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graduate education

将来不少土博士会去当民工

很多人一辈子之所以碌碌无为终成社会低下层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太好,尤其是对自己的自尊心太好。例如科学网上面的那些读者。王鸿飞老师说不少土博士在做本科以下水平的工作,同一事实国内不知多少人早就抱怨过了(例如这个)还一致叫好。本来是比较“政治正确”的事情,但是由一个一向“损害土学者福祉”的、从“吃里扒外”到“吃外扒外”的王鸿飞老师来如此评价土博士,从文后的评论来看就“政治错误”得很了。在中国,你一边说1+1=2会有少先队员送花给你,另一边要是说2-1=1城管给你逼自焚死。大家都是“读死书”而已,并不真懂“算术”。

话说90%的评论无非围绕着“职业无分贵贱”这个point,但职业无分贵贱不等于教育资源就要任由浪费。博士去扫地当然没什么不光荣的,问题只在于不“市场经济”,这是个资源配置合不合理的问题。

但是说实在话中国的土博士也干不了本科以上水平的工作。我现在就不时干高中生水平的工作。仪器坏了我都试着拆换,我懂拆换的程度基本上属于高中物理课电子实验的水平。让我做这个还算可以做到,要我发的paper能报道解决问题的工作,我还做不到呢。我身边的同学基本上连拆装仪器都不愿意干(他们也许并不是不懂)。我试过向他们提议,他们的课题有些问题可以通过改仪器或者搭仪器解决,他们听了都认为这是go too far,笑笑说算了。

所以说不少土博士在做本科以下水平的工作的确是事实,问题在于原因。我觉得原因倒是合理。因为中国这几十年发展基本上都拣容易的来,难的都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例如GDP上来了,环保原地踏步或倒退;扩招了师资原地踏步或倒退;你说想增加“高学历人才”,有啥难的?教育部多发点学历证明就行了呗。你再发的话现在的民工都能倒到博士学历。到时候博士还不止去做本科以下工作了,直接当民工了呢。所以整件事情并不是先有博士再让他干本科以下的工作,而是先有本科以下水平的人你硬给他发博士学历。

研究生补助:两个不同的讨论范畴

先回应一下ASUS托的抱怨。ASUS托——跟所有托一样——说:“我说的全是事实!你不信就算了,为什么进行人身攻击?”我觉得要是她真不是托,她就又失策了,因为这是所有托在被揭穿之后200%会说的话。

关于“做人要做到连嫌疑都没有”的道理,虽然我没有专门撰文阐述过,但是也零零星星地在几篇文章里透露过不止一次了。作为声称“订阅我文章”的人如果不知道,只能又添加一分“其实是托”的嫌疑。作为回顾,并大发慈悲为ASUS托消除此嫌疑,我在此把某次比较完整的阐述重新贴出来。以下这段话出现在这里,我建议如果不想被我说是托的话还是去把那一篇的全文都通读一遍。

最后要解释我为什么感谢Chuanpeng Hu祝我生日快乐。其中一个原因当然就是上述的,我担心我的宗旨伤了别人的心。人家祝你生日快乐又没有什么恶意。人家是信奉“善有善报”,信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善良的、阳光的、可爱的小帅哥,所以才祝你生日快乐的,结果你泼人家一桶狗屎的话,无论怎么说都不是好事。但这个原因是次要的,因为泼回去一桶狗屎我也不是没做过。大二还是大三的时候有一个女的,我生日她送我一本朱德庸的漫画集。由于我认为朱德庸的漫画俗不可耐,加上本来对“生日快乐”的极端厌恶,我回了电话大骂这个礼物如何低俗希望她自己拿回去。

我突然想到最近有一个禁烟公益广告里,情节就是年轻人到长辈家拜访送礼,送的是一条烟,结果那两个演长辈的演员作出了十分可怕的表情,比起我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然后电视画面转到送礼者手上的烟,呯地一变就变成了一个花圈,意思是说送烟等于送花圈!广东地区也流行着一个传统,就是无论如何送礼不要选择钟表类物品,因为这就等于“送钟(终)”。当然,这是大家都接受的禁忌。送朱德庸的漫画集并没有犯任何普遍接受的禁忌,所以,当时那个女生是无辜的。

