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polymer physics

漂绿及其他话题

先提示一下,我上一篇讲文献管理器的英语的是发在On The Road上面的,现在有好几个人回复,我就不转贴在这儿了。

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 漂绿
  • 正确的物理图象
  • 聚合物论文“flawed”

漂绿

Motl博客看到了一个词“漂绿”(greenwash),觉得太绝了。Wikipedia的词条又一次充当了很好的吃宵夜伴侣。

Lumo的文章涉及了关于科学家职业道德的问题,尤其是在作为政府和政客顾问的时候。Lumo还引用了费曼讲的话。不过,在中国活久了,我也慢慢觉得人是没有道德的,人之初性本恶。因此,你光说应该怎样应该怎样,那科学家坚守职业道德有什么利益先?

中国文化是一种小农加流民的功利主义文化。

Charles van Doren

Charles van Doren

王鸿飞老师最近一篇讲唐骏的文章中联想到了Quiz Show这部电影。我在回复的时候还以为我看的是这部电影的翻拍版,后来我查了一下男主角,发现我看的就是这部电影本身。也许是电影的主题超越时代性。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真实发生在美国的一件事。王鸿飞老师是想通过这宣扬这种诚实的integrity。我回复中却觉得中国人不会有共鸣。连美国人都说那只属于一个more innocent age。可是回顾中国历史我们连一个比较innocent的age都没有。

我看《文化人类学》,感到的就是,整个人类的innocent age只限于原始部落时期。李泽厚在《美的历程》里也说到了人从innocent变坏的过程:

从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到半山、马厂、齐家(西面)和大汶口晚期、山东龙山(东面),陶器纹饰尽管变化繁多,花样不一,非常复杂,难以概括,但又有一个总的趋势和特征却似乎可以肯定:这就是虽同属抽象的几何纹,新石器时代晚期比早期要远为神秘,恐怖。前期比较更生动、活泼、自由、舒畅、开放、流动,后期则更为僵硬、严峻、静止、封闭、惊畏、威吓。……神农氏的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已成过去,社会发展进入了以残酷的大规模的战争、掠夺、杀戮为基本特征的黄帝、尧舜时代。母系氏族社会让位于父家长制,并日益向早期奴隶制的方向行进。剥削、压迫、社会斗争在激剧增长,在陶器纹饰中,前期那种种生态盎然、稚气可掬、婉转曲折、流畅自如的写实的和几何的纹饰逐渐消失。在后期的几何纹饰中,使人清晰地感实验室到权威统治力量的分外加重。

在豆瓣上对Quiz Show电影的一个评论中就更加直白地说道:

我也想不明白,多大的事呢,这种事每天都在发生,名和利的追逐从来就没断过,要花这么大的精力,调查员想怎么样呢,想把整个电视业都关闭吗,似乎还挺遗憾的说,最终没有证据起诉电视台。。。。就象电视里说的,no one get hurt,这是娱乐,就象魔术,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可有人就是爱看。我觉得象摔跤,大家都知道假的,美国人也不看得很和得意吗?关健就是不应该强调是真实的,不强调是真实就不是说慌了…我保证,现在电视上的真人秀也没几个真实的。反正我不是很明白,浪费纳税人的钱。多去调查黑帮,多去帮助穷人,多去抓一些真正伤天害理的人不好吗?

显然,到了今天类似Quiz Show的勾当还在继续,“钓鱼执法”等Quiz Show的变种也还在继续。到底“诚实”只属于乌托邦,尤其是在当今中国。

正确的物理图象

这个问题比较难用语言来回答。

先从Science上的一个书评Imaginations in Chemistry说起。化学家每天都在跟他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分子——打交道。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分子结构,并可以用球棍模型搭建出来。他们也有能力改变这些结构,并具备手段去确认。这些分子的模型以及他们之间的作用规律其实都是人的想象,因为人们并没有真的亲眼看到一那些球和棍子真如他们所想象的那般解体和重组。可是,根据这些想象出来的模型进行设计的实验和研究都获得了预想中的结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模型本身也不段在修正,但到今天看来,“分子”的概念图象跟当初刚提出来的时候相比没有很大的差别。

