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的几个常用符号

在Word里打物理学方面的稿子,很多常用符号的插入很麻烦。我想坚持能在原字体的字符集内解决就不去使用Symbols或Wingdings字体或者插入MathType。希腊字母我都是用原字符集的。比较麻烦的是,有相当多的字体,希腊字母部份不包括Greek phi symbol“ϕ”(U+03D5),只有Greek small letter phi“φ ”(U+03A6)。类似地,没有Greek lunate epsilon symbol“ϵ” (U+03F5)只有Greek small letter epsilon“ε”(U+03B5)等。

prime(U+2032)和double prime(U+2033),要不是我背下了这两数字,从“插入符号”里翻都很难翻到它们。一般人解决prime都是在键盘上输那个单引号键,在Word里会变成right single quotation mark(U+8217)。 而double prime有的人是直接敲两下单引号键,得到两个U+8217;有的人则是用打键盘上的双引号,在Word里会出现right double quotation mark(U+201D)。

我在插入摄氏度单位时,喜欢先插入一个度标记(U+00B0)再打一个大写字母C。但是,很多字体在Word里有正确的kerning,这两个符号贴得很近,符合“摄氏度”的样子。但是在PowerPoint里kerning缺位就暴露了,不得不去使用摄氏度的那个字符(U+2103)。

Hyphen(U+002D)、em dash(U+2013)和en dash(U+2014),在Word里都有相应的键入方式,但是minus(U+2212)却没有,必须在插入符号里面翻。

学位论文的“绪论”和“引言”

学位论文除了第一章的“绪论”之外,具体研究工作的每一章开头还有“引言”。如何决定到底这些部分写什么内容?绪论和引言之间有什么区别?

这两个部分的文字共同的目的都是为论文的读者补充必要的知识。具体判断标准是:如果缺少了这些知识,读者直接去看你的具体研究工作,就几乎无法看懂。这里的“无法看懂”,包括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原理、研究目的和意义等。但是我在这篇文章想强调的是,绪论和引言应重点保证读者对你的工作目的、意义和创新性的理解所需的理论背景准备。

特别是需要送外单位盲审的学位论文,因数量大,又隔行如隔山,评审人既无暇了解专业细节,又急需相对公正地评判论文水平,所以都希望能尽快搞清手头上这个论文的工作目的是什么(虽未必强求高大),主要做了什么事情去实现,实现到什么程度,学生克服了什么难度或者有何创新。如果专业隔得比较远,至少能知道这是属于哪个领域,可以稍微了解该领域的范式,至少在范式层面评判一下待评审论文是否靠谱。更何况学位论文也是公开发表的成果,后人要读懂且利用你的工作成果,也需要你报道必要的文献调研。

因此你的学位论文的应该尽可能方便评审专业了解到上述信息。这当然也离不开摘要、结论等部分,但它们的作用也需要基于读者在绪论和引言的理解基础上得到发挥。

“绪论”的重点是帮读者弄清整个论文工作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性所在

绪论需要重点照顾的是帮助读者理解“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乃至“本工作的创新之处”。因此毕业生要认真思考:你做的工作,在多大层面或程度上有值得一提的意义和创新性?理解你工作的意义和创新性需要先了解啥背景?

一般来说需要先告诉读者你这属于哪个领域或研究方向(稍宽一点儿),让读者迅速判断自己是不是内行或者知道找哪些文献作进一步补习。你需要在文字上介绍个大概,还需要引用代表性的专著和论文,以共同界定你的工作所属的领域。这可能就是你的1.1节。然后就要介绍你的研究兴趣到底是关注哪个子问题,(1.2节)。这个要细讲并附参考文献,包括已有认识和未解决的地步(1.2.1节),已有的各方面努力(理论、模拟、实验……)(1.2.2、1.2.3、……)。这些铺陈都是为了突显你的论文工作选择的方法和对象的妙处的,所以很可能需要为此作特别编排,相关的有利的就讲,不相关或没这个突显效果的就不讲了。总之要自然地引出你本论文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创新之处。

