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April 2010

为环保,别离婚。

ResearchBlogging.orgLiu, J. (2010). China’s Road to Sustainability Science, 328 (5974), 50-50 DOI: 10.1126/science.1186234

这期Science的Policy Forum有一篇讲到了中国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大话题没有什么新意,但里面有些信息比较有趣。

中国政府在近三十年来十分注重环保,但有的措施的结果并不符合期望。

例如在干旱风沙地区大量植树,使得土壤仅有的少量水分被树吸光了,反而加剧了土壤风化。所以越植树越沙尘暴。前几天我还看到一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一个全是沙的地方植树……

又例如,旨在控制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本来应该能减少资源的开采程度。但实际上,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规模变小了。以前一家人叔叔婶婶什么的都一起住,资源的使用是比较高效的。现在基本上一对夫妻就是一个家庭,实际上家庭数量的增加,又大大增加了资源浪费。再加上离婚率升高,很多人单身,一个人就是一个家,还有好多人包二奶三奶,一个人有好几个家……

所以作者在文中建议中国政府为了环保事业而控制离婚率,并提倡尽量所有家人都住在一起,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现在很多浪漫主义,不食人间烟火的无知少年在跟什么“低碳生活”的时尚风,所有“低碳生活”的时尚活动一律色调年轻,语言俏皮,旨在吸引年轻人——即又无知又有钱的人群——的加入。其实,他们只是玩玩。如果来真的,为了他们所青睐的“低碳”、“乐活”、那种新亮干净简洁现代的意象,叫他们不许过二人世界,结婚后跟公公婆婆住,他们绝对不同意。他们喜欢的只是挂着“低碳”羊头的后工业时代浪费式时尚狗肉。实际上越老土的东西越低碳。原始社会最低碳。

流变学人才需求状况

不是要做一个详尽的分析报告,只是在中华英才网简单搜了一下。

在中华英才网搜索“流变学”,结果有两项:

工艺师
四会市欧利雅化工有限公司
公司行业: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公司性质:民营公司
公司规模:150-500人
工作地点:肇庆
招聘人数:2
学历:大专
职位描述
(1)、大专以上学历,高分子材料加工或改性专业;
(2)、熟悉化工流变学、型腔物料模拟,对螺杆挤出机熟悉者优先考虑
主要工作职责:
负责新厂房的胶瓶注塑车间和双螺杆生产基料的跟踪和持续改进。

挤塑模具设计工程师
上海宝山迦南塑料厂
公司行业:原材料和加工 原材料和加工
公司性质:民营公司
公司规模:50-150人
工作地点:上海-嘉定区
招聘人数:若干
工作年限:五年以上
语言要求:英语熟练
学历:大专
薪水范围:3000-4499
职位描述
具有异型挤塑(挤出塑料)模具设计工作经验三年以上。会使用AUTOCAD及三维建模软件。有高分子材料专业或流变学专业背景优先。
工作地点:宝山顾村/嘉定徐行

搜索“流变仪”,结果如下:

武汉华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行业:环保 生产部
工作地点:武汉
招聘人数:1
工作年限:二年以上
职位描述
A. 熟悉流变仪、万能拉伸实验机、天平、显微镜、烘箱等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
B. 从事塑料造粒质检工作2年以上

北京奥盛兰石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公司行业:贸易/进出口 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公司性质:外资(欧美)
公司规模:少于50人
工作地点:北京
招聘人数:1
工作年限:二年以上
语言要求:英语熟练
学历:本科
职位描述
工作经验:2年以上
主要职责:
1.负责流变仪的市场开发及销售工作。
2.向用户做产品介绍与技术交流。
3.安装、调试、维护仪器设备。
4.为客户提供试验督导及技术培训。
5.仪器、设备故障诊断及简易排除。
要求:
1.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油田化学专业优先。
2.二年以上工作经验,有流变仪销售经验者优先考虑。
3.英文、电脑操作熟练(听、说、读、写)。
4.对技术有浓厚的兴趣,并具备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
5.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
6.能适应经常出差。

