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研究”的标准正在起变化

一件不好的事情如果延续超过了一代,那就改不了了。因为新一代的人会觉得这样是天经地义的。而且剩下的全是这样的人,不是这件事情不好了,而是圈子的属性被这件事重新定义了。我发现,今时今日的科研圈子变成了一个时尚产业。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The Devil Wears Prada),在前半段点出了时尚产业的一些实质。豆瓣上有一则影评对此有很详细的解读。我摘录几个部分,都发现能完美套入当今的学术圈。

图标
《穿着Prada的恶魔》

时尚就是盛气凌人的。时尚通常不是拉近和大众的距离,而是拉开。这就是为什么时尚是身份和档次的代表的原因:一套时装,可以拉开阶层的差距;不同的档次的时装,更可以拉开不同人的地位。我可以说,当一个人穿着浑身的高级时尚服饰的时候,他看别人的眼光一定和之前不同,心态也随之发生变化,最起码的,会有面对他人的一种优越感,这种感觉,如果简单的类比话,就和自己穿了一套很漂亮的衣服走在人群中的感觉一样。这就是时尚给人的感觉,它可以给人一种在人群中的向上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时尚的魔力。而在别人看来,就是盛气凌人。

时尚解读《穿普拉达的女魔头》

我们完全可以把“不同档次的服装”改成“不同档次的期刊”、“穿着浑身高级的时尚服饰”改成“发了一堆Nature/Science”来理解,整段话,可以完全套用到学术圈。

自从时尚开始向瘦里流行,人们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再瘦一点再瘦一点。服装的2号和4号是小号和加小号,但是人们总是觉得自己太胖,2号看起来是4号,就算是穿到了2号,还是恨不得自己是穿0号的(0号是不存在的)。所以当安迪说自己是穿6号(中码)的时候,纳秋很夸张的告诉她,在这个圈子里,6号看起来和穿14号的肥婆没什么两样。安迪开始的时候不觉得她穿6号有什么问题,一般人你都不会觉得穿中码的衣服有什么问题,但是对于时尚界,她太肥了。

时尚解读《穿普拉达的女魔头》

在一个研究领域里也往往会流行一种单一的倾向,且没有什么学术基础,纯粹只是一种时尚,表面上你都不知道怎么流行起来的。例如用普通电子显微镜质术看水凝胶的“网络结构”,把看到的cell structure当作水凝胶结构的做法。水凝胶领域,早些年流行“多功能”(multifuntional)一块水凝胶不能只有一种刺激响应,要同时有多种。很多论文标题在有限单词数里都愿意用“multifunctional”这种大而乏的词无非就是流行这个。现在又流行力学性能。“超拉伸”流行完了,又流行“增韧”、“疲劳”。真的是“自从时尚开始向瘦里流行,人们对自己的要求就是瘦一点碉瘦一点”。现在一个水凝胶的论文,简直要把水凝胶做成一条活章鱼才行了,一个普通的刺激响应,“一般人你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对于时尚界”,这太plain了!

电影里还有一个经典场景:安迪分不清款式相近的皮带有什么区别,米兰达生气地说了以下一段话:

比如你身上穿那件蓝色的条纹毛衣,你以为你自己是按你的意思认真的选出这件衣服。但是,首先你不明白那件衣服不是蓝色的也不是青绿色或琉璃色,实际上它是天蓝色的,而你从没搞清这个事实;而实际上你也不知道,从2002年Oscar de la Rent 的发布会第一次出现了天蓝色礼服,然后我记得,伊夫·圣·朗洛也随之展示了天蓝色的军服系列,很快的,天蓝色就出现在随后的8个设计师的发布会里,然后,它就风行于全世界各大高级卖场,最后大面积的流行到街头,然后就看到你在廉价的卖场里买了它。事实上,这种天蓝色,产生了上百万美元的利润和数不尽的工作机会,还有为之付出的难以计算的心血……你觉得你穿的这件衣服是你自己选择的,以为你的选择是在时尚产业之外,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你穿的衣服实际上就是这间屋子里的人,替你选的,就是从这一堆“玩意儿”里。