有些工作的意义和创新性是不需要很多理论知识的准备就很容易理解的。有的则相反,可能会造成“绪论”篇幅初稿过长。对于后一种情况,则不得不提高对论文读者平均水平的假定,例如要先引用几本专著、提示读者需要先修的课目等,再在此基础上介绍直接与论文工作相关的理论基础。能否自己确定绪论“掐”在哪个程度,很考验学位论文作者的理论视野,因此往往需要导师指导完成。

如果绪论还有篇幅空间,那你可以把你的创新点具体介绍一下,例如你方法上比较新,你就介绍一下你用到的方法的原理和已有发展。你采取的实验对象新,那你就介绍一下实验体系的基本属性等。如果没篇幅了,那你绪论以本论文工作目的和意义为结束也完整了。

“引言”的重点是为确立本章工作在整个论文中的地位

这里的“地位”仍然是讲目的和意义。如果你的绪论已经确立了整个论文工作的研究目的,那么你各章的工作自然就会体现对这一目的的部分实现(咱们不追求整体实现了,毕竟没有哪个说出来好听的研究目的是一个研究生几年就能实现的)。于是,具体某一章的引言表达出类似如下的逻辑:正如“绪论”所述,本工作需要完成XX总目标。首先就需要先做本章的XX工作。这一层是引言必不可少、首先要讲的内容。

其次,绪论的篇幅是有限的,很可能为了体现了整个论文工作的意义而讲得很宽。你可以判断,如果完全没有本章引言,读者看完你的绪论就马上看你的实验数据和解读,会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例如,本章的研究方法你是基于前人的基础作了特殊的选择的,这么细的事情你绪论里没空间解释,但不讲的话又怕读者质疑你为什么不选用常用的方法。引言就需要补充类似这样的说明。如果篇幅短,可以直接介绍,如果篇幅长,就只需提醒读者参阅哪些相关文献。你可以列一个列表,从重要到次要,你觉得读者最好都先了解了哪些知识再来看你的工作。如果本章工作内容真的没有这一层的担心,那你引言确实只需讲好上一段说的“地位”问题,跟别的章节承上启下的几句就够了。

“绪论”和“引言”都需要列明“内容编排”

除了上述所说的内容外,“绪论”和“引言”的最后还需要增加一个必备内容。

对于“绪论”来说,需要列明各章内容编排。逻辑上类似:(根据之前介绍的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本论文工作将分为以下几章节。第二章是XXXXX。第三章是XXXXX。……第X章是结论。另附攻读X士期间的工作成果,……

而对于“引言”来说,则需要列明本章各节的内容编排,类似:本章内容编排如下,x.1节是XXX。x.2节是XXXX。x.x节是本章小节。

这个内容有点像是一种“必要的废话”,或者说是“绪论”和“引言”形式上的“结尾”。

给考研同学的一些建议

考研成绩出来了,很多同学要找导师。我发现很多学生到这时候,都没什么职业规划,更没怎么跟家里详细聊过这个问题。

1. 了解家庭的财务状况和规划

大部分父母,无论贫穷或富有,对孩子都不会吝啬,但又会或多或少地教育孩子节俭,并以身作则。大部分孩子也看见父母要辛苦工作才能维持家庭,日常工资收入也都多少有所了解。但是他们在未成年时期往往不知道的是家里在长期储蓄、投资和负债、自用不动产上的计划安排,而这些才是一个家庭经济后盾。年轻人在独立进入社会时全面了解家庭财务情况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那些感觉自己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年轻人。如果你真想做个负责任的家庭成员,就要了解清楚家里到底有多困难。一味的想着不花家里钱,并非是最负责任的做法。你的个人发展是家里最重要的投资。你限制了自己的可能性,其实也是限制了家庭的未来。今时今日,年轻人甫在社会立足就完全独立是不可能的,继续依赖家庭经济后盾多年几乎是必然的。了解家里为你准备了多少钱,比一味徒劳地去避免花家里钱,要更加务实。

家庭的财务状部大致包括年收入、长期的储蓄情况、投资与负债情况,自用不动产等等。如果你有一些理财知识,还可以作一些更专业的估算。我不是专家了。在这里推荐两个链接,仅作为一种提示:网上和书店里有更多的资料——

了解家庭经济情况的重点是:今后几年的负债(房贷、车贷等)以及预期的大笔支出(例如买车、买房、婚育等),家人针对这些开支作了何种准备?你在这其中的预期角色是什么?