Chuanpeng Hu之所以没有受到那个女生的礼遇,原因是另外的。我认为那个女生不真诚,她送礼物抱有显露自己品位的性质——或者说她摆脱不了这个嫌疑,我要是想怀疑她这个也不是不可以。有这个嫌疑就不行,做人不光要事实上没有坏心,而且要做到没有“有坏心”之嫌疑。做到没坏心,你只要正直就行了;但是要做到没有“有坏心”的嫌疑,你除了正直之外,还需要IQ高。你做的每件事情不仅出发点经得起道德考验,而且整个过程要经得起客观逻辑性的考验,这对于逻辑性差的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我的追求当然不仅限于正直,而还要追求“没嫌疑”,否则达不到练脑子的效果。她既然有“显示品位”的嫌疑,我就要直斥她品位差,以给她一个教训——做事留下了嫌疑,你被人误解了就活该委屈。

有趣的是,包括这一篇在内的几篇文章被未经许可地转载到了一个叫做“新繁星客栈”的论坛上,并引来了回复。有个ID叫“纤纤”明显是女生的回复是:

好倔好倔的孙慰同学,情商低的吓人。

生活是混沌的,妄想以科研式的思维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事情都条分缕析的看待,连看个柯南都要思考小三问题的社会影响力,孙慰翔,你真累,荷尔蒙分泌过剩,找个女友分散分散过剩的精力就好了。

我发现她真的混沌,连我的名字都懒得打对。还连续打错两次。至于为何她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找个女友”,我怀疑原因无非因为我的思想是典型的未成年男子特有,而她又恰好是未成年女子、痴痴地相信女人能把目前这由臭男人造成的充满暴戾的世界拯救成由彩色铅和描绘的粉色的天堂。孰不知对我这种思想的真正成熟女性式的回应应该是:无视。没等我回复,后面就有另一个明白人帮我反驳了:

以为你嫌累的事情别人也嫌累,这才是妄想,说不定人家乐在其中。除非你以替别人操心为乐,不管别人有没有需要,你为了自己开心都愿意帮忙,否则既然别人没哭诉求助你操那份心干嘛。:L

还是挺绝的哈。

博士研究生补助的标准问题

谈博士研究生补助其实是为了回应Neil,不过他不一定会知道来看。现在我越来越觉得泛泛而谈很浪费生命。科学网就充斥着泛泛而谈,这个抛出泛泛而谈的意见,另一个又用泛泛而谈来反驳,最后形成的掐架仍然停留在泛泛而谈。本来不复杂的话题成了好像肥皂剧似的老生常谈。这就是我为什么在科学网待不下去的原因。

就研究生补助的标准问题一睦在那里摆“应该涨”或者“应该降”的理由是不足够的。因为目前博士研究生的补助并不为零,各高校或中科院研究所的具体金额也不一样。如果你说不够多,那是在说哪所高校的不够多?多少又算够?如果要涨,钱又谁出?为什么?

Neil曾经多次讨论过这个话题。他的主要观点就是“以当地生活物价水平为参考制定研究生的金额,标准大致上是使研究生不饿肚子能有点闲钱”。

这是有建设性的观点。但如果光此观点就能把事情搞定,那就毋宁说研究生补助问题是“死任务”,不管是谁出钱、有钱没钱,都必须保证完成任务。否则你就得继续讨论是谁出钱、谁有钱的问题撒!

但是,关于现在谁出钱的问题,不同性质的单位好像不一样。有些单位有统一的标准,有些没有。有统一标准的单位,有的是单位财政一力解决或与导师合作解决,有的是责成导师独立承担。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些所拿经费连一个博士都拿不起的导师就无法在该单位生存。由于所拿经费的金额除了与科研档次有关外还与经费项目的种类似质有关。科技部的经费数额跟基金委的可能就不一样。所以如果单位定标准,导师出钱的话,这个“研究生补助金额”的问题就不单纯了、“变质”了。因为它又被赋予了“科研竞争的杠杆”这一角色。这就离开了Neil的讨论范畴,进入到了王鸿飞老师的讨论范畴了。

所以我在Neil博文的评论里反复想厘清的就是这两个不同讨论范畴。在科学网上极少人能够把问题分开分开再分开地讨论。

一个很简单的可能后果:如果是只把“研究生补助金额”问题当作调控导师之间科研竞争的工具,而完全脱离学生的需要的话,那讨论什么当地生活水平完全就是废话了。所以王鸿飞老师的文章没有触及到这一因素,也用不着。