《穿普拉达的女王》21:54开始的片段

我们经常也会搞不清楚,为什么70年代就已经搞懂原理了的东西,换个样子、换个名称,假装一下“无知”,还能当作新的概念发表出来,引入广泛的注意。我若问一句“这不就是相分离吗”或甚至“这不就是沉淀吗”,相信学术界的米兰达一定会被我这种疑问惹生气,然后说出跟上面的版段一模一样的一大段话。无非就是援引这个新概念是从大牛A在什么学术会议的邀请报告上道次提出的,然后大牛B又在Nature/Science首次正式报道的,随后经常一系列波浪式的扩大,风行于该领域的每个实验室,大面积流行到我这个野鸡理工大学的课题上。这个过程创造了数不尽的工作机会(基金和饭碗)。“你觉得你选的课题是你自己选择的,以为你的选择是在时尚产业之外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你先的课题实际上就是这个Nature/Science俱乐部里的人规你选的,就是从这一堆儿玩意儿里”。

豆瓣上的影评进一步解读说——

确实,时尚界是这样的:每个季度,设计师们都会发掘一些新点子新创意新颜色。这些东西,都是从许许多多的灵感和资料中提取出来的。比如那个天蓝色,就是从色卡上近百种蓝色中,从数十个它的相近色中,选定出来的;然后设计师做出衣服,推广这个颜色;如果这个被其他的设计师注意到,就会达成尖端的小面积的流行;然后,媒体(杂志)会在每季数不清的发布会的作品中,判断出可能会流行的东西,那么这个蓝色就会被他们注意到;然后,他们向大众传达这个蓝色要流行的讯息,这些讯息就会迅速传播,各大卖场也会迅速跟进,这就行成了流行趋势。如果这个蓝色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就是代表着它产生了上百万美元的利润和数不尽的工作机会。那么在当季的流行的东西中,总有些还会继续深入,这个蓝色在时装上形成流行后,还会纵深发展,比如出现在内衣家饰上,继而成为普及颜色而固定下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穿用在每个普通人的身上,而你在你的生活中的选择这些颜色,从不会想到到它是怎么出现在你面前的,不会想到它们都是时尚的剩余产物。安迪身上的毛衣的颜色,就是这样的。所以米兰达说:不要以为你和时尚无关,你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时尚的产物;而你所有的选择,其实都是在别人提供的选择的基础上选择的。而往往,一个设计师或是一家杂志社的主编的选择,就决定了你能穿到什么样的服饰。

时尚解读《穿普拉达的女魔头》

再一次,这种对时尚圈本质的解读可完美套用到学术圈。

学术圈已经换了一拨人,50后都退休了。长期不是凭学术独立品味的高低选人,而是从外在称号选人,已经超过了近两代人的时间,结果就是筛选出一批脱离外在称号就无法独立评价研究好坏的人来组成当下的学术圈。一篇论文、一项工作,如果不透露这是发表在哪个档次的期刊上的,那么没人能独立评判;事实上,发表在顶刊的工作质量参差不齐的当下程度,也已经取消了问这种问题的基础。整件事情已经被重新定义为一个名词经济和读者市场,说到底就是另一个时尚圈。一方面,读者喜欢什么你就做什么研究。你不是来lecture读者,而是来取悦读者。读者不喜欢公式,你就不放公式;读者喜欢图好看,你就画图;读者喜欢好玩儿的,不喜欢意义深远,你就搞好玩儿的,拍视频。

又好像综艺节目真人秀其实都有台本,台本怎么设计?一集里面的爆点,为什么这么设计,而不那么设计,无需考虑真实、逻辑、道德、……只需考虑观众的喜好。学术界走向读者市场,背后就是出版集团当了爹,资本当了爹。你不是要期刊档次、要晋升评奖吗?期刊是我的,汤森路透社也是我的,我让你怎么做科研,你就得怎么做科研。渐渐大家就以为学术圈本来就是这种business,来之前就知道了,就是冲这个来的。有传统学术理想倾向的人从一开始就不会选择入圈,兴趣各种改行,反正不管谁都已经认定这就是科研,科研就是这。自此,学术圈就是资本力量占领人类社会的又一个山头。

C. Truesdell文章选段赏读(三)

If a theory were not simpler than the phenomena it was designed to model, it would serve no purpose. Like a portrait, it can represent only a part of the subject it pictures. This part it exaggerates, if only because it leaves out the rest. Its simplicity is its virtue, provided the aspect it portrays be that which we wish to study. If, on the other hand, our concern is an aspect of nature which a particular theory leaves out of account, then that theory is for us not wrong but simply irrelevant. For example, if we would analyse the stagnation of traffic in the street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behavior of the elementary particles that make up the engine, the body, the tires, and the driver of each automobile, however “fundamental” the physicists like to call those particles, would be useless even if it were not insuperably difficult. The quantum theory of individual particles is not wrong in studies of the deformation of large samples of air; it is simply a model of something else, something irrelevant to matter in gross.