甚至,作为子女在准备闯荡社会之前,必须了解父母的晚年计划。他们是否能在单位正式退休?准备何时退休?预期退休金是多少?买了有哪些社保、医保、商业保限?特别是重疾险和人寿险?沉重的话题,也需要有所触及,毕竟这是为人子女首次初入社会学习独立的时刻。父母也不希望孩子在冲刺拼搏的时候有何顾虑。

2. 相关行业的产业状况

你所就读的专业,很可能不只对应于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本身的产业状况是很庞大丰富的信息。很多同学到求职的那一刻都对此一无所知。在此当中企业宣讲会多多少少承担了这方面的宣传。亲朋好友也会传达一些个人见闻。但这些信息是远远不足的。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范围往往是普通人难以接触、少有了解的。等到择业时再了解肯定是太迟的。这是做职业规划时候的必备信息。

在这里,你需要的是一些产业经济学常识。至少你眼中不要只看到公司和待遇,而是看到一条条有着上中下游的产业链。你投身一个行业,不管如何跳槽,只要保持在这个行业打拼,只会增加行业经验。而如果你跳槽是不断转行,那不管薪水是否翻倍,你在行业上的资历是原地踏步,也浪费了宝贵的年轻时光。从长远的生存角度,你也不能只考虑报酬,而要考虑你能提供的价值,特别是供你晋升的长期价值,而这只能是你不断积累的行业经验。甚至你自己也要考虑奋斗一生之后的理想退休方式。

对产业状况的了解,也是你在行业内不断找到适合自己位置所依赖的大地图。传统产业形成完整和相对固定的产业链,新兴热门产业也会与传统产业的某部分相交叉。除了产业链本身,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包括相关的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媒体、协会、标准局、专利事务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等等,因此这些也是你就业或跳槽又继续保持在行业之内的选项。

你同时要了解的是在行业中处于不同位置、不同角色的单位同岗位设置,尤其是对应于你预期学历的岗位。具体了解这些岗位的工作形态,例如待遇、加班和出差情况、业务难度、晋升路线和天花板等。最终形成一套有助于你作出合理的个人学历和专业进修规划并理性择业的详细信息基础。

在这里补充的是,高学历的就业面并不能简单地用“窄”来形容。它只是对应着一个少有人了解的特殊范围。学历高了,很多岗位的选择没有了,但同时也有很多岗位进入了可选择范围。所以一切都不能流于泛泛而谈、简单印象,而要具体、定量。

对于高分子专业,我有一个题为《高分子专业之路》的讲座,介绍了高分子专业相关的产业常识。在这个PPT里我同时列出了相关的专业课。这些产业信息,既决定了你要学的专业课到底将来用在哪些场合;又告诉你将来的就业范围之广。当然,待遇在随着企业在行业内的具体位置和角色、你所在的岗位、你的年资等因素,都能有很大的差别,更不用说跟别的行业比较了。要记住任何比较都只会有有限的、具体的可比性。泛泛比较是最不可取的。

3. 了解在学术圈发展的信息

对于理工科专业,不管你最终是留在学术圈还是工业界,都不能不了解学术圈或工业界的发展。很多工业界的人对学术界有很幼稚和片面的看法,这限制了他的眼界;反之亦然。

要谈论在学术圈的发展,就道先要对所谓“学术”有基本正确的认识。具体而言就是对什么是科学研究、什么是技术开发有正确的认识。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各自的成功运营模式是怎样的?相关的实施场所是什么?你想做科学研究还是技术研发?那么你就应该选择正确运营的场所。而这未必都是高校,更可能不是大多数企业。

和上一条关于产业状况的考虑类似,学术圈也有相应的建制和组织结构,提供不同的职业形态。同样地,这包括待遇、加班和出差情况、业务难度、晋升路线和天花板等方面。在行业中,这些信息纷繁芜杂,但在学术界中这些信息倒是相同而普遍的。都说待遇一班,没有上下班概念、经常出差、业务难、晋升难有各种天花板等等。具体信息是很容易查到的。