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只能间接地观察他们衍生出来的现象。光从这些现象就任意地把他们想象成这样或者那样,还帮它们建立一种规律,照理来讲应该会朝令夕改,长期莫衷一是才对。要是谁想出来的模型恰好能在实证的海洋里存活个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那这个人就是像法拉第、安培这种载入史册的人了。我们现在从教科书上知道的,仅仅是这些幸运者,因此很容易获得一个假象就是这些模型是唯一的,有当初的那些现象,就理所当然应该想到这样的模型。而事实上,这些模型只是众多天马行空中的一种(当然,无论怎么天马行空都可以,模型最终要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是另一外问题)。也许在当时还有更多看起来更靠谱的模型,但是一旦被后来的实验推翻了,它就被埋没在年代久远的文献里。

所以,中小学教科书和所谓的报告文学完全没有在传达科学研究的真识面孔。它只介绍成功的例子,而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过份渲染,让人觉得是个人的努力、意志等因素导致结果的正确的。读了研究生之后,才重新开始了解科学研究是什么。

我还发现,有许多研究生脑子里的物理图象存在很多偏差。我自己脑子里的物理图象当然也会有偏差,但有一些我觉得很基本的错误。最经常看到的就是认为分子有静止的可能,这些人统计热力学没学好。例如通过观察缠结的荧光标记F-actin分子可以看到蛇行(reptation)行为,以及reptation理论所谓的tube。这个tube是未拉直的分子链两侧抖动的最大包络范围。但很多人就不明白为什么分子链会抖动,非要我给个解释。我又不好意思让他回去看统计物理。我最多只能反问:它是线形分子,明明有这个自由度,为什么不取状态?除此之外,好多人没有自由能的概念、势垒和活化能的概念,以及非平衡过程的概念。这些都应该是学习物理化学的时候就早该建立的物理图象,不知道他们当初怎么学的。物理图象不对,就会很容易问出一些奇怪的问题。他脑中有一个错误的物理图象,就会得出荒谬的推论。在斜坡的上部放一架小车,问大家如果我放手的话小车会怎样,大家都知道——滑下来,而且定量的计算都可以做到。但到了大学本科的课程,例如一杯水里面的水分子,原来是怎样的,升高温度又是怎样的,有很多明明学过物理化学的人并不能说对(水太复杂了,可能单质氢好讲一点)。我觉得考试不应该考已知的东西,已知的东西背提纲就能考过。应该考未知的,让学生根据自己脑中建立的物理图象去演绎结果。这样一考就能发现谁学了白学。

聚合物论文“flawed”

信息来自韩国一个什么网站。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的文章Enhanced mobility of confined polymers。根据网站新闻的介绍,这篇文章的结果后人重复不出来,让作者自己重复也重复不出来。问他要原始数据,说不小心删了。最后委员会判定该文章是flawed。是不是造假就无从考究了,但对中国公众来说这样的事情都可以笼统地归为造假。以前这样的新闻一般是生物方面的,比如什么干细胞。现在我们做聚合物的也够得上造假了,发个Nature Materials也很不错呢。

于是,到底聚合物分子在受限空间里是否更容易改变构象呢?不重要的结论不值得你去重复,重要的结论又造假。你看,这篇文章是2007年发的,现在都2010年了,好多人都去重复它的结果,被耽误了三年。很可能有的人基金就这么废了。

The concept of polymer physics is blurred

Vicki Cleave arranged a virtual issue of th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B: Polymer Physics on Materials View website. All articles in this issue are selected from other journals on Wiley InterScience,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how wide and interesting the content of modern polymer physics research can be.

The increase of impact factor of J. Polym. Sci., Part B has been lagging behind its sister Part A. 10 years ago, the two journals have close IFs, 1.7 for Part A and 1.2 for Part B. Their 2008 records become 3.8 and 1.5, respectively. Somewhat coincidently, RSC launched a new journal Polymer Chemistry this year, wherears there has been no new journal for polymer physics. These are some loose evidence of the declining of polymer physics research I have long felt about.

