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graduate education

抱怨导师不做实验的人大学白念了

导师不做实验的原因是他没时间做,他的课题组必须有他负责管理和搞钱,有其他人负责做实验干活。为什么导师不在外面聘请人到课题组里负责实验,而是要通过招生来实现呢?好多学生的理由就是:谁让那么多人想读博呀?我们又便宜又听话,当然招我们来干活了。可别忘了用学生也有很多弊端,每三五年就换一拔人,实验室都要重新教重新上手,我干嘛不多花点钱长期请一个人干这个?许多学生能给出的解释就是:切,学校聘他做教授就是要让他招学生的,他要是不招学生学校要让他滚蛋。于是,学生的苦难,就是从导师、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体制重重压迫下的结果。其实这些人都是压迫妄想症。他要是不读博到了企业,也会觉得受压迫。他整个人生无论如何就是受压迫,特别可悲。

难道你们不想知道这种方式的设计初衷是什么吗?这种方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口号而设计的哦?你们体会不到你们在受到培养么?你们知不知道到底要培养你什么?你以为要培养你什么?我觉得一方面有大量的学生完全没有答案,另一方面导师和整个中国研究生培养制度也没有给出正确的答案。本来按照设计的初衷教授个人业务的发展和培养学生之间是不矛盾的,但事实上二者矛盾的情况在很多课题组里都存在(但我没亲眼见过,我只是发现网上有很多人的抱怨体现了这种矛盾)。所幸我所在的课题组和我的导师基本体现了这种培养方式的设计初衷。

首先这种方式并不是一个除了培养学生之外什么其他产出都没有的方式。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应该使用一种“全心全意”地培养教育,没有“杂念”的方式呢?因为他们大学都白念了(很多二流大学也是白建的)。他们(包括那些二流大学)还停留在高中的方式。高中的方式就是纯粹“培养”你,纯粹就是上课,你是主角儿。(我听说有的大学还要强迫本科生上晚自习,班主任监督点名。)但研究生不是,尤其是PI制度下,课题组是一个团队。你受培养就是通过在这个团队里负责你的部分,加上导师和你之间的交流而受到培养。具体不同的团队,管理制度和文化会有所不同,你在受培养的结果也会打上这样或那样的烙印。但最终结果总归是:你形成了基本的独立执业的能力。有些东西你做过,例如实验方案的制定和落实;有些东西你见过,例如成功的实验室管理;有些东西你和你导师请教过,例如科学见解科学思想,学科发展趋势分析等等。但请注意这一整套制度并不是全部只由学生受益的。这不是高中!诚然导师有好有坏,课题组有好有坏,但评价的标准也应该以团队的整体来评价,你的豆腐是被人吃定的了。出来社会,你如果觉得有什么事情是围绕着你来设计而执行的,那我只能骂一句:可悲的独生子女!

某校只招境外博士事件令人浮现什么?

所谓的“某985高校2010年招聘计划只考虑境外博士”的新闻,都不知道是不是假新闻。现在连到底是哪所高校都不知道,就好多人发出联想了。科学网的杨志鹏听到这一消息,联想到的是“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件事。而我联想到的是什么呢?是电影《辛德勒名单》里的一个情节:O. Schindler要带着他招聘的一堆犹太人迁移到一个新的地方。在火车月台上面,纳粹的德国军人要一个个地检查这些犹太人。如果发现任何一个不可能有生产劳动能力的人,就要拉出来,以打击以招聘工人为名,保护犹态人为实的行为。有好几次,军人抓到一些老人或者残疾人士,都被Schindler以某种理由留了下来,说他们负责某项听起来倒很合理的工作。直到当军人抓到一堆小孩儿,以为Schindler这下没话说,正准备要带走的时候,Schindler又栏住了。军人大喊:难道一堆小屁孩儿还能干什么活么?Schindler毫不慌张,把军人的枪口掰过来,发狠地反问:请问你的手指能够伸得进这个孔里面搞清洁吗?能吗?!

这个事例好像跟境外博士这件事是恰好相反的。军人代表的是对一群人的法西斯,Shindler这一反问是对法西斯的抗争。而如果“只考虑境外博士”事件等同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事件的话,那这也就相当于该校对境外博士的某种法西斯了——对境内博士的绝育和清洗。在这种情况下,类似“境内博士能吗?能吗?”的反问,反而成为了法西斯的辩护。这是我觉得非常有趣的事情:某一种反问,可以法西斯,也可以反法西斯。难道中间有什么东西搞错了?

