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rotaxane

评Adv. Polym. Sci.上几篇跟Cyclodextrin有关的Review

ResearchBlogging.org

Adv. Polym. Sci.在网上预先放出了四篇Reviews:

我本科恰好就是做环糊精与聚合物的Polyrotaxane课题的,对所有这些Review涉及到的工作都很熟翻。看到这几个人09年还在Adv. Polym. Sci.上发Review,实在有些话想说。

第一篇Review是Jun Li,现在在新加坡。他是在日本跟A. Harada造环糊精套高分子发了Nature的。结果A. Harada之后不玩这个了,他到了新加坡还玩这个,一直玩到现在。我05、06年做硕士课题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环糊精套高分子成点强度很差的触变性凝胶,实在难以成什么气候。我特意看了看这篇09年的论文,发现还是老的东西整理一下,炒冷饭。

A. Harada是一个有一定思维活力的人。我注意过他后续的其他一些论文,尤其是后来赶上的超分子聚合物的早班车。其实他抓住的不多,只抓环糊精,不再抓住高分子,因此能够及时跳开一度让人着迷的环糊精-聚合物“分子项链”。但是我隐约感觉到Jun Li去Harada那里读博是去错了地方,虽然凭着一篇Nature和好几篇其他高档paper为他后来在新加坡找到了一个好位置。为什么还是说去错了地方呢?因为他在博士期间进行的工作是一种脱离经典理论,天马行空式的研究。发一两篇Nature当然很好,但是谈到今后几十年独当一面进行研究的个人事业,没有属于自己的理论靠山,是很难走出自己的路的。在科学界,永远常青的是基本科学问题和迫切的人类问题。就基本科学问题而言,永远是理论领域和实验领域的“双城记”。在这两个领域中玩得转,才能长期保住自己的饭碗。以我老板为例,他在八十年代初,日本读博时的研究课题是经典的高分子溶液相平衡问题,而且是老一代的Flory理论。因此他有着作为一个那个时代高分子科学家基本的理论素养,能够从一种高度去看待研究课题,这种高度就是牢记本学科基本未解决问题,用这一问题来评判所有新研究方向的高度。没有在理论和实验中争扎过的话,是无法在茫茫的眼花瞭乱的新paper中抓住主线,形成自己的方向和饭碗的。

但是话虽如此,第三篇Review的作者Wenz,几乎与A. Harada开始同时发现环糊精与聚合物的IC,很早就不如后者出名了,但却一直靠吃老本混到今天,他之前甚至还在Chem. Rev.发过Review,自己却没做过什么工作。真不知道这些人的学术名声是怎么保持的。

第二篇Review的Yui,倒是一个科研上的正面例子。他进入环糊精-聚合物这一领域是比较迟的了,但他甫一进入就方向明确——智能给药体系。在经过一段时期不断地改换功能团发类似文章打发一堆学生毕业之后,终于更进了一步,将原本只是花哨的idea和concept scheme的超分子给药材料做到了细胞实验上,总之获得了可以发paper的结果。算是完完全全把一件事情做完了。我老板说过一句我很受用的话:想到点什么不难,难的是切切实实地把想到的东西成功地做出来。

至于第四篇的作者Ritter,据我得到的信息是他没怎么进入到环糊精-聚合物这一块来。他最早是做rotaxane的,也可能不局限于环糊精主体。后续他还做什么就不清楚了。这次的review主要也是对于小分子客体包结物的某种性质——可聚合性——的综述而已。

环糊精与聚合物形成的超分子体系,原本具有很fundanmental的理论意义,例如它给出了一种调节主链刚度的方法,可以从柔性链一直调整到棒状链;同时,在链上滑动的环,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de Gennes的reptation model和Doi-Edwards的tube-like chains。这些工作都没人做。也许像我老板所说的,现在没人关心高分子物理,没人关心“链”的问题了。

Gerhard Wenz (2009). Inclusion Polymers Advances in Polymer Science, 222 DOI: 10.1007/978-3-642-01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