固铂亚太轮胎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公司行业:汽车及零配件 机械/设备/重工
公司性质:外资(欧美)
公司规模:500人以上
工作地点:上海-闵行区
招聘人数:1
工作年限:二年以上
语言要求:英语良好
学历:大专
职位描述
岗位职责:
1.能学习并安全操作下述实验室测试设备:
1)实验室密炼机
2)实验室开炼机
3)实验室硫化机
4)制实验样品设备
2. 能学习并执行标准的材料实验室测试模式和流程,包括:流变仪,拉力机,老化烘箱,管理和控制测试材料的库存等。
3. 能学习并操控数码及相关测量设备,包括:电子秤,电子天平,测厚仪,卡尺,硬度计等。
4. 能学习并完成测试设备的日常校准、维护和修理。
5. 正确理解客户测试要求,主动执行测试、评估和完成测试结果报告。
6. 完成上级交付的其他工作。
岗位要求:
1. 工程、化学、技术、数学类大专以上学历;
2. 认真仔细,积极主动,诚实高效,能独立完成实验室工作;
3.良好的中英文读写能力,善于沟通;
4. 能适应加班,轮班。
工作地点:
上海市闵行区纪翟路樽轩工业园区

我以前从来没找过工作,现在我认为我就业也没有问题。因此我从来不上什么中华英才网,也不了解都什么层次的人上中华英才网。难道上中华英才网的全是大专以下的吗?TA是不是不在中华英才网发布招聘信息?我在中华英才网硬就是搜不到TA公司。

我估计我可能会是一个从来不需要知道如何找工作就工作了的人。

4月份的新知客点评

新知客杂志一直在变化,我感觉它变得有点太速度了点。英文名突然变成“Brainpower”。可能是因为我在上面写小专栏,所以成了它的忠实读者,感觉到了变化。我不知道它在北京怎样,反正在广州你要向报摊索购这个杂志,绝大多数摊主听了都一脸迷惑,一边口中喃喃“新知客新知客……”一边搜寻自己日夜以对的摊位。最后终于找到,递给我时还一脸不解——怎么我都没发现我进了这本杂志?所以我估计这本杂志现在还处于没人看的状态,因此趁机大变特变找到适合自己的轨道也挺应该的。

读者来信

目前,我只能通过新知客的读者来信选登那里看到一些读者的特点。其中一种是我已经知道的,就是被一些社会科学事件的新闻性、切身性、话题性吸引过来的读者。这是我作为一个非专业的写手感到最困难的,同时却是松鼠会那班人最擅长的。一有啥事情,松鼠会就能够很快抓住这个话题,然后翻教科书做点小科普,语言新锐俏皮。我不行,我要在自己没有形成观点以前,我就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第二类读者就是一些喜欢较真,“学习比较好”的那种读者,他们会来信对杂志里文章科普的内容进行一些推敲演绎,或者直接提问。这类读者我目前还很难抓住他们的兴趣点。第三类读者来信就是优秀专栏稿,能让我直接失业。

地震预测

看到标题之后,这篇文章我就只寻找我想看到的几句话,幸好还是找到了:

“别把地震学家和地震预测专家放在一起”

“地震预测不是科学问题“

不然的话,整篇访谈就是一个退休技工转型民科的访谈。

这位老人还是脑袋清晰的,他告诉记者,地质学和地震预测是两回事。地震很难预测,是科学结论;地震要不要预测,是政治结论。文中这位老人反问“谁说地震不能预测”,其实是在反问“谁说地震不应该预测”,而不是在反问“谁说地震能不能成功预测”。

在中国,非科学的事物总是被无端贬低,导致很多非科学的事物不得不声称是科学,于是无奈地对号入了“伪科学”的座。这样的情况,除了地震预测,还有中医。那时候中医争得火到那种程度,以至于说中医是“东方科学”这种傻冒话。其实,音乐也不是科学,美术也不是科学,它们不用被迫伪科学,是因为它们只是消遣娱乐,是和平生活状态下的事情,而不是人命关天的事。而中医、地震预测这种事情,由于人命关天,所以大家都觉得起码得依靠科学才有安全感。以前不说,大家不想这回事。现在提起来质问它们科不科学,就纠结了。在这个时代,大家好像都接受不了自己的命掌握在非科学手里。