更多的人会把属于这两种不同的范畴的理由揉杂在一起来讨论,既讲讲研究生的生活问题,又讲讲科研管理制度的问题,产生很多自相矛盾的观点。事实上这两个范畴是不一致的,逻辑上是很可能对学生有利的做法会不理于导师这间的科研竞争。当然,王鸿飞老师论证了情况恰恰相反。幸运地,按照王老师的意见,两个范畴加起来讨论,是皆大欢喜的。因为对于学生而言,只有钱不够会有问题,钱够了之后当然是多多益善的——只要没有别的弊端。而王老师的文章有补充说从科研竞争生态来看补助金也是多多益善。

但这只是王老师的论证。也可能很多人提出“规定补助金太高会反而不利于科研良性竞争”之类的论调。

所以,一定要事先搞清楚一个前提:给研究生发钱,到底是为了研究生生活,还是不过是“调控”导师的科研竞争的一种手段?这两者逻辑上并不天然一致的。我觉得,当然是前者!因为你要通过增加导师的经费负担来鼓励导师拿更多经费,可以通过很多形式,规定给学生发钱仅仅是一方面。既然还有别的途径去增加导师经费负担,给学生发钱是发多发少就没必要严格较真了。而且这种“调控手段”本身就很扯(那是另一回事)。较真发钱多还是少的必要性只有在以解决研究生生活问题为目的才存在。因此,到底多少为宜,以生活物价水平为参考即可。至于利不利于导师之间的科研竞争良性发展,那是管不到的事。现在王老师说这恰好是利于的。如果不幸恰好不利于,那也没撤,该发多少钱还发多少钱,至于给竞争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只能其他途径去消除了。

问题的分析方法就这么简单,不觉得有什么可纠结的。

博士“呼救”?我只有一句“活该”送出。

站着说话不腰疼是非常爽的一件事,而且这么做我也感受不到任何道德和良心上的谴责,做个贱人很可能比老实人长寿。科学新闻最近“策划”了一个“深度”:博士“呼救”——中国博士生心理现状调查,点击该链接可以看到该专题的各篇文章。首先整个专题华尔街日报体到不行我就先不讲了,我看完所有的文章,持续在我脑中浮现的一句话就是“活该”。

我要分析一下,当初是谁或什么东西逼他们读博士的?因为读博士导致这些所有问题,如果早前愿意去想去了解的话,都可以了解个80%,那么多的师兄师姐。如果是早前没有了解就是活该没得说;如果是早前有了解,但还是选择了跳进这个火坑,那一定是有原因的,被迫的,无奈的。我就想分析一下读博士是为什么所迫。生活吗?不读博士没饭吃,读了才有?显然情况相反。前途吗?既然了解过,应该知道博士的前途就是继续读博士。自从读博士开始,你就已经走上你一生的职业了——科研。所以如果科研没饭吃,你就从读博士开始一辈子没饭吃。如果科研没老婆,你就从读博士开始一辈子没老婆。当然这只是打个比方,科研不至于没饭吃和没老婆,但都是要讲条件的。总之你读博士你就等于选择了科研,科研有什么不好你就都选择了。事后才在那里怨天尤人,不是活该是什么?

所以有很多人认为读博并不等于将来要做科研?那做什么?混学位吗?抱着这种心态,不是不可以,但是你要评估一个学位所带来的回报与你浪费的三五年时间相比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不知道怎么评估?不好评估?那你就是没有答案啦。没答案你做什么决定?而且你连可能的最坏情况都不了解,你做什么决定?你不是活该是什么?而且你混学位你还要考虑你老板高不高兴。你老板不高兴你为什么不会延期?你以为全世界都是你父母吗?

总之一句话:

谁叫你忽视职业规划?活该!

你现在延期,老婆失业,房租交不起,已经活该。而且如果你继续不进行将来的职业和人生规划,你将继续活该。你的人生到头来只会有两个字——活该!

我猜之所以偏偏近几年才听到所谓“博士呼救”,是因为现在读博的都是80后独生子女,以为世界是围绕他们而设计的,他们只要“相信自己”一定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80后的蜗居蚁族全部什么乱七八糟都是活该。这个宇宙的终极定律不是你来设计的,什么事情请只怨自己或者接受“活该”。可悲的独生子女们,那些成功学畅销书作者正在一边向你们抛媚眼一边在说: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