第1句用了虚拟语气表与事实不符的假设。这相当于同时道出了对事实的肯定,即“a theory is ALWAYS simpler than the phenomena it is designed to model”。如果又出个选择题,这一选项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尽管原文没有正面叙述),专门考你虑拟语气在条件从句中的应用了。

第3句是个啥结构呢?开头其实是个倒桩,正常语序是It exaggerates this part。碰到代词我们要先搞清楚它是谁:It是前面的a theory;this part是指前面的a part of the subject it (the portrait) can represent。后面if only那部分中的it还是指theory,而the rest是指the rest of the portrait。第4句继续一大堆代词,注意先对应好的话,其余的意思不难理解正确。大量代词的句群其实是组成了一个言简意赅的语文风格,能够突显逻辑骨架。但大量代词不能无穷延续;在一个合适的时候重新正面提及对象,也会有一种“找补回来”的平衡感。这种做法就发生在了第5句。而且第4句和第5句又有联系。因为第4句用了provided that,加了一个条件;而第5句就是恰好解释如果这个条件不满足的话会怎样。因此这两够句也要连起来翻译。

第6句开始是For example了。如果是做GRE阅读我们一般看到For example就可以跳过不看,因为它无非是讲一大堆故事来重复前文已经总结的观点,观点是啥你看懂了就不影响做题了,除非有的题目问题到了这个example的细节。但现在我们是来赏析Truesdell大神的文采,并学习他的物理学思想,那么在这个For example的部分中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出这个example如何体现之前总结的观点。什么观点呢?那就是第4句中的”not wrong but simply irrelevant”这件事,即如果理论没被用在它本来意图描述的方面,那它与事实不符不是“错误”而只是与事实“无关”。后面的例子具体举的是,想要为交通堵塞建模,却从基本粒子出发,可想而知就算数学上搞得定,也是无用的。但这不能总结为“量子力学是错的”;只能说“量子力学的设计目的不是为宏观物质建模”。

事实上,到这里为止的文字,都是对上一段(第4段)第一句中的“keener appraisal of the role a theory is to play”的展开解释。那么如果文后出一道题问以下哪项是作者所说的“keener appraisal of the role a theory is to play”,然后从全文不同地方截一些似是而非的段落作答案选项,你都可以不用具体看这些选项,只需要对一下我是从全文哪些地方截的,只有从第5段截的才有可能是对的,快速排出一些连截的地方都不对的选项——阅读题就是这样快速做掉的。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第6段开头的“With this sober and critical understanding of what a theory is”,其实就是重复第4段的“keener appraisal of the role a theory is to play”。这里,keener这个词其实是较为笼统的。所以如果我又出道题:以下选项与第4段中的keener一词意义相符的是,然后除了“sober and critical”这一项之外,再找几个文中出现过的形容词搞三个选项,你要意识到由于sober and critical这组恰好出在对原句的复述句上所以它就是(出题者认为的)正确答案,考你是否看得出文章的呼应结构。这种题都是阅读题中的难题,把那些只顾得上一个一个单词看懂,顾不上全文把握的考生给刷下去。

With this sober and critical understanding of what a theory is, we need not see any philosophical conflict between two theories, one of which represents a gas as a plenum, the other as a numerous assembly of punctual masses. According to the physicists, a real gas such as air or hydrogen is neither of these, nothing so simple. Models of either kind represent aspects of real gases; if they represent those properly, they should entail many of the same conclusions, though of course not all.

这一段总体是又举了一个例,重复前面的观点,但强调的角度不同,并暗暗引出了后文还会继续讲到的“不同的理论如何比较”的问题。

C. Truesdell文章选段赏读(二)

Of course these discoveries have brought with them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theories of nature. Those who push forward the frontiers of experiment cannot wait for the thoughtful, critical, and hence cautious and slow analysis that mathematics has always demanded. Mathematicians, for their part, cannot afford to waste their time on physical theories of passing interest.