SCImago Journal & Country RankSCImago Journal & Country Rank

However, the virtual issue of Part B tried to tell us there were still high impact polymer physic research that happened to appear on other journals. It now suggests what are also research of polymer physics welcomes future submission from these fields. These areas of research, as indicated by the virtual issue, are:

  • Biopolymers
  • Photo-, electro- and/or magneto-active polymers and their devices
  • Block copolymers (new only if they contain metals or are present on interfaces)

However, what physics is being extracted from these research areas? What problems of physics are still unanswered? And what models are proposed? Is there something similar to mean-field theory by P. Flory or the scaling theory by de Gennes going on? Or at least something similar to what Rouse & Zimm and Doi & Edward did?

The research on biopolymers can now follow a physic aspect only because the research of physics itself is penetrating biology. Little or no that was originally old polymer physics is applicable to biopolymers.

Photo-, electro- and/or magneto-active polymers are interesting because they are promising of soft devices. But ironically the design of them suffers much from their softness, which involves structural and dynamic heterogeniety at multiple timescale as well as nonequilibrium nature.

Block copolymer once attracted physicists after the control of polymer archetacture became easy thanks to controlled polymeriz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ATRP and RAFT. However, now the research is largely simulations rather than theories.

So if Part B considers accepting papers of these research, it can boost its IF to some extent, but the cost is further blurring the concept of “polymer physics”.

非晶态相变

最近一个月几乎都没有更新博客,主要把精力花在研读colloidal glass的论文里了。我本来是学高分子的,然后为了研究课题,加强了高分子物理学习,加强了流变学的学习,现在,体系换成了粘土,完全进入colloid的领域,又不得不加强学习。

前段时间我导师去长春开的那个会,我导师打趣说:一群鸟人,开个鸟会,建个鸟巢,生个鸟蛋。前段时间,网上已经看到了那个会议的鸟蛋了。

“高分子物理没什么可搞”的感觉,是当一个人在想“高分子物理还能搞什么”的时候很自然会产生的感觉。Generally speaking,每当一个人要故意思考“创新点”,都会陷入“无新可创”的感觉中。本来创新不是这样想出来的,这个道理我导师比我懂。“现在的一个悖论就是要求顺民有创新性”,我导师说。

“鸟蛋”里说,

与会专家分析了当今高分子物理科学研究的趋势和现状,认为随着高分子科学和新兴学科的发展,目前高分子物理研究正呈现“非”(非平衡态、非线性、非均匀性)、“多”(多组分、多分散、多尺度以及多元相互作用)和新颖性及交叉学科(纳米、组装、功能和生物)等特点。阐述了目前高分子物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困境,认为许多难题(如:玻璃化、结晶等),由于难度大,目前的研究工作还停留在对已有理论的修补或完善,并无突破性进展;而部分新兴的热门科学问题(如:组装及生物相关的高分子物理问题等)的研究还停留在表象,缺乏物理深度,未真正涉及深层次本质问题。

“鸟蛋”还提到:

与会专家对当今高分子物理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前沿问题,从实验、理论和计算机模拟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一致认为:高分子非晶液-固转变(包括:胶体玻璃化转变、高分子玻璃化转变、物理凝胶化转变等)是目前高分子物理研究领域最关键、最具有挑战性的前沿科学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玻璃化转变成为《Science》期刊提出目前亟待解决的125个重要的科学难题之一……

根据我导师透露,这个《Science》之所以蹦出来是因为在会上恰好连续几个人的演讲都提到了《Science》这篇文章,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玻璃化转变的确近几年经常上Science,主要是因为发现了colloidal体系很像Glass或者就是Glass于是原来很难研究的molecular glass现在可以通过研究colloidal Glass来类比,贡献于了一个更广义的glass的认识,总之就是glass,glass,glass!现在大家不喜欢crystallization了,喜欢glass transition。但又自觉不自觉地希望glass transtition是phase transition。我导师说“序参量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怎么会有相变呢”。于是在我看的论文里面,用得更多的词是nonergodic transition。无非大家的兴趣就是在那种既不是液体又不是固体的东西,除了nonergodic,没有别的词能概括了。

据闻这个鸟蛋是要准备生出一个973的……如果这个属于造谣,我就等着我导师跨房追捕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