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toxicity

落后商品检测的出路何在?

《新知客》专栏稿,请勿转载!

5月份《新知客》头条:

  • 垃圾轰城!
  • 地沟油:利益与科学真相
  • 中国楼房短命风波
  • 火山灰呛死大飞机
  • 出租子宫的女人

你身边的书报刊能买到《新知客》吗?

影响深远的毒奶粉事件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凯氏定氮法的落后。这种检测方法只是笼统地通过氮元素的含量来确定样品的蛋白质含量。要把检测结果等同于蛋白质含量,前提必须保证样品里边只有蛋白质含氮。天然牛奶确实是符合这一前提的,但是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现在已经没有什么食品是全天然的了。无害的食品添加剂都五花八门,牛奶里添加三聚氰胺这样的有毒物质,有意蒙骗执法的行为消费者也不少见了。最终,还是通过叫做液相色谱的检测方法,才能检出牛奶里的三聚氰胺。这种检测仪器比凯氏定氮法昂贵多了,一台仪器价格就要几十上百万,而且平时经常要更换色谱柱一条就要几万。

平时仔细阅读新闻就会发现,检测落后导致卫生安全危机的例子不止这一个。今年1月份农夫山泉、统一“砒霜门事件”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口市工商局解释为何初检结构有误。简单地说,一是仪器太老了,二是检测人员员不按规范操作。2月份,海南“毒豇豆事件”,之所以“一次次逃过例行的快速检测,最终在实验室的色谱检测中才查出了违禁高毒农药的具体品种和残留量”,原因就是快速检测的范围太窄,导致出事的那种农药光用快速检测法检不出来。放眼国外,闹得沸沸扬扬的塑料瓶双酚A残留,归根结底也是因为检测上的落后。广泛用于“太空壶”和桶装水的聚碳酸酯含有双酚A是早就清楚的了。以前一直认为它没毒。最近发现有毒,是来自实验室研究的结果。双酚A跟人体的荷尔蒙“长得很像”,混入人体会导至各种荷尔蒙失调。这样的毒性是慢性的,而且要依赖于最前沿的实验室技术才能发现和证实。事情曝光之后反思不少,但是无论如何难以要求监管部门承担发现新物质、新毒性的科研探索任务,确实难怪以往监管部门没办法注意到双酚A之毒。

商品检测部门的实验室,跟高校和研究所是有区别的。研究型实验室走在科学研究的前沿,在研究手段上也必须尽量更新,因此需要购置大型检测设备。商品监管部门的检测实验室的任务则是面对大量常规的检测任务,而且检测项目是全方位的,涉及化学、物理和生物。如果全部都用大型检测设备,不仅经济上不现实,而且也满足不了如此大量的日常工作任务。两种实验室另一重要的区别——也是导致如此多漏检误检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思维的重视程度。政府部门的检测实验室,长期处于任务式的工作性质,而且检测结果总是大比数过关,因此容易让人掉以轻心,工作流程也流于刻板教条,缺乏研究型实验室所强调的科学素养。孰不知检测分析本应是一项严肃的、对未知物性质的科学探索。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检测,应该以样品为敌,以检测仪器为武器,做一名战士。合格的战士首先就应该谨记自己的武器的局限性,并长期检查武器的服役状态,同时必须研究敌人的新动向、新伎俩,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现在的检测部门之所以“几战一殆”,原因自不待言。

如何走出目前商品监管部门在检测上存在以上困境?长期备受唾骂的“国家免检产品”就是以减轻监管负担而提出的。其实,免检并不是我国政府发明的,国外也有一些类似免检的做法。但是“免检”原本的思想并不是“信誉”谎言下的放任自流,而是“免检=民间来检”,把监督的权力放开给潜力巨大的民间力量。打开美国农业部、食监局等网页上公布的免检规定网页,就会发现它们实际上是一张张社会检测资源的列表,指导大家除了政府部门外,还能把东西拿到什么可靠的地方进行检测。国外的第三方检测市场已经非常成熟,但直到本世纪初,我国的第三方检测力量仍然近似于零。2003年检测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目前国内已经有像华测、普尼、胜邦等具有科研实力的民营检测公司。但是为何一次又一次的食品卫生事故仍在持续发生?质疑的视线为何仍然二元式地投向政府和生产企业?如何积极引入民间监督力量,踏开商品检测的第三条路?在不断加长的大量受害者名单面前,我们难道还要继续原地踏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