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2013年4月27日

谈谈我使用LinkedIn网站的感想。

当年LinkedIn网站出现不久,国内就有个翻版叫wealink,现在叫若邻网了。我在这些网站刚出现的时候都注册过。Wealink很快就做出中国特色,那就是万事都要追求“立马兑现”,冲着“立马找到工作”或者“立马招到人”来做。而当时我还是个学生,所以若邻网就再也没上了。但是LinkedIn没有这样的气氛,一开始的LinkedIn还像一个校友录和社交网站。后来它的用户的专业性越来越明确了。我加入的流变学会群组,里面的讨论也真正算是同行讨论水平,有了一个流变学家的圈子。于是我也把我在LinkedIn上的profile完善了一下。

LinkedIn很主张用户只与认识的人建立好友关系,尤其是有实际工作关系的人。LinkedIn的用户profile有很多地方是可以由用户的好友进行推荐和确认的。它希望,一个用户的profile通过与其有工作关系的人进行推荐,对于其他人来说能够更有参考价值。当然,这种做法,对于LinkedIn已经非常流行了的国外,是奏效的,因为很可能一个Office中的每个人都有LinkedIn帐号。但对中国国内用户来说不是这样。很可能整个单位没几个用LinkedIn的。

我在LinkedIn上也确实很少去加陌生人。我最主动去加的陌生人,是McKinley的一个学生Ewoldt。因为我做的课题方向跟他的实在太像了。但这也仅限于一个connection,没有任何谈话。最近,王十庆老师的一个学生加了我,我也accept了,实在是同行中的同行。

但是,不时也会有很多其他的陌生人加我,这些用户,看用户名感觉是华人,但是没照片,profile是空的。我觉得,要别人愿意结识你,首先你要做好自我介绍。刚刚注册LinkedIn,可能网站会引导你添加和邀请你可能认识的或感兴趣的人。但我觉得在加人之前,还是要把自己的profile先填写清楚。毕竟LinkedIn不是一个随便加好友的社交网站,而是专门用于展示专业背景的网站。哪怕我的profile非常弱,但是实事求是。也许我的真实水平会让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认识到,原来中国国内这种资历的人是可以达到这种水平的,对以后国外同行对国内资历的认识起到宣传的作用。所以,也要尽量积极地参与专业群组的讨论。事实上,在LinkedIn的流变学会群组里,我和McKinley、王十庆教授都曾参加同一话题的讨论。借助网络的便利,我不出国门,就能了解到他们的观点,从中学习,是非常划算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