这段有三句话。大致意思大家都能翻译得出来。有趣的是“passing interest”在有道翻译中被译成“只是过眼瘾的”,so mean……百度翻译是“过眼烟云”,360翻译是“无关紧要”,用有的同学用“转瞬即逝”。在这个词上百度似乎更接近原意,但是这些机器翻译都不约而同地把“physical theories of passing interest”翻译成“XXX的物理理论”。事实上不是物理理论本身过眼烟云,而是这些物理理论所关心的问题或体系(即那个interest)是过眼烟云。这里虽然用了of,但不是后面修饰前面;因为theories of xxx其实就是theories about,惯例上一般是用of的,特别是跟interest。如果是theory of great help,那就是后面修饰前面,译为“有帮助的理论”。

These contrasting standpoints are reconciled by a keener appraisal of the role a theory is to play. A theory is not a gospel to be believed and sworn upon as an article of faith, nor must two different and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theories battle each other to the death. A theory is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an aspect of nature. One good theory extracts and exaggerates some facets of the truth. Another good theory may idealize other facets. A theory cannot duplicate nature, for if it did so in all respects, it would be isomorphic to nature itself and hence useless, a mere repetition of all the complexity which nature presents to us, that very complexity we frame theories to penetrate and set aside.

这一段有6句话。第1句中的“is to play”是be to do sth.,在这这里表示了一种应然性,或甚至是被安排、被规定的意思,要译出来。机器翻译好像都简单译成了将来时态。像开头的these指的不是别的,就是是上一段讲的两种立场。因此不要上来就译成“这些”。既然是两种,你就译成“这两种”,不然原文本来有很好的“承上启下”就被你给译没了。凡是有代词都要注意先搞清它指谁,能不能译得更具体,不要上来就直接译代词的通义。考虑到这些,整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们更仔细的理解理论所扮演的角色,那上面两种立场的冲突将得到缓和。

第2句虽然长但是个not…nor结构,不算难懂。注意在英语中全称判断中的“任一”,可以不用“any”而简单用不定冠词。但中文里我们在进行全称判断的时候不会加上“一个”这种数量修饰。所以别上来就无脑地把不定冠词译成“一个”。第2句有中文其实是“理论不是xxx,也不是xxx”这样的。这句中的“nor must two different and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theories battle each other to the death”在后文会有个呼应,在后面讲到的时候我会再提及。

同理,第3句是一句定义。因此应该译为:理论是关于大自然某方面的数学模型。几乎所有同学都译成了类似“一个理论是大自然的一个方面的一个数学模型”这种样子,还不觉得违和。说严重些应该可能连这句话是在正式下一个定义都都没意识到。事实上这句话下的是全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定义。

第2句和第3句共同组成了一反一正。第2句只说“理论不是什么”,第3句则正面说出“理论是什么”。

第四句的One和第五句的Another是一组对应。两句重复出现的facets,第4句是some第5句是other也形成了对应。第4句用一般现在时,似乎过于确定;第5句用就赶快用一个情态动词may,退让出一些确定性的空间,以取得一种平衡。而不管是这方夸大了,还是那方理想化了,这两个theory都是同样good的,因为good这个词在这两句中是重用的,很好地带出了“理论对真相的夸大名理想化并不影响其好坏”的这一观点的强调。这是有如音乐般的dynamics,真的可以学起来用起来。第4句还有个押韵extract and exaggerates,而且这两个词意义不是重复的。extract这个词机翻一律译成了“提取”,照抄机翻的话就太笨拙了,译成“提炼”不更好吗?

第6句,为何是语法正确的单句?特别是,从a mere repetition开始的部分,是这个句子的什么东西呢?其实,it would be后接了两个表语,第一个表语是并列形容词组isomorphic to nature itself and hence useless,第二个表语是名词a mere repetition。至于that vary complexity开始的部分,是前面出现过的那个complexity的同位语从句,不用the用that,表“恰为”、“而这正是”的意思,要译出来。

还要注意到,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有个转折关系。第一段开头用了个“Of course”,好像是中文的“诚然,……”。但是,这一整段中都没有意义上的转折。真正的转折是在下一段开头点出的,即“These contrasting standpoints are reconciled by xxx”。所以这两段的翻译大概像“诚然,这些新的发现也带来了人们对理论与实验关系的两极分化观点。但是这种观点上的冲突可以通过加深对理论的角色的认识而得到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