学术界发展道路绵长,大器晚成。而且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技术研发,都不是不经过培养就能拥有胜任能力的。问题是经过培养之后是不是就会拥有胜任的能力也不知道,必须先培养一翻试试筋骨。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学术界道路的“沉没成本”。但是这个发展道路并非完全没有分流渠道,问题往往是当事人根本没有考虑过甚至自己不允许被分流的可能。如果能“饶过自己的平庸”而不断随着形势考虑分流途径,也并不是一条需要破釜沉舟的道路。

4. 决定“读博”要考虑的几个方面

具体谈谈读博考虑的问题。

首先是你要明确你想从事的研究领域。是的,还没开始读研。但因为你说你决定读到博士才毕业,所以你必须现在就明确想从事什么研究领域,并一言九鼎。这是很多关于读博的建议中没有强调的。你恶补了解相关领域也好,放弃也好,总之不能边走边看。这决定了你在很多问题中的底气,包括与将来的导师商讨一切问题,毕业后的选择等等。只有你自己树立了想要冲刺的研究领域,你脑中存在一个“要求”,才能让你选择到基本符合要求的导师,让你的努力基本有针对性地形成了符合要求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才能让你每个节点都选择朝向符合要求的路线。也只有确定了你要从事研究的方向,你才有一个划定的范围去注视相应的前辈的发展案例,调查在此领域中达到某境界和位置的学术道路模式。

确定了你的研究领域和志向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确定留学的国家。哪些国家及其院校在你兴趣领域有优势?就算你不出国,也对这个全球的形式有所了解,因为科学研究是一场国际竞赛。而如果你出国,这更是收窄你信息搜集范围的一步。国家的不同涉及到学校的招生制度和学位授预的年限和考核方式的不同,还包括留学签证制度的不同。你要重点了解的是如果你不得不延期、或者毕业后继续找工作产生gap的时期的签证制度。这很重要,不要等到你到了那一刻才被杀个措手不及。不光签证,经费住房甚至包括感情婚育等一切问题,都要优先考虑延毕、毕不了业、找不到工作、失业等情况时的情况并想到解决方案。

去既定的一个国家留学还可能有若干种不同的方式,例如通过国家公派、自己申奖学金等。不同的进入方式,达到最后正式PhD学位毕业的路线是不同的。签证、年限、费用等也不同。例如这涉及到你是否有资格申请TA/RA/GA。这里有一个关于TA/RA/GA的介绍:Funding Types in US Schools – TA, GA and RA? Paid Money? Tuition Fee?

所有上述的考虑——研究领域、国家和院校、留学方式等等——共同决定了你读PhD的费用。有很多情况,家里不用给你出钱,甚至还有节余。这也并非所有情况。所以既不要盲目觉得出国要很多钱没了解过就打消此念头,又不要盲目觉得去哪儿读什么PhD都是免费的,跟家人都这么讲了,到头来突然急冲冲需要一笔钱难以启齿。就算你在费用方面作预先考虑,也不能只考虑一种最高兴的情况,要考虑其他备选情况以防万一。例如并非PhD一般不用钱,你就真不准备一分钱。至少,如果延毕呢?一时找不到工作呢?

特别是,你要在还未enter就考虑quit。请问还没读博的你,延期如果达到几年仍不毕业,你就放弃?放弃后你怎么走?是不是就意味着走投无路了?只要你搜索一下“博士退学”,就能看到大量的故事。如果你没有形成自己的答案,最好不要选择读博。

如上所述,求学路绵长。你长期工作的场所是实验室。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未必是所有人都习惯的生活方式。你可以提前了解的。本科你就可以进实验室,看到各种师兄师姐、博士博士后的生活方式。研究生群体也要丰富活泼的亚文化,有相应的影视和漫画作品。你是觉得很厌恶还是觉得很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我在上面贴出的PPT里,也给出了高分子专业出国的一些信息,包括比较强的院校。我还写过另外一篇文章:就业常识,解释了很多具体信息。仅供参考。

