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February 2010
抱怨导师不做实验的人大学白念了
导师不做实验的原因是他没时间做,他的课题组必须有他负责管理和搞钱,有其他人负责做实验干活。为什么导师不在外面聘请人到课题组里负责实验,而是要通过招生来实现呢?好多学生的理由就是:谁让那么多人想读博呀?我们又便宜又听话,当然招我们来干活了。可别忘了用学生也有很多弊端,每三五年就换一拔人,实验室都要重新教重新上手,我干嘛不多花点钱长期请一个人干这个?许多学生能给出的解释就是:切,学校聘他做教授就是要让他招学生的,他要是不招学生学校要让他滚蛋。于是,学生的苦难,就是从导师、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体制重重压迫下的结果。其实这些人都是压迫妄想症。他要是不读博到了企业,也会觉得受压迫。他整个人生无论如何就是受压迫,特别可悲。
难道你们不想知道这种方式的设计初衷是什么吗?这种方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口号而设计的哦?你们体会不到你们在受到培养么?你们知不知道到底要培养你什么?你以为要培养你什么?我觉得一方面有大量的学生完全没有答案,另一方面导师和整个中国研究生培养制度也没有给出正确的答案。本来按照设计的初衷教授个人业务的发展和培养学生之间是不矛盾的,但事实上二者矛盾的情况在很多课题组里都存在(但我没亲眼见过,我只是发现网上有很多人的抱怨体现了这种矛盾)。所幸我所在的课题组和我的导师基本体现了这种培养方式的设计初衷。
首先这种方式并不是一个除了培养学生之外什么其他产出都没有的方式。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应该使用一种“全心全意”地培养教育,没有“杂念”的方式呢?因为他们大学都白念了(很多二流大学也是白建的)。他们(包括那些二流大学)还停留在高中的方式。高中的方式就是纯粹“培养”你,纯粹就是上课,你是主角儿。(我听说有的大学还要强迫本科生上晚自习,班主任监督点名。)但研究生不是,尤其是PI制度下,课题组是一个团队。你受培养就是通过在这个团队里负责你的部分,加上导师和你之间的交流而受到培养。具体不同的团队,管理制度和文化会有所不同,你在受培养的结果也会打上这样或那样的烙印。但最终结果总归是:你形成了基本的独立执业的能力。有些东西你做过,例如实验方案的制定和落实;有些东西你见过,例如成功的实验室管理;有些东西你和你导师请教过,例如科学见解科学思想,学科发展趋势分析等等。但请注意这一整套制度并不是全部只由学生受益的。这不是高中!诚然导师有好有坏,课题组有好有坏,但评价的标准也应该以团队的整体来评价,你的豆腐是被人吃定的了。出来社会,你如果觉得有什么事情是围绕着你来设计而执行的,那我只能骂一句:可悲的独生子女!
GM Whitesides的TED演讲
George M. WhitesidesH-index第一名的人,好像还保持了几年。07年的数据是151。仅仅因为这个他每年诺奖呼声都很高,没得奖估计是他做得太杂。
我是不喜欢从“学霸”这种角度去解释人为什么牛的,因为一方面我个人没有获得什么证据支持这一论点,另一方面这样去解释所有的牛人对于自己变牛没有帮助。用“黑暗”来解释别人牛,其实是草根的做法,因为他们其实是在解释自己为何菜,且多数只是心理安慰或者阿q精神。很多人认为精英和草根是一对对立概念,我认为精英跟阿q才是一对对立概念。
所以我愿意认为GM Whitesides是名副其实的牛,只有这么认为,你才有了解他分析他学习他的前提。想通过分析别人如何成为学霸如何耍手段如何潜规则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条途径非常难以获得信息,人很难知道别人背后的事情。所以你越这么想越认为自己的人生已经暗淡,生出类似“谁叫你生在中国”之类的感叹,没真正遇到黑暗降临你头上之前,已经自己自动圆满了人生。想来想去,这种做法很脑残。
最近刚写过一点申请书的内容,虽然是抱着锻炼的心态但也觉得十分受教育(主要属于挫折教育)。所以,看看GM Whitesides怎么解释自己的研究不是拍脑袋而是很重大,可以提高自己形成研究思路的水平。就好像我妈整天说的:“瞧瞧人家!啧啧……”。
演讲里所介绍的工作,代表文章是发在Anal. Chem.上的文章:
Martinez, A., Phillips, S., Whitesides, G., & Carrilho, E. (2010). Diagnostics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 Microfluidic Paper-Based Analytical Devices Analytical Chemistry, 82 (1), 3-10 DOI: 10.1021/ac9013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