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September 2011

关于专家的评论的评论的评论

我就算当了院士遇到网友骂专家也不觉得是骂我。因为专家是卑贱的媒体从业人员为了饭碗而制造出来的完全不存在的东西之一。类似这样的东西还有“科普”,你看松鼠会之流就知道这些东西真的是“饭碗”了。松鼠会就是帮穷研究生们还有穷年轻讲师创收的东西,因此他们很团结。我老是骂他们,但我也有穷的时候,结果也还是做过写稿赚钱的事。现在我用来打字骂人的笔记本有一半的钱就是《新知客》奖给我的。但这件事更加说明了“科普”本质就是穷研究生赚外快。

媒体就是五毛党产业的中流砥柱。有了媒体的存在,一边就有人可能通过炒作来赚钱,有很多炒作公司;另一边,就有很多人可以通过当粉丝回帖来赚钱。左一边是让话题出生的阴道,右一边是供话题长大的乳房。所以媒体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当妈,这叫自体受精。还有很多暴利产业其之所以能暴利决窍都是靠自体受精。

新闻理想是假的。只有留在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教书的人才相信新闻理想。在社会上,事情其实是这样的:你先要生存,目的是实现自己的理想,靠的是背叛自己的理想,最后等于零。

做科研也是一样的,所以不存在专家。

做网友也是一样的,他们一直在网络上实施着导致他们如此愤怒的事情。他们显示出来的特质正是他们之所以不幸的原因。他们因不幸而愤怒,结果做出了继续记他们不幸的事情。他们相信了错误的事,所以才会认为别人做这些事,他们越说,越发现人们真的做这些事,于是更加相信这些事。错误的观念一直在中国人脑中根深蒂固。

于是所谓“为民请命”之类也是不存在的,“代议制”也是不存在的。中国人一直在网上阻止这些他们另一方面很向往的东西的发生。

能描述延迟屈服的触变性模型

我的毕业论文打算有一节是使用一个触变性流变学模型来理解我的实验结果(谈不上拟合)。由于在这方面我是菜鸟,所以有些失败不知道是模型的问题还是我数学差推不出来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屈服问题。

Glassy polymers和colloidal gels体系都有延迟屈服(delayed yielding)的现象。在做蠕变实验时,在中等大小的应力σ下,样品不是不屈服,但又不马上发生屈服,而是有一段延迟时间tdtd跟施加应力σ的大小有关,σ足够大的话,就看不到延迟,td = 0;σ足够小的话,td趋于无穷,常规上讲法就是说施加应力小于样品的屈服应力σ < σy。所以,如果考虑延迟屈服现象的话,样品其实不存在一个特定的屈服应力σy作为屈服前后的界线;看不到屈服有可能只是观察时间不够长,但不代表样品内部没有事情在发生。这就麻烦大了。于是这段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需要给个解释。

触变性流变学模型有几大类,具体可以看关于thixotropy的review。我采用的应该是比较简单的那一类,叫structural kinetic modal。就是把触变性流体看成一个含有结构参数λ的平衡态模型,而结构参数跟时间和剪切场有关,存在建立和破坏之间的竞争。有一大部分这类模型对这个结构参数的处理是仿效竞争反应动力学的做法,把它写成跟结构建立速率常数k1和破坏速率常数k2有关的一个速率方程。这样的模型自然是可以描述基本触变性现象,例如thixtropic loop和stress overshoot。但是,我在MATLAB里玩过几个这种模型,都没办法整出延迟屈服现象。屈服是有的,但是都是从t = 0开始发生,我能调的只是屈服过程的快慢,而不是何时开始发生。我没办法让它时长为td的时间内不发生任何事情,然后超过此时间之后再发生屈服。更谈不上调整td的长短了。

目前我怀疑如果要描述延迟屈服,光简单地用一个数值代进k1k2是不够的。k1k2需要进一步建模。不过,我必须想出一个idea到底延迟屈服的td时间内样品到底发生什么结构变化,能既不导致任何流变学现象,又控制着td的长短。

天才的问题在哪里?——毕业论文赶工有感

因为下文很可能被别人认为我“自以为天才”而遭到唾骂,因此与其费尽口舌解释我不是“自以为天才”,不如干脆明说这么一句,一次性成全了那些人。先解决了这个问题再自说自话,反倒落得轻松。反正那些人既然这么认为,也不会细读内容。因此,不需要真的放出内容,他们现在就可以开始骂了。而我又不在乎他们。是呀,我真的以为我是天才了,很了不起了,自我膨胀了,快要爆炸了。

