去掉。我是很难想象我硕士做的那点儿东西,原来可以在环状聚合物的纯化上起到大作用。如果硕士答辩的时候老师问我:“你把高分子穿到环糊精里有什么用?”我回答说:“用来倒掉!剩下的就是环状高分子了!”那个老师会怎么想?

所以永远不要限定自己论文的读者。

Nam, S., Leisen, J., Breedveld, V., & Beckham, H. (2009). Melt Dynamics of Blended Poly(oxyethylene) Chains and Rings Macromolecules, 42 (8), 3121-3128 DOI: 10.1021/ma80229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