地震预测人命关天,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但是能用白猫(科学)的话,当然优先使用。用黑猫,只是无奈白猫抓不到老鼠。但是,离开了科学,这种任意性就没有规范了,以至于访谈中说到连“八卦周易预报地震”都“很有意思”、“不是迷信”。实际上,受访者并没有真的使用周易和八卦来预测地震,它使用的是遥感技术。但假如仅仅因为人命关天就唯“黑猫白猫”论,你怎么能保证那些人不真的用周易占卜震中震级?我不是科学,说我不科学没用;地震预测难,我预测失败也情有可原。那岂不是乱套了?这是访谈中没有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转基因

关于这回事情我之前几篇文章讲得挺多了。这次新知客这篇文章我只注意到作者引用的一个事件:2007年11月发表在PNAS上的文章。我不知道作者是学术圈内的还是圈外的,友情提示一下:PNAS是一个审稿制度比较特殊的期刊——它只实行小范围同行评议或者甚至无同行评议(据报道这项制度可能会在今年废除)。因此在它上面发表的论文要谨慎阅读,不能因为它是跟Nature、Science地位相当的牛刊就把上面的每篇文章当作权威。07年那篇争议文,科学同行们的指责是有基础的。至于绿色和平组织“立刻”引用,那是因为这个组织一向在对自己有利方面的事情不择手端。

干细胞旅游

这篇报道不错。我注意到甄晓晖的文章都一向不错。

以前还有一个记者叫唐郑亮的,现在不见他的文章了。是不是跳槽了?

叶问2

发现这期新知客真的成了访谈专刊。

甄子丹好帅!应该用他来作封面,起码误导能一些读者把杂志买下来看。

废塑料造房子

这种被称为“TPR(Thermo Poly Rock)”的创新材料,到底是什么东西?凭什么说它“比普通水尼坚固4倍”云云?我可能要写个专栏解释一下这回事。所以在此就先卖个关子。但总得来说,凡是涉及塑料方面的文章,我基本上都会带着苦笑的表情来看。大众的关注点实在让我很纠结——或者这仅仅是记者的关注点?最起码,“废塑料造房子”这篇文章,应该以“质疑”为基调,尤其是在飓风频发的美国。但这篇文章却语调惊喜,好像软文。

一夜变老的危险

这篇文章如果是软文的话,那我就不置评了。否则,也可能是记者不太了解学术界关于科学研究项目的利益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和资助信息公开(financial disclosure)的伦理问题。我已经给出了这两件事的关键词,记者们可以Google一下,以便以后就算写软文也可以更professional一些。在此我厚颜无耻地简要科普一下这方面事情。

学术不端(science/research misconduct)的话题在中国很热,但基本上都集中在造假、抄袭和一稿多投等事情上面。关于financial disclosure的问题还很少人提及,这是因为中国还没发展到那个地步。但在美国,学术不端丑闻有相当一部分其实不是造假抄袭这种低级行为,而是被曝隐瞒资助信息的问题。任何一项研究,总会有个结论。在媒体发达的今天科学结论的公布会受到快速而广泛的宣传,更重要的是这些科学结论会纳入政府和其他组织(例如绿色和平、私人企业等)决策和宣传的参考之内。因此,如果这项研究的结论是具有某种倾向性的(bias),是被包装的(warped),误导性会很大,后果很严重。因此,在国际通行的学术道德规范中,科学研究,尤其是特殊领域(例如医疗食品卫生)或受特别委托(如美国的FDA、EPA)进行的研究,必须清楚列明研究经费的资助方信息,以便他人能够判断该结论是否有可能具有对资助方有利的不当倾向的可能。否则,会当作学术不端。需要公开的除了资助方外,还包括研究的执行者的个人简历,以供他人审查研究者自身是否属于某利益敏感方。遗憾的是,隐瞒资助这一项并没有包含在Wikipedia的“学术不端”条目里,但是Wikipedia的“利益冲突”条目里有提到这方面问题。美国NIHNSFFDA网站上也有它们各自的具体规定(链接已给出)。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如此信赖这三个机构流出的研究结论的原因。

因此,一篇专业的软文,在引用研究报告的时候,会点明与利益冲突问题有关的信息。而且恰恰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你的报道想说明问题,最好选择的研究应该是一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