十月初论文就要送审,还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来给导师修改。导师不是我的仆人天天不干活恭候着我的大作,因此我还不能等到只剩几天才把一堆垃圾扔给导师。但是时间实在太紧,我这几天每天只睡午觉,心里仍然感到恐怖。其实我的实验结果还是挺让我洋洋自得的。但是,重重复复地MATLAB、OriginPro和Word切换操作实在占据了太多时间。我的Intel i5和4G内存已经很给力了。我曾经试过在其他人的电脑上面用MATLAB,要现在叫我在那种电脑上面写毕业论文,我真的要跳楼。

今天一着急又想,我只差没把数据换算出来,没把图做出来,没把文字填上去(尤其是“图x-x”、“表x-x”、“前人的研究表明”这类仅仅是过程的文字)而已,所有东西早就已经在我脑子里了。突然觉得这句话怎么那么耳熟,原来电影《莫扎特传》里,这句话莫扎特说过不止一次。例如他在给神秘主顾写安魂曲的同时,他朋友也在催他写《魔笛》。可是莫扎特一直都顾着写安魂曲,《魔笛》一个音符都没动。他朋友听了十分恼火,莫扎特就跟他朋友说了以上这句话,让他放心,让他对他的天才保持信心,向他保证只要一写出来必然是神作。我觉得我导师要是知道我从月初到现在一个字没写,是前两天才开始动笔,心情一定会跟莫扎特朋友一样;而假如我导师给我那样的反应,我的回应也会跟莫扎特一样。只是人家莫扎特最后写出来的确实是神作,而且就《安魂曲》和《魔笛》来讲,人家最后还是赶在去世之前完成了。而我的这东西当然不是什么神作,而且现在还没到完成那一天,就算是神作也要完成了之后才能叫神作。没存在过的“神作”不仍然是浮云么?

事实上莫扎特不是仅仅在临死的时候才把自己搞得这么紧迫的。他一向就不努力写曲子——虽然他写的作品应该是作曲家中最多的(六百多个作品),但我相信他脑中有的音乐比他已经写出来的这些多上万倍,如果让莫扎特全部都写出来,可能他活十辈子都写不完。可是他真正活了的短短那辈子,却还天成酗酒混party,高兴的时候才写写,往往要等到被生活逼到绝境的时候才朝花夕拾地应付一下。说他本人其实不喜欢音乐么,也不是。他还是挺为自己的音乐天才而洋洋自得的。但那毕竟只是在众人当中的一种舒服的感觉,对他本人而言作曲无百是件轻易的事情。你们这么喜欢我的音乐,我偶尔写几首来赚取掌声和外快,当然挺高兴,但也不至于沉迷于这个。不是还有这么多party等着我么?我喜欢干的事情远不止这个吧。我也是正常人也有七情六欲啊。

这估计就是天才们的问题所在。当然,也有很厉害的人喜欢恃才放旷,但这些人这么在乎自己的“才”,应当只能算是人才不能算是天才,恃才放旷到像杨修这种地步的还要考虑是不是属于蠢才。作为正常人的天才,心态应该也是正常的,既不会过于自卑也不会过于自大。毕竟他们的才是与生俱来的,又不是经过个人努力奋斗的结果,没必要像个成功学典范一样到处示众;也感觉不到自己有多么与众不同,没有藏着掖着的意识。更不会觉得自己有这种别人觉得是天才自己却觉得很平常的才能,就自动自觉地担心“回馈社会”的责任,天天作曲,誓要“花一生的时间尽最大的努力把最多的作品留给世人”。

有很多小说里,领导花重金招了一个奇才,而且允许他随意迟到早退旷工占集体便宜。其他下属向领导报怨,领导还帮着护着,让大家怀疑;但是等到一次什么重大危机降临的时候又全靠此人略施小技力挽狂澜,救了所有人。此后大家就突然变得无限地包容此人,就算他烧杀抢掠也放他一马。电影《Catch Me If You Can》里面就是这种故事。因为一个人有什么才能就对他特殊对待,这在现实世界里是不可能也不合理的。这就是天才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