想深一层,之所以出现这种有趣的现象,只是因为这类反问根本同“主义”无关,完全是纯粹的、平实的常理。无论如何,确确实实只有小孩的手指能伸进枪孔里擦灰。这种事实真是再法西斯也没办法回驳的,除非对方撕破脸皮完全懒得废话恣意开杀了。所以当Schindler发出这种反问的时候,原本人是被电影情节带入的那种二战片的历史沉重感的,突然打了一个激灵——“嗯?怎么回事儿?”——历史感突然消失了。本来在那种扭曲的年代,若有反抗也只能是另一种扭曲,恰恰是这点让人看电影抑郁的。但是这句颇具亘古不变感的常识性反问,让人暂时醒过来了,自打一个耳光,看看周围——噢,该晾衣服了……

就是说,你愤怒不起来了。

如果,境内博士和境外博士的区别,与“小孩手指擦枪孔”这事儿类似,那咱就算再反感“华人与狗”论,也没法儿投入,没法儿愤怒。境外博士作为一类群体自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天然”的什么优势。但境内博士倒很可能具备某种“先天缺乏”的“天然”的劣势。恰恰是因为在“境外博士”这件事中,与“小孩擦枪”之优势的天然性等同的,不是某种优势,而是某种劣势,才导致两件事情景况相反而相映成趣。

因此,很简单:如果你不觉得某校只招境外博士很令人愤怒,如果你觉得愤怒不起来,那无非是因为你同意境内博士有某种天然劣势。那些愤怒的,都是不同意这点的。

我是同意的。

回答本科生关于考研的问题

在QQ上有一个本科师妹问我考研的问题,觉得非常有代表性。我把问答贴在这里,当作表达对这类问题的看法。Q是那个师妹A是我,不一定是Q问A答。

Q:我们国家搞流变学的大师有哪些呀?
A:没有大师。
Q:我看中国流变网上有介绍一些人物的。如王十庆,郑强,童老师
A:我国流变学起步晚,流变测量学更是落后,仪器全部依赖进口。只能说,有的人是我国流变学研究的建立者和早期研究者。
A:你需要知道他们是不是大师干什么?
Q:我想找个导师
A:那你应该了解他们现在正在指导哪些课题。你过去如果做这些,愿不愿意做。还要了解他们实验室的设备,条件。
Q:我现在看了很多我们高分子的研究领域,都不怎么知道。另一个就是怕自己一旦选择了这个方向,最后又不喜欢,或者是排斥,就会痛苦好几年。
A:你不知道你干嘛要考研?
Q:我保研
A:保研不能不读的吗?
Q:是可以,现在是想读。所以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
A:你有喜欢和不喜欢的吗?找喜欢的就是了。
Q:所有的高分子就对流变学有点喜欢了。其他的那些东东,看了没感觉,都没感兴趣。
A:你看了什么东东?为什么其中对流变学感兴趣?
Q:高分子各个的研究领域。功能材料、合成、加工……等等。
A:你是到哪里看“高分子各个的研究领域”的?
Q:中国聚合物网
A:你不应该到这个网站上去看“高分子各个研究领域”。因为它不是一个学术研究网站。学术研究的东西在里面都没有出现。
Q:那师兄推荐看哪个网站?
A:关于去哪里了解高分子学科,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图书馆。你把图书馆高分子科学的那几排架的书的书名都浏览一下,如果看了书名不知道讲什么又感兴趣的,可以翻一下里面的内容。这样你就知道高分子学科都研究什么内容。高分子科学的几排是O631。此外T开头的也有一些,但不要去看。T开头的东西就是跟中国聚合物网的内容相似。其中,有几本书可以推荐你。董建华著的“高分子科学前沿与进展”。
Q:我找导师的时候最关系的还是他研究什么。另一个当然看他名气了,要是名气大点,研究时候经费应该好点
A:研究经费多少具体看他手头上的项目。一个人的名气多年以来一直会有,而你只读三五年,决定这三五年的经费多少的是他手头上的项目。

很多人做事总是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分析,也不对症下药,令我很受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