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2012年4月29日

流动的固体

在进入本文的主题之前我先谈一些不相关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什么科普我都反对。但我支持的那些科普,都是在一般人概念上属于科普而已,在我这儿这些作品不是科普。

我所反对的科普,是吸引不喜欢科学的大众,希望他们喜欢上科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至少这些科普组织一定会承认他们要扩大科学的受众,让科学不再高高在上不再面目可憎,让更多人热爱科学。那么如何才能“扩大”、“更多”呢?人反正就这么多,不把原来不喜欢的转化成喜欢的,又谈何“扩大”和“更多”?所以你会发现那些说科普组织会跟媒体合作或者自己变成一个媒体,通过媒体吸引眼球和制造粉丝的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今天在新浪微博上甚至有个人说:

对于那些反对科学的人,我们只能科学武器对待他们。

这句逻辑上明显自相矛盾的话很好地证明了那些热衷于科普组织的年轻人那近乎偏执的一厢情愿能使人的智商降低到何种程度。这种组织,跟绿色和平和动物保护组织一样,甚至跟共产主义运动一样,一个哲学上都没扯清的问题,就采取实际行动去宣传和斗争,付诸实践。并沾沾自喜于人民群众的出奇支持,以为这就是真理在握。这些是我所反对的科普。

至于我支持的那些,之所以我不认为属于“科普”,是因为那些内容不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科学而写的,而是为自己而写的。只是抒发感情,别人爱不爱看没所谓。假如恰好有人爱看,当然是皆大欢喜。由于确实有很多这样的作品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所以就被纳入科普作品了,但这是效果上的科普,不是动机上的科普。我不能说那些科普组织中的作者自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他们都是喜欢自己专业的,但所做的事情超出了这一感情本身。

现在入正题。

我从上了大学开始就喜欢去图书馆,因为每次都会有意外的收获。你也许是为了找到一本书而去,但是与那本书同放在一个书架上的其他书,往往能给你意外的惊喜,无形中扩大了你的知识面。《流动的固体》正是这样找到到的。

我特别不擅长的一件事情就是跟亲戚朋友讲解我“到底研究什么”。人不先知道一些东西,是不会进一步觉得另一些东西有多重要的。Stern说过,小提琴水平到他的程度,才能真正理解Heifetz到底神奇在什么地方。但是这一层意思是不能在亲戚朋友面前讲的,否则好像是在瞧不起人。

一开始有一段时间,我想如果说成我是研究聚合物的,会不会容易些?反正如果他们追问我关于聚合物的事情我也能回答上来。于是类似“塑料”、“橡胶”之类的语言就会出现了。结果有一次我爸跟我说,以后不要讲你研究塑料和橡胶,因为人家会想到的就是水桶啊,脸盆啊什么的,很低级。于是我还要试着讲“柔性显示屏”,或者要编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什么航天器某重要部件,上面的材料要求既这样又那样,最后你猜用什么来着?只能用聚XXX!可是我又觉得这样有点偏离初衷了。我虽然也懂一些聚合物的原理,但不至于到研究柔性显示材料之类的,何苦为了“节目效果”而欺骗人家呢?

材料科学围绕的问题就是“结构-性能关系”,能不能从这个出发,换个通俗的方法表达这层意思呢?问题在于,我并不知道所有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令人头大的是我尤其不知道已经广泛使用着的材料。例如现在用着的PP杯子,加工有什么难度,怎么解决?我根本没操作过注塑机,更没进过厂子,不知道什么“模口温度”之类的该怎么控制。换个材料,手机外壳。我连用什么材料做的都不清楚。是用ABS吗?是不是用ABS?也有用PP的吧?外面的钢琴烤漆又是怎么弄上去的?这些根本不是我研究的内容,何苦扯到这方面去?

最后,我决定还是照直介绍我研究的是流变学。可是我每次又陷入了非要举出一种形象的实物,于是我又会说什么“软软的粘粘的东西”、“洗头水”、“果酱”等低值品。事实上我虽然研究流变学但却不是研究洗头水和果酱,而是研究样品的非线性粘弹性。

《流动的固体》这本书,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题目很好地解决了我上述困境。以后如果有什么姑妈的表姐问我“到底研究什么”,我就可以直接讲“我是研究流动的固体”。什么叫“流动的固体”?你看,塑料制品,现在是固体,但加热之后就会流动;不光塑料是这样,玻璃也是这样。其实他们不加热也会流动,只是需要时间长一点。凡是“流动的固体”,我都会研究。我估计别人听完之后,可能会问“那XXX算不算?”我由于真的是研究流变学,正如本博客标题那样——万物皆流,所以我有信心,不论听众举出任何物质,只要它有流动的状态,我都可以侃侃而谈,而不会陷入到谈论什么“柔性显示屏”或者“钢琴烤漆”之类的绝路上去。当然,也许很可能听众仍然不懂我说什么,但是至少我自己不会显示出尬尴,好像我自己对自己的研究都不喜欢,不熟悉似的。我显示出我对我专业的热爱本身,就足以让听众放心地继续聊别家女儿结婚的事了。

也许,我查查资料,就可以把“柔性显示屏”或者“PP注塑模口温度”之类的话题解释得很好。以前给《新知客》写专栏,没少干这种事情。可是,我为什么非要讲这些东西呢?讲这些事情并没有真正地介绍我研究什么。可是,如果直接讲我研究的是XXX的非平衡过程,那就连Sheldon都不如,或者直接属于蠢。对于那些完完全全的外行,是否非要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说这说那,让他们切实地懂得你所研究的问题不可呢?我觉得,表示出你很喜欢就行了,不一定要描述具体研究内容。

我在网上,也经常看到一些“命题作文”,例如这个人声称是a very shallow attempt at showing what is so interesting about polymers。文章开头还可以,可是一讲到这里:

The key is in the architecture. Polymers in their simplest form are chain-like molecules formed of molecular repeat units, monomers.

我就开始不看好了。出现了“molecules”、“repeat units”、“monomers”这些词,真的就不知道what is so interesting。这种问题太过依赖于精确的听众定位。听众稍微广泛一点,就很难决定一些术语到底要换多通俗的替代词,或者说要牺牲多少准确性。例如,谈重要性,就说电脑、电视、手机上都有高分子。这就有点扯了吧?电脑、电视、手机上也都有金属呢。说没有高分子航天器上不了天,也扯。没有金属航天器也上不了天。说高分子为什么有特殊的性质,也很难。你先要告诉别人高分子有什么特殊性质,而且往往你觉得很特殊,人家觉得很平常。天天不都是用这些塑料么?摔不烂怎么了?而且也不完全是摔不烂啊,有时摔得重一点也会烂,只是没有玻璃这么脆弱而已。质量轻,也不觉得是多么特殊的性质。这就逼着你非要往“能导电”、“能发光”这个方向去。

所以说,我不支持这种要把原来不觉得高分子有趣的人转换成觉得高分子有趣的人的科普。有些“有趣的问题”,对于总喜欢思考总喜欢问“为什么”的人,确实有趣;但对于其他人来讲,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特殊之处。你说了也是对牛谈情。人家问你这个问题,本来也没恶意。只要表示出你很喜欢即可,不需要让对方也感同深受,好像要试图说服对方也去研究这个问题似的。

《流动的固体》就是一本作者抒发自己对所研究的内容的热爱的书。但由于具体内容我之前已经介绍过了,所以这里就不重复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