5. 记录他人的故事

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形成习惯去做一个长期的功课:记录身边的人的发展和命运。

你刚进入一个新的工作团队,不管是某企业的新部门,还是某课题组实验室,你都立刻能接触到不同年资的前辈。你就可以开始了解他们的现状,以及他们当年达到此现状的个人经历。这当然是靠平时去了解。准备一个小本子(也可以在你脑中完成),记录不同的人的命运。有些是已经发生的,从别人口了解;有些还需要你走着瞧,边观察边记录。

这有助于你观照自己。你自己将来想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很多时候是具体以某人为例的。例如你认为你也不多作奢求,只愿能像王某教授那样就行了,那么王某教授经历了什么?他今天的状况,依靠他以前和现在的哪些条件?又例如,某比你年长5~8年的前辈进入了瓶颈期,你暗自为他的前景发愁;如果你在他的位置,你会彷徨无措。但你观察和记录了他这几年所做的选择和努力,学到了很多对策,也体验到了哪些问题根本不算事儿,哪些因素才是关键。哪怕他最终走向了失败落魄,这一番具体的观察也会让你形成很多正面的答案。当然,对身边的人保持这种关注,不全为了明哲保身,而是要在顺手的时候帮别人一把。

从你读研开始,你就已经进入社会。keep一个关于个人命运的小本本,不断保持记录,是你一生的功课。

6. 与家人谈理想

年轻有无限可能,当然允许甚至提倡年轻人抱有超出现实的理想。但前提是要在上述信息均有所了解与思考的基础上。否则再现实和市俗的理想也属于空想。而若你在认清各种现实的基础上仍抱有高远的理想,那这就是值得他人敬佩和尊重、不容嘲讽的。

与家人谈理想,是对人的尊重,对家庭责任的重视。当然,必须在对现实的充份认识的基础上谈,尤其是第一条关于家庭状况的认识基础,特别是家人的晚年计划考虑的基础。你的理想不应该不包括赡养老人,因为这不仅是法律规定义务也是子女应做的。当然,具体何谓赡养,如何赡养,是你与家人决定,只要不违反法律他人无从干涉。只有在此基础上谈理想,才不会是空谈,家人才有重视你想法的可能。但尽管如此,家人也不是总会认同你的理想。

关于个人发展,一定要努力与家人达成共识。如果难以达成功识,你就要有自力更生去追求理想的可能和切实计划,同时也要有不忘根据自己的道德准则及时回报家庭的计划和能力。否则你就应该有所妥协。这当然是暂时的、部分的妥协。因为人的想法、环境际遇都会变化;要实现目标,本来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不管你要实现何种理想,既然你无法自力更生,那就离不开家庭经济的后盾。只能坚信未来是归根结底还是属于你的。

只要你树立了理想,并且与家人达成了关于个人发展方向的共识,你就不怕面对其他人的询问。例如很多人都很怕过年回家面对亲友。如果你与家人早已达成了基于现实的个人发展共识,那你对他们提出的种种现实不利,都已经考虑过,而且数据实例更详实,各种情况的故事众多(你的关于个人命运的小本子用起来),分分钟比他们还了解得多,亲友只会反过来觉得你见得世面,有本事。而且你已与家人达成共识,也不怕他们又拿家人长辈作为道德大棒,你大可坦言你与家人的共同决定。就算你与家人确实意见不同,但因为这时你也有了自立更生的具体安排和信心决心,于是也不怕跟他们摆明你的三观,笑对批评。举过年亲友质疑,只是一个比方。这不是怼亲友的问题,而是你在纷纷扰扰的社会大染缸里如何自省的问题。

很多巨婴特有的烦恼,只要成熟起来就不存在了。人生还有更难的功课。天有不测,生老病死,都充满了远比上述考虑更艰难的决择。我们往往都祈求平平安安,也以此为前提作各种计划。而如果你连平安立世的基本底气都没有,又谈何经受旦夕祸福,乃至作为一家之主,成为家人的依靠?25岁,从现在开始学习,一点也不早了。