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回顾溶胀聚合物网络热弹性研究的历史时,发现东京大学的荻野一善在上世纪50年代末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在这一领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却鲜有引用。他的研究工作内容和撰写的论文十分简洁优雅(elegant),这引发了我对他个人的进一步兴趣。荻野一善在东京大学进行这项研究时,正好与日本流变学界的前辈中川鹤太郎是同事,他们还共同发表过论文。中川鹤太郎在本博客中也多次被介绍过。他还合著过一本物理化学习题册。他1976年获得了日本高分子学会科学绩赏。得这个奖的人中不乏日本高分子界最重要的人物。
有趣的是,作者在日本期刊《高分子》上发表的一篇“杂感”探讨了微纳米尺度下热力学“相”概念的适用性,这恰好与现代小体系热力学研究主题相符。文章以“感字”为题,意指词语在读者脑中产生的实际印象或理解,并借此探讨了术语意义的清晰稳定性与时代变迁之间的矛盾。
我常常沉迷于探究论文作者的背景,特别是那些年代久远的作者,这源于我对他们所处时代的好奇。当代科研氛围的功利性让我感到厌倦,却又难以完全逃脱。每当这种情绪涌上心头,我便一头扎进早期文献的海洋,去感受那个时代纯粹的科研热情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然而,仅仅是阅读他们的文字并不能满足我。我渴望了解这些作者的生平,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便更立体地理解他们的工作。我仿佛想要穿越时空,回到过去,亲身体验那个时代的生活,将之作为短暂逃离现实世界的避风港。这种对过去的追溯,或许源于我对现实的 disillusionment,但也反映了那些纯粹的追求和严谨的精神,仍然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和思考。
更加令我感动的是求知的寂寥产生跨时代的共鸣的奇妙时刻。当我思考一个当下鲜有人感兴趣的问题,找到了像荻野一善的这几篇十分重要,却“零他引”的论文时,深夜在我面前的狭小书桌就好像突然悬空于时光长河的上空那般,使我得以与他握手相识。常年仅做研究却懒于发表论文的我,突然找到了“发表”的意义,那就是让这几篇论文,在大半个世纪之后